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開源周 " 正在掀起一場革命,但要不要革命,怎麽革,取決于大模型廠商自身。
持續了五天的 " 開源周 " 本應該在 2 月 28 日畫上句号。但 3 月 1 日,DeepSeek 再次開源一個重磅代碼庫,推理效能極緻提升,成本利潤率達 545%。這種效能提升在業界是前所未有的。
根據估算,目前業界 H800 的平均性能水平可以達到 500~1000 tokens/s(輸入)、250~350 tokens/s(輸出);而 DeepSeek 的效率是 73.7k/14.8k(輸入 / 輸出)。

如果把 DeepSeek R1 比作一道菜,那麽一周内,其已經分别将這道菜所使用的原材料(指數據)、來源、具體加工流程、步驟,毫無保留地公布出來。
大模型開源社區生态平台 OpenCSG(開放傳神)創始人陳冉告訴虎嗅," 這是一套完整的‘生産線’。像這樣的代碼庫開放是前所未有的。從沒有任何一家将模型是怎麽做出來的開源出來 "。
相當于,DeepSeek 先後甩出了兩顆炸彈。第一顆炸彈是 R1 技術報告,因爲裏面提到了創新點;第二顆就是上周開源的代碼庫,也就是創新過程。
據虎嗅了解,更重磅的還是在開源周之前 DeepSeek 發布的 NSA(Native Sparse Attention)。"R1 是爲了解決後訓練和推理,但 NSA 解決的是預訓練的成本問題。這種極緻的降本增效方式,挑戰了預訓練 Scaling Law 的規則。" 陳冉告訴虎嗅。

不過,虎嗅還向行業人士了解到,即使 DeepSeek 公布出這一整條大模型 " 生産線 ",也未必有幾家基座模型廠商能照模照樣地生産出下一個 DeepSeek。這一方面取決于其自身的開源基礎,另一方面是适配難度。
更甚的是,DeepSeek 引發的這場開源潮,掀起了國内所有大模型廠商的一場革命,有些甚至不惜成本革自己的命。
據虎嗅獲悉,幾家雲廠商已經開始大刀闊斧地調整組織架構,内部也正在探讨新的商業模式;而大模型六小虎方面,普遍對内在籌備應對方案,對外拒絕對 DeepSeek 發表任何态度。
适配得了 DeepSeek" 生産線 " 的,鳳毛麟角
首先,真正能将這條生産線适配到自身模型的,是有開源基礎的基座模型廠商。但國内有多少這類廠商則要打一個問号。
開源基礎是需要積累的。陳冉認爲," 從開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創新,有了一定的創新,才能叫有開源基礎。" 而即使有了開源基礎," 能學到精髓的廠商,也隻有鳳毛麟角。"
同樣,這場開源潮中,真正适合開源的并不多,剩餘的即使開源,也隻能是加速叢林法則,會更快地死掉。
某行業人士向虎嗅表示,六小虎裏面,智譜和 Minimax 最有可能跟上,因爲它們有開源基礎,但模型能力還需要提升。而對于雲廠商,他們即使開源也不可能做到 DeepSeek 這種高度,一方面是受商業化裹挾,另外他們開源的目的是爲了賣雲服務。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 DeepSeek 之前,國内有多少基座模型廠商發了 paper?這點也足矣證明國内有開源基礎的并不多。
能夠預判的是,DeepSeek 開源周之後,漏鬥很快會形成。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如果基座模型廠商按照開源周的代碼庫,優化自身代碼,是否能成功适配也是很大的問題。
" 這與基座模型廠商的運營策略、模型自身特點、商業模式都有很大關系。" 陳冉告訴虎嗅。
如果重寫代碼,或盲目開源,可能會徹底颠覆掉自身的模式。這種革命對雲廠商來說都是一場大換血,對六小虎來說則會走向覆滅。
所以接下來,基座模型廠商是否真的會優化自身代碼,或者說如何優化,也是一大疑問。
開源也可能加速死亡?
如何判斷一個大模型是否在盲目開源?
在陳冉看來,模型之所以會開源,是因爲公司想繼續提升核心技術,并且通過大量的用戶反饋,幫助找到其自身的商業模式,最終目的是收集用戶通點。
但常壘資本合夥管理人馮博對虎嗅表示,之所以集體開源,确實并非都有必要,而是現在來看,閉源已經沒有意義了。" 除非未來國内有閉源模型超過 DeepSeek,或有獨特的垂直領域特長。"
據虎嗅獲悉,部分未能成功搶投大模型六小虎的機構們,現在都認爲當初錯失機會,如今看來也是塞翁失馬。
對六小虎來說,如果盲目開源是來自内部的危機,那來自外部的危機則是因爲 DeepSeek 的爆火,大量 DeepSeek 一體機的出現也同樣會對六小虎造成生存威脅。
馮博認爲," 如果六小虎的模型未來依舊難以媲美 DeepSeek,那麽他們很有可能都打不過蜂擁而至的一體機廠商們。"
然而,還有一種情況是,國産芯片與 DeepSeek 的适配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畢竟,從 DeepSeek 開源周公開的代碼庫來看,其還是天然适配英偉達的 CUDA 框架。對此陳冉表示," 未來如果國産芯片無法設計出類似框架,那麽 DeepSeek 與國産芯片到底适配得如何,是個疑問。"
有一點可以肯定,DeepSeek 的确加速了國内的開源生态。無論市場會迎來一場怎樣的洗牌,結局都已經寫好了。未知的是,誰會留下,誰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