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結束後,醫藥圈的首個明星單品竟然是痔瘡膏。2 月 20 日," 開工 3 天痔瘡膏銷量翻 3 倍 " 話題沖上熱搜,一度引發熱議。
春節期間飲食習慣發生改變,加上不規律的作息,導緻很多人痔瘡發作,痔瘡膏也悄然成爲工位 " 新貴 "。據大衆網 2 月 20 日報道,在某電商平台活動中,開工 3 天痔瘡膏銷量翻 3 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天貓健康平台上,馬應龍醫藥旗艦店的一款痔瘡膏銷量已經突破 30 萬。
作爲國内百年老字号,馬應龍是痔瘡治療領域的頭部選手。2022 年,公司全年營收 35.32 億元中,還有超過四成是由治痔類業務貢獻,毛利率高達 72%,跑赢整體毛利率 30 個百分點。
不過,随着輝瑞、拜耳、葛蘭素史克等國際藥廠進場搶蛋糕," 痔瘡一哥 " 的日子并不好過。數據顯示,2018 年至 2021 年,馬應龍在國内零售終端痔瘡用藥的市場占有率從 51.4% 降到了 41%,而 " 救痔 " 的刻闆印象又讓公司的轉型步履緩慢。
治痔類産品收入占比超四成
雖然本次痔瘡膏購買熱潮具有季節性,很多人在春節假期期間飲食和作息不規律導緻痔瘡發作,但由于痔瘡發病率高、根治難,痔瘡治療具有極大市場空間。
根據 " 寶山疾控 " 微信公衆号消息,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 18 歲以上人群肛腸疾病患病率高達 51.14%,且 98.09% 的肛腸疾病患者有痔瘡症狀。換言之,人群中,每 2 個人中就有 1 人受到痔瘡的困擾,且中國男性和女性的肛腸疾病患病率分别爲 51.43% 和 50.80%,并無明顯差異。
智研咨詢統計數據則顯示,我國痔瘡用藥(終端)市場規模從 2016 年的 33.98 億元增長至 2022 年的 49.73 億元,2016 年以來規模複合增速爲 6.55%,預計未來仍将保持較快增長。
其中,痔瘡用中成藥占比大,外用藥占比高。2022 年,我國痔瘡用藥中成藥市場規模 42.18 億元,占比 84.82%;化學藥市場規模爲 7.55 億元,占 15.18%。痔瘡患者人群對乳膏劑、栓劑等外用劑型的偏好達到 88.2%。
馬應龍是行業中當之無愧的 " 一哥 "。根據中康資訊最新市場調研數據,馬應龍在痔瘡藥品零售市場銷售量的占有率高達 48%,市場占有率第一,是肛腸治痔領域領導品牌。智研咨詢數據顯示,從治痔類具體産品看,馬應龍的麝香痔瘡膏占比約 21%,麝香痔瘡栓、邁之靈片占比在 15% 以上,占據超半數以上的市場空間。
馬應龍年報顯示,公司 2022 年主營業務合計營收 34.97 億元,毛利率爲 41.97%。其中,治痔類産品的收入爲 14.88 億元,同比增長 7.52%,在總收入中占比超四成,毛利率高達 72.08%,較公司整體毛利率高 30 個百分點。
其中,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的銷量達到 1.43 億支,較上年增長 8.48%;麝香痔瘡栓銷量爲 2.8 億粒,較上年增長 15.44%;痔炎消片銷量爲 1.3 億片,較上年增長 32.72%;地奧司明片銷量爲 1.87 億片,較上年增長 14.4%。
市占率走低,轉型化妝品反響平平
雖然銷量逐年上漲,馬應龍治痔類産品的市場份額卻在走低。
有數據顯示,2018 年,馬應龍在痔瘡藥品零售終端市場占有率爲 51.4%,但到了 2021 年,這一數字下滑至 41%。與此同時,馬應龍的競争對手一直在增加,包括拜耳、CONMED 公司、庫克醫療、葛蘭素史克、奧林巴斯公司、輝瑞公司等都參與了痔瘡治療市場的競争。另一方面,馬應龍部分核心産品(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麝香痔瘡栓、龍珠軟膏)發明專利已于 2022 年 10 月到期。
爲降低業績依賴痔瘡類産品的風險,馬應龍自 2005 年起就開始有意識地拓展痔瘡類産品以外的其他産品。截至 2022 年末,公司的四大品類分别是肛腸品類、眼科品類、皮膚品類和大健康品類。
華福證券研報顯示,馬應龍皮膚類産品銷售額穩定在 1 億元以上,2022 年達 1.2 億元,龍珠軟膏 2022 年銷量爲 604.4 萬支;眼科類産品 2022 年銷售額爲 6157.3 萬元,同比增長 26.93%,馬應龍八寶眼膏 2022 年銷售量爲 104.7 萬支,同比增長 54.7%。
不過,截至目前,公司并未公開披露大健康産品的收入、利潤情況。資料顯示,公司大健康産品架構基于 " 械食衛妝消 " 全面涵蓋功能性化妝品、功能性護理品、功能性食品、消械産品四大類,其中包括曾被網友吐槽 " 重口味 " 的口紅産品。
實際上,由于 " 痔瘡一哥 " 的形象太深入人心,馬應龍的大健康轉型之路步履緩慢。
記者注意到,淘寶平台上馬應龍八寶旗艦店中最暢銷的幾款産品銷量分别爲 4 萬 +、3 萬 +、1 萬 +、9000+,較動辄數十萬的痔瘡膏銷量相差甚遠;馬應龍旗艦店中銷量靠前的産品幾乎均與痔瘡膏調性相符,洗面奶、潤膚霜等産品的銷量僅爲 100+。
針對公司多元化轉型及新産品占領用戶心智措施,2 月 21 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緻電馬應龍董秘并按要求發送采訪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複。
記者| 林姿辰 編輯|盧祥勇 董興生 杜波校對 |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