" 斷親 " 的話題依然火爆,原生家庭之苦永不過時。控制又索取的父母,和疲于滿足父母期待的子女,彼此失望。
看夠了痛苦親子劇本的我們,或許該看看其他的解法了。伊能靜和賈靜雯各自帶着 " 叛逆 " 的孩子,給出了一種我們向往已久卻遲遲未觸碰到的親子答案。
有時往後退,是爲了給予自由;一直向前看,是爲了抵達明天。
伊能靜和賈靜雯,退後一步
伊能靜的兒子恩利最近又出圈了,不過這次,是一邊倒的好評。
一是因爲他已在 next level 的性别意識。
他既有看到女性生活相對不易的同理心,又能坦陳自己身爲男性受到優待的現實——
" 身爲男生我已經算很幸運了 "。
圖源:世界麥克風
二是因他回應穿女裝的坦然。
他穿女裝,是想向大家傳達:
不論性别,每個人在審美和着裝上都有自己的選擇權,那些我們習以爲常的刻闆規則,其實荒唐。
圖源:小紅書
談吐得體,表達又言之有物,不少人羨慕他身上那股從小被愛、被尊重的自由開放的氣息。
" 性别是流動的,恩利是自由的。"
而在此之前,恩利一出現,面對的大多是惡評。
熱搜上的他文身、化濃妝、穿女裝,從不避諱那種性别模糊的火辣性感,如同星二代中的奇特景觀,獵奇又令人不解。
恩利穿女裝,圖源:網絡
那時有一種說法是,因爲父母離婚,他才會在破裂的家庭裏叛逆得越來越不像話。
衆人審判他的衣着,猜測他的動機。隻有伊能靜,一次次公開表示對恩利的贊美和支持。
說到兒子,伊能靜說的最多的三個字就是 " 做自己 "。
" 我喜歡兒子的穿搭,喜歡他的審美、喜歡他的笑容和眼睛。"
" 我會給他所有的自由,他在我的世界裏,可以成爲他自己。"
圖源:網絡
恩利也一直感恩媽媽給他的這份支持。
他覺得伊能靜最棒的地方,就是鼓勵他做自己,不爲了别人改變自己。
很多時候,他還不忘提醒伊能靜也要好好做自己。
圖源:網絡
母子之間的溝通,如同電視劇中的場景。
說到兒子長成現在的模樣,伊能靜感歎:
" 我終于把他養成了一個那麽自主、自信而溫暖的人。"
現在,網友羨慕恩利有這樣自由的生長環境,也争搶着想做伊能靜的小孩。
圖源:小紅書
最近和伊能靜相似的,還有賈靜雯。
賈靜雯的大女兒梧桐妹也經常因爲外表惹争議。
她染金發、紅發,po 性感穿搭,穿鼻環唇環舌環 ...... 目前已經穿了 9 個洞。
圖源:網絡
這副 " 叛逆少女 " 的模樣頻上熱搜,記者們自然要問賈靜雯怎麽管教的孩子。
前些天,賈靜雯又一次表明了自己教女兒的态度。
" 我跟所有的小朋友講,身體是自己的,自己要負責。"
圖源:網絡
至于大女兒的打扮,她表示支持:
" 她很健康,也很明白自己要做什麽,我都不操心,希望大家也不用太操心。"
圖源:網絡
把孩子當成和自己平等的、且能對自己行爲負責的人來看待,父母隻需站在他們身後,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
不得不說賈靜雯和伊能靜一樣,有一顆大心髒。
她們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不步步緊逼,反而 " 後退一步 ",給他們自由和選擇權。
即便是對當下的我們來說,這樣的親子關系還是新的,陌生的。
我們熟悉的又痛又愛
當我們看到這些 " 叛逆 " 卻被父母包容的孩子,就像看另一個世界的童話。
很多人從小熟悉的家庭關系,不是這樣的。
與包容自由相對的,也許是控制的窒息感。
恩利說他 8 歲之後就沒有人告訴他應該怎麽穿衣服,所有的衣服搭配,都是他自己選擇。
圖源:豆瓣
但我們很多人從小面對的,可能是生活中事無巨細的規矩。
穿衣服,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款式不能太出挑,裙子不能太短,最好是一套校服四季穿。
頭發,染燙是不可能的,劉海、鬓角的長度都有規定。
甚至連飯桌上都有規訓。
看到一個讨論吃蔥姜蒜的帖子,說的是兒子不喜歡吃姜,媽媽就變着花樣把姜切成絲、剁成末放進菜裏逼兒子吃,一家人以此爲由頭争吵了幾十年。
從始至終,媽媽沒改變過讓兒子吃姜的執念。
圖源:知乎
王冰冰也提到過,爲了治自己的挑食,媽媽會專門做她不愛吃的菜。
比如她不愛吃胡蘿蔔,桌上就會隻有炒胡蘿蔔這一道菜。
圖源:《你好生活》
其實,父母在穿着上、飯桌上立的這些規矩,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漫長的服從性測試。
它是天然的權威,是精細的控制,什麽孩子的選擇權、對自己負責,不存在的。
除了控制的窒息感,我們熟悉的還有彼此的索取和虧欠感。
前些天,王珞丹和媽媽上了熱搜。
王珞丹 40 歲生日那天,媽媽給她做了一大桌子菜,準備了蛋糕和公主頭紗,一時高興的王珞丹讓媽媽許一個願,她媽媽開口就是催婚。
" 今年給我領回一個姑爺來。"
圖源:《是女兒是媽媽》
王珞丹聽完就變了臉色,翻了白眼。
她不懂媽媽爲何非要在自己生日的時候催婚添堵。
圖源:豆瓣
這樣的場景,很多人應該都熟悉。
過年過節過生日,父母總要以愛之名行索取之實,甯願掃孩子的興,也要完成自己的圓滿。
迪麗熱巴身上,也有一個經典的母女故事。
她有一個特别深刻的遺憾,就是當年和媽媽出去旅行,因爲預算不夠沒給媽媽買她想吃的漢堡。
那個漢堡,她記到了現在,說起來還是會後悔,會流淚。
圖源:《花兒與少年》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種 " 媽媽文學 "。
任何一句話前面加上 " 媽媽 ",都會有不同的味道。比如 " 上班好累啊 " 變成 " 媽媽,上班好累啊 ",就從一種單純的抱怨升級爲無可名狀的委屈。
" 媽媽 " 兩個字,不止是稱呼,而是承載我們千萬種複雜情緒的密碼。
圖源:網絡
這似乎也是我們所熟悉的親子關系的映照。
那是一種夾雜着愛意、恨意和悔意等等深刻痛楚感受,又剝離不開的親子關系。
我們和父母之間,又痛又愛,苦于索取的疲憊,又不得不承認對彼此的需要。
兩種腳本
所以面對這種張力十足的親情,有人選擇斷親,重新把自己養一遍,和過去告别。
也有人發誓,這樣的痛到自己這一代就結束,不再在下一代身上重複。
飽嘗過這些痛的人必須向前看,才能抵達明天,在伊能靜和賈靜雯身上的印記,便是如此。
她們都是已走到人生下半場的中年女人,家庭和婚姻的風雨,一路也都經曆過來了,如今和旁人眼中反叛的孩子之間,既無控制也無索取,是各自獨立而非纏繞共生。
圖源:網絡
說起來,在成爲媽媽之前,二人所拿的人生腳本截然不同。
伊能靜之前說過:" 我這一生都在救贖自己,我的家庭與敏感至今都有人嘲笑。"
她是一個過往颠沛流離,又天生敏感細膩的女人。
生在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家庭,她是家中的第七個女兒,父親在她出生後轉身離家和外面的女人生下兒子。
父母離婚後伊能靜又随母親到了日本,青春期時晚交學雜費的窘迫、憤怒和驚吓,她到現在還記得。
圖源:微博
18 歲和庾澄慶相戀,戀愛談了 14 年直到 32 歲才結婚,九年後又婚姻解體。
原生家庭和婚姻皆破碎,那個長年漂泊流浪的女孩,缺失了太多,所以更珍惜能治愈和救贖她的力量。
而養育恩利,對她來說不是單方面的索取,而是一條通向治愈的路。
就像她對恩利說的 " 我們是透過彼此來體驗這個世界 ",是恩利喚醒了她的青春期,讓她幾乎重活了一遍,也是恩利帶她看了從前沒看過的風景。
圖源:小紅書
賈靜雯則是 19 歲突逢家庭變故,父親去世。後來被一段糟糕的婚姻重創,爲争奪女兒的撫養權鬧得體面全無。
但是,賈靜雯就是賈靜雯,她一直告訴自己要向前看,更好地面對未來。
圖源:《魯豫有約一日行》
好在,一直相信愛情的她,重新遇到了很好的另一半給她支持,分擔育兒的辛苦,讓她有穩定的後方去演員道路上闖。
先成爲更好的自己,再去做更好的媽媽。
圖源:《魯豫有約一日行》
賈靜雯和伊能靜一樣,都在一片廢墟中重建了自己,也都在自己的道路上朝前看,及時從孩子們的世界體面地後退一步。
既給了孩子自由,也是對自己的一場成全。
在恩利 17 歲的那天,伊能靜寫過一篇長文,記錄她早早退出兒子生日派對的細微感受。
她把空間留給了恩利和他的朋友們,這次得體的退出,是她給恩利的生日禮物。
她還分享了尹建莉的一段話:
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
這很像她和恩利一路以來的關系,給自由,給尊重,給支持。
不索取,不虧欠,後退一步,天地廣闊。
如此,也許東亞親子之間就還有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