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灘教育 Author 鄭鋼
文丨鄭鋼
本文授權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學院君說:之前我們給大家剖析過,男孩女孩在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上的不同,這種差異處理不當的話往往會導緻他們在成長中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說注意力不集中、讨厭閱讀、沉迷電子遊戲,等等。美國心理學家萊昂納德 · 薩克斯将這樣的男孩稱為 " 浮萍男孩 "。
本文就給大家分析為什麼會出現 " 浮萍男孩 ",以及我們父母該如何應對 " 男孩危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許多令人不安的事情發生在男孩的身上:
在學校裡,好多男孩無法集中注意力,坐不住,讨厭閱讀,在課堂上調皮搗蛋,喜歡電子遊戲,經常惹麻煩 ;
在現實中,他們對真實的生活缺乏熱情,冷漠、自私、不願意承擔責任、甚至不願意自己獨立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萊昂納德•薩克斯(LeonardSax)将這些男孩稱為" 浮萍男孩 ",形容 " 他們像浮萍一樣到處漂泊,随着生命的潮流把他們帶到天涯海角。"
在過去的 30 年裡,男孩的成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被标記為學習障礙或多動症的男孩數量 " 激增 ";男孩占特殊教育學生的三分之二。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 50 年,美國大學校園正在進行一場性别的改變,從大多數的男生變成了大多數的女生。1970 年,57% 的本科生是男生,到了 2014 年,這個比例下降到了 43%," 逆襲 " 的奇迹真切地發生在女孩身上。
在國内,這種現象同樣在發生。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女生的學業優勢不斷擴展和延伸。從 2007 年開始,高校的女生數量持續壓倒男生。近九年,北京 21 個狀元 15 個是女生。
女生的超越和追趕固然值得贊歎,但男孩的表現也的确比以前差多了。
薩克斯,是知名的醫師,心理學家和作家,長期關注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著有《浮萍男孩》一書,從社會、文化和生物因素分析了對男孩有害環境的成因。
他提到,學校教育方式的改變、電子遊戲的泛濫、環境毒素等因素是造成男孩缺乏内驅力的元兇,同時,他也為彷徨中的家長和男孩提供了可行的建議。
當教育忽視了這些 " 特點 ",
男孩更加 " 受傷 "
近些年來," 讓孩子卷在起跑線上 " 已經成了很多家長默認的法則。
" 學術追求 " 甚至早早就提上了孩子的日程。本應該以 " 手工、運動、生活 " 等活動為中心的低齡孩子們,卻常常需要專注于閱讀、寫作等純學術學習。
順應了這些趨勢的學校,也越來越 " 學術化 "、" 早期化 " 和 " 結構化 "。
在孩子們的學習中,各種能夠動手、動腦、活躍身心的遊戲、活動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需要長時間安靜地坐在教室中,完成各種學術學習和訓練。
這兩種狀況的 " 加持 ",并沒有讓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得到好處,負面作用卻愈發明顯。
太早強調學術學習和訓練的重要性,不僅影響和遏制了孩子們天然渴望運動、活動、遊戲的身心發展需要,也使得那些尚不具備學術化學習能力的孩子過早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這一點上來說,男孩比女孩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
男孩和女孩天然大腦發育的不同,決定了兩者之間的 " 擅長 " 有别。絕大部分的 5 歲女孩已經可以适應幼兒園 " 嚴謹的 "、" 學術的 " 特性,而男孩還不行。
許多 5 歲女孩可以完成幼兒園老師要她們做的事,她們可以安靜地坐着,幾分鐘不說話,不去打斷别人或動來動去、爬上爬下。她們能更好地控制手部小肌肉的運動,這也是寫出一個清晰的字母的必要條件。
也就是說,女孩與閱讀和寫作相關的大部分腦區都比男孩的發育速度更快。但盡管如此,這種過早的學術化課程對女孩也沒有什麼好處,同樣會降低她們的學習興趣。
在國内的校園裡,很多中小學校,為安全考慮不允許孩子課間在操場活動,甚至除了喝水和上廁所,不允許出教室。這樣的規則,對于正學着控制身體、控制情緒以及與人相處的孩子們來說,無疑缺失了發展自我的可能。
而這樣的安排,對于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通常不如女孩,較難控制自我情緒、精力充沛、好動不安的男孩來說,更是一種打擊。
一個人的學習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書本中學習,還有一條是由經驗所得。在德語中,前者是 "Wissenschaft", 後者是 "Kenptnis". 在歐洲的教育制度中,已經形成了高度的共識:"Wissenschaft" 和 "Kenptnis" 都很重要,兩者不可偏駁,這兩種方法應該達到有效的平衡。
坐和跑的平衡,課堂教學和戶外活動的平衡,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平衡。我們應該把學校變得像學校——孩子們需要通過實際玩耍來了解像 " 青蛙和蝌蚪 " 這樣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在電腦顯示器上看着它們。他們也需要運動和活動,來理解人際關系,實現自我探索和發現。
因此,改造學校、改善教學方法,對提升男孩的發展有諸多好處。而且,受益者将不僅僅是男孩,而是所有孩子。
《男孩的腦子想什麼》的作者邁克爾 · 古裡安和凱西 · 史蒂文斯為此提供了一些建議 :
1、改變課程:課堂上引入更多的電影、視頻或其他形式的多媒體,将更能鼓勵男孩閱讀和寫作,也能豐富所有孩子對語言藝術的學習方式。
2、改變閱讀要求 : 允許更多選擇。提供個人選擇的閱讀任務,這樣男孩或部分女孩也可以選擇閱讀關于體育、冒險或幻想這類的話題。
3、鼓勵學生盡可能使用筆記本電腦記筆記和寫論文,而不是過于強調整齊好看的手寫筆記。
一方面,很多青春期的男生都不能像身邊的女生一樣做好手寫筆記,過于強調這一點對這個時期的男孩來說,容易打擊自信;另一方面,筆記的價值在于對思維的梳理。花太多時間整理好看的筆記,未必能得到相應的價值。
4、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當孩子閱讀和寫作時,允許他進行适當的活動。
在思考作業時四處走動,可以刺激孩子們的大腦。此外,通過數學奧林匹克和互動科學項目等活動,可以讓孩子将身體運動融入數學和科學課堂。
電子遊戲
更容易讓男孩 " 沉淪 "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男孩喜歡玩電子遊戲,有時甚至會将男孩這一身份與遊戲等同起來,與此現象形影相伴的是,男孩沉迷電子遊戲忽視學業、徹夜通宵打遊戲、将作業抛在腦後、上課萎靡不振。
男孩為何如此癡迷那些遊戲呢?答案也許會遠遠超出你的預期。
男孩在遊戲世界裡更能找到他的存在感和控制感,這就是尼采所說的 " 權力意志 ",個體想去控制他所在的環境的想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完全由父母安排,包括參加哪種興趣課程班、上什麼學校、甚至穿什麼衣服、交何種朋友等等。
孩子從沒有體驗過自主感和控制感,然而,在遊戲中,他輕而易舉地得到了。也許在現實世界中一個表現平平、普通而無名的孩子,在遊戲世界中,可以很偉大,可以肆意掌控屏幕世界。
然而,電子遊戲帶給孩子的危害也遠遠超出想象。
薩克斯在書中例舉了好多基于證據的後果:注意力缺陷、以身試險、變得肥胖、個性改變。在大多數遊戲中,處理麻煩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對手丢 " 手榴彈 ",久而久之,這種玩法會改變兒童和青少年的性格,導緻孩子更加冷漠和更具敵意。
遊戲最糟糕的影響還在于它會影響玩家的個性、動機和與現實世界的聯系。長時間玩暴力遊戲的男孩更有可能對真實世界不感興趣,甚至對交女朋友也提不起興趣,遊戲裡的 " 女朋友 " 更漂亮,更讓人動心,更溫順。
薩克斯在參照對網絡遊戲頗有研究的心理學家安德森的經驗後認為," 做為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每塊屏幕負起責任 ",在提到把關内容和控制時間之外,還提出了" 優先順序 " 論:要讓孩子明确家庭的優先順序:家庭第一、學校功課第二、朋友第三,電子遊戲排在最後。
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要控制好屏幕時間并不是難事。很多家長并不允許孩子在工作日玩遊戲,即使是一分鐘也不允許,在工作日的遊戲時間做到了 " 零 "。
他們不但嚴格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并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電子遊戲并不是必需品,而是點綴品。
" 浮萍男孩 " 的最大問題是缺少動機
我們對童年時代的記憶圍繞着激烈的戶外運動——帶着棒棒或者木槍在田野裡奔跑,爬樹,玩任何一種運動。曬傷、中暑、扭傷腳踝和其他所有的碰撞和擦傷都保證會發生在一個活躍的,粗暴的男孩身上。
然而,今天我們住在一個滿是男孩的社區,但很少看到他們出來活動,他們不是忙于學業,就是沉溺于遊戲。正如薩克斯的總結,當代 " 浮萍男孩 " 們的最大問題:缺乏内驅力,缺少動機。
以往的男孩也調皮,讨厭學校,但是他們充滿了野心,渴望成功。
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 . 索亞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不喜歡上學,但是他有強烈的動機,渴望有不平凡的未來,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夢。湯姆決心要赢得印第安 · 喬,想和哈克去探險,還想赢得那個轉學來的女生的歡心。
圖源電影《湯姆 · 索亞曆險記》
在過去,孩子們上學根本沒有校車,也沒有家長開車送,孩子們必須走路,當他在狂風暴雨、冰天雪地裡走上數裡,上學時,就會倒逼着自己去學到一些東西。這是男孩學習和成長最好的機會。
然而,現在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對于他們來說太輕而易得。直升機式的父母為孩子準備好了一切,孩子什麼東西都不用操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城市的孩子住在鋼筋大廈和水泥森林,每天隻是在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往返,少有機會接觸真實的世界和大自然。
在學校裡,孩子也整天呆在教室裡,拼命地學習。這種長期生活在室内的狀态會導緻 " 自然缺失障礙 "。鄉村的男孩也并不好到哪兒去,沉溺于網絡的現象更為嚴重。
正如前文已經做過的分析,孩子需要親身經曆真實的世界。然而,今天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果過度強調通過 "Wissenschaft"(書本),犧牲 "Kenptnis"(體驗)的學習方式和課程,過度掌控孩子日常生活,那就會損害孩子,特别是男孩的發展——不是認知上的,而是對事物有熱情的好奇心的發展。
有趣的是,男孩與女孩的動機也不同。
目前教育心理學上最大的盲點就是忽視 " 女孩與男孩在取悅老師的意願上有顯著不同 " 這一事實:大部分女孩希望取悅老師,而大部分男孩沒有這個動機。女孩比較喜歡跟大人在一起,她們更傾向于共享大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的目标,這一點,男孩恰恰相反。
一個男孩需要一個男人來教他
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當危機已然擺在面前,我們就會赫然發現男孩面臨的另一個問題:缺乏強壯的男性榜樣。
一個男孩需要一個男人來教他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越來越多的情況是: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幫助引導他進入成年。男孩去上學校,在那裡也越來越沒有男性榜樣。據統計,美國僅僅 11% 的小學教師是男性,國内小學男教師的比例也并不令人樂觀。
性别的影像在過去的 50 年改變了很多。社會對于父親角色的文化塑造也極大地改變了孩子對于父親角色的認知。
《辛普森一家》是目前美國上映最久的動畫情景喜劇,長達 600 多集,劇中的父親辛普森永遠是個白癡。固執、執拗,是整部劇集中最沒有智慧之人,還有他的兒子巴特和他們家的狗,也是如此。女性卻恰恰相反,太太瑪琪務實、女兒聰明伶俐,獨立自主。
劇中父親的形象與數十年前常見的父親大相徑庭,50 年前《親情紐帶》《老爸最知道》裡的父親都是聰明、愛孩子、能幹,還充滿智慧。
數十年前,男孩變成男人的故事是主流文化,在《江湖浪子》《碼頭風雲》等故事裡,不成熟、懶散、不務正業的男孩體驗到挫折和困難。在挫折面前,他們永不妥協,永不放棄。在種種挑戰中,他們脫胎成為大人,而如今鮮有男孩變成英雄的足以令人信服的故事了。
男孩危機存在于父親不存在的地方。造成父親缺位的因素之一是離婚,現在加拿大約 40% 的婚姻以離婚告終,而單親家庭的比例已經上升到家庭總數的 20% 左右。
這些數字在美國甚至更高。這意味着北美很大一部分男孩是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長大的,這給相關的男孩以及整個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後果。
統計數據表明,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長大的男孩,更有可能經曆負面的心理和社會結果,這包括更高的離家出走率、辍學率、藥物濫用以及自殺。
美國的父母組織提倡一種被稱為 " 共享 " 的模式教養,這意味着離婚家庭的孩子各有百分之五十,也就是以相等的時間和父母在一起。
如果一個男孩看到一個家庭和睦、事業幸福的爸爸,他可以為自己描繪一個幸福的未來。相比之下,如果一個男孩看到一個被媽媽和社會邊緣化的爸爸,男孩更有可能覺得自己的未來黯淡無光,沒有目标,導緻疏遠和抑郁。
父母真的應該要讓男孩看到他們是被愛的,是有能力去愛的,而沒有榜樣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即使婚姻已經到了極限,仍然需要父親将親子關系作為家庭生活中人際關系建設的重要部分。
導緻世界範圍内 " 男孩危機 " 的因素不止一個,是錯綜複雜的,我們切不可将問題一般化或簡單化,更不能将男孩置于女孩的對立面。
我們要着眼于過去 30 年中社會的多重原因和重大轉變,正視男孩的特點,順應男孩的成長規律,從而培養更積極、更成功的男孩。
正如鮑勃 · 哈裡斯在《迷失東京》總結道," 當你有了孩子,事情會變得複雜得多…… ( 但 ) 他們會是你一生中遇到的最令人愉快的人。"
喜歡可以點贊關注轉發
直播預約 | 1 月 13 日(本周五)早上 8 點,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将會連麥全球生涯規劃 Kuder 中國代表何戎以及神秘嘉賓,在直播間與大家分享:「如何對孩子進行深度職業啟蒙?」,點擊下方「預約」按鈕,或識别下方二維碼,開啟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