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長安三萬裏》《封神》《孤注一擲》,随着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上映,熟悉的暑期檔回來了。
暑期檔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另一面,人們發現 19.9 元一張的電影票卻 " 消失 " 了。" 電影票價爲何這麽貴 "" 一家人看電影花了 400 元 " 引發了輿論場極大的讨論和共鳴。
疫情過後,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暑期檔。"170 億 " 票房背後是中國電影市場久違的雙向奔赴,好片子接二連三,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
供給激發需求,消費者回到了電影院,但電影票價回不到過去。餐飲娛樂消費面前,消費者通常對價格最爲敏感,這種曾幾何時的落差感,一瞬間被點燃放大。
仔細複盤,9.9 元也好,19.9 元也罷,消費市場薅羊毛是人的天性,但電影票價終究要回歸 " 本性 "。
沒有了 19.9 元的電影票,不必大驚小怪。首先,無論是早年團購網站抛出的 "9.9 元特惠票 ",還是後來 "19.9 元的優惠票 ",都是一種幸存者偏差,并非常态化的票價。
互聯網平台補貼、片方壓價求票房、渠道競争激烈,種種 " 票補 " 之下低價橫行,給市場造成了不合理及合理的價格錯覺。
那些年,票補競争一度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但度過激烈的競争階段後,一味地燒錢不可持續。後來,各大片方聯合限制 " 票補 " 力度,全國影院票價不得低于 19.9 元,票價逐步回歸正常。
回到今天,電影業重整旗鼓勢必帶來投入攀升,就片方而言,制片成本高企是客觀現實。對于院線來講," 回血 " 在所難免,他們急于彌補此前的損失,通過各種服務費去覆蓋人工、房租等成本。
具體到不同影片,有的最低發行價偏高、影片時長增加緻使排片場次減少,也會迫使影院提高單場票價來對沖影響。
歸于經濟學本質,特殊檔期高價依然是供求關系所決定的結果。國慶檔、暑期檔、春節檔的平均票價向來是票價高點。
在這些熱門檔期,會有大量優秀影片上映,供給集中、競争激烈,無形中對檔期票價帶來了更強的需求端刺激。
越是好片子越貴,越是一票難求。" 史上最貴、貴到離譜 " 的吐槽背後,恰恰是供不應求的市場表現。一張電影票漲價同樣是受市場經濟規律驅動下的表象。
疫情過後,佳片雲集的暑期檔其實是提前試水,未來愈發嚴重的熱門檔期集聚效應,很可能會導緻更多頭部的優質項目集中釋放。
如此一來,觀衆對好内容的不變需求也更加突出,即便沒有了 19.9 元一張的電影票,觀衆依然願意爲自己喜歡的影片買單。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