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謝澤鋒,編輯 | 楊旭然
因合作夥伴被捕入獄,李嘉誠操控長和系巨輪從英國駛入越南的計劃被迫擱置。
這樣一來,李氏家族當下的資産仍主要集中在英國爲主的歐美國家,以及大本營香港。但這些區域的經濟普遍受阻,再加上國内地産行業的變化,長和、長實兩大旗艦 2023 年的業績均出現罕見下滑。
受此影響,長和股價已經跌到了 2011 年的水平,地産爲主的長實在業績發布後股價暴跌超 10%,來到曆史低位。
目前李超人的盤子裏,隻有 " 管道型 " 業務能夠保持穩健,比如涉足電網、水務、交通等公共事業的長江基建,輸配電的電能實業,以及電力銷售的港燈 -SS 盈利仍能溫和增長。
李氏父子一邊重倉電信、水利、輸配電、港口等公用事業,憑借穩定現金流,實現較爲穩健的盈利,保證長江集團基本盤;另一邊,靠着 " 低買高賣 " 的操作,玩錢生錢的遊戲。
但是,李嘉誠前期成功的高科技投資獲利後,已基本沒有增量,中國地産行業周期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再加上在越南出師不利的局面,都讓這艘龐大商業巨輪的行駛越發緩慢。
以十年爲單位運作的長線型商業機構,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何時才能夠駛出淺灘,恐怕李氏父子也并不清楚。
01 騰挪受阻
涉案文件 6 噸重,涉嫌詐騙超百億美金、相當于國家 GDP 總額 3% 的資金。3 月 5 日,越南女首富、萬盛發集團創始人張美蘭一案開審,越南檢方建議判處其死刑。
兩年前,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受到萬盛發集團邀請,前往越南,共同商讨在胡志明市的投資事宜。長江實業還承諾将與萬盛發一起在最短的時間内,在當地注入大量資金。
一時間," 李嘉誠撤資英國,轉投越南 " 的消息甚嚣塵上。
長實當時明确表示,投資越南的重要原因是 " 在當地找到合适、了解市場、有能力與國際接軌的合作夥伴 ",而這一合作夥伴,正是萬盛發。
但随着張美蘭東窗事發,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李嘉誠在越南的運作計劃。
2013-2018 年,基于對内地經濟環境的判斷,李嘉誠選擇撤資大陸。随後調轉船頭,大舉進軍英國。據統計,當時長和系共計砸下 4000 億港元,購入天然氣、水務、鐵路車輛租賃、客運列車、電網、電訊、酒吧運營等資産。
其中最重要的交易包括: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 UK Power Networks、四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 Three UK、英國最大的酒吧 Greene King(格林王)等。
一番掃貨後,李嘉誠家族控制了英國約 1/4 的電力分銷、近 30% 的天然氣供應、近 7% 的水務市場、超 40% 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 50 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英國人驚呼李嘉誠幾乎 " 買下整個英國 "。
但到了 2022 年,英鎊遭遇史詩級貶值,這些重資産價值大幅縮水。
李嘉誠又啓動新一輪 " 全球大遷徙 ",100 億歐元賣掉歐洲電訊發射塔資産,125 架私人飛機賣給了美國公司,套現 42.81 億美元;抛售英國倫敦 "5 Broadgate" 寫字樓,套現 7.29 億英鎊……
他甚至還把 UK Power Networks 和 Three UK 擺上貨架,但就在前者被賣出的兩天前,李嘉誠臨時提價,買方 KKR 認爲報價太高,随即退出了談判。臨門一腳突然變卦,是因爲李嘉誠敏銳地感知到,俄烏沖突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可能令這筆資産留在手裏更增值。
電信企業 Three UK 李嘉誠已經不打算賣了,最新的計劃是和沃達豐合并,但這一合并案正遭到英國政府的安全審查,是否能成功還未明确。
目前,李嘉誠仍極爲依賴英國,可以說是長和系的 " 大半條命 "。五大上市公司中,除了港燈聚焦香港市場,英國均爲最主要市場,Three UK 貢獻了長和近三成的收入,英式酒館占據了長實集團收入的半壁江山,英國業務更是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最大的盈利中樞。
也就是說,李嘉誠操盤的資産并未再次轉向,由于核心資産仍在英國,長和目前的主陣地也沒有離開英國的 " 勢力範圍 ",依然分布在歐洲、澳洲、加拿大以及香港等區域。
02 戰略失效
香港有句諺語:" 跑得快,好世界 "。
李嘉誠征戰商場 70 餘載,長盛不衰的秘訣就是 " 提早布局、搶先撤退 ",恪守 " 不賺最後一個銅闆 " 的理念。
曾有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據說李嘉誠每次和香港商界大佬們比賽跑步,總能摘得第一名。有人問他獲勝的竅門,他笑着說:誰讓你們聽到發令槍才開始跑的?
這種經商思維,讓李嘉誠總能在危機爆發之前全身而退。2013 年起,嗅覺靈敏的李嘉誠開始大舉抛售内地和香港資産,享受中國經濟上一輪紅利,李嘉誠賺得盆滿缽滿。随後完成了從中國到英國的資産大轉移。
2021 年,地産遭遇嚴監管嚴調控,大型地産公司紛紛暴雷,地産行業進入有史以來最殘酷的寒冬期。因此,許多人認爲李嘉誠眼光獨到,在危機之前成功套現并轉向英國是棋高一着。
但目前看,這種放棄或者忽視中國市場的做法——包括在全球尋找價值窪地,投資後又賣出獲利的操作手法,正逐步失效。
比如 2019 年,長實斥資 27 億英鎊 ( 252 億港元 ) 收購英國最大酒館經營商 Greene King,但由于突發事件影響,2020 年便虧損 34.62 億港,2021 年虧損繼續虧損 5500 萬港元。大環境好轉後到 2022 年開始盈利,2023 年收益 9.97 億港元,但對于 232.17 億港元的收入來說,利潤率僅有 4%。
而 2023 年,盡管長實物業銷售幾乎腰斬到 131.53 億港元,但收益高達 44.75 億港元,依然是長實盈利的頂梁柱。
根據财報,酒館業務有所增長主要因爲産品提價,但銷量保持平穩,面對非常不穩定的經商環境,高通脹以及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情況,該業務面臨巨大挑戰。目前 Greene King 貢獻了長實幾乎一半的收入,但其盈利能力令人堪憂。
另外,長和的盤子中,Three UK 是僅次于零售的第二收入來源,但多年來長期處于低投資和低回報的負循環中。
電信行業是一門重資産、重投入的生意。2023 年,由于歐洲能源危機影響,Three UK 的能源和員工成本上漲幅度高達 40% 和 5%,導緻 EBIT(息稅前利潤)暴跌 59%,銳減 32.95 億港元,直接引發所屬的 CKHT 闆塊利潤暴降 82%。
2019 年,CKHT 的息稅前利潤還有 211. 31 億港元,而到了 2023 年僅剩 22.65 億港元。也就是說,這家子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幾乎是 4 年前的十分之一,這正是長和目前所遭遇的一個相當重大的問題。
Three UK 在加入長和後,進行了更換 CEO、裁員、節省日常開支等措施,但依然無法改變低效回報的局面。這已經是李氏家族手中一塊燙手山芋,但目前和沃達豐的合并陷入僵局。
2023 年長和歸母淨利潤大幅下滑 36%,僅有 235 億港元,是 14 年以來的最差成績,甚至比 2020 年還要糟糕。
而此時,全球經濟環境更加複雜,李嘉誠的資産遷徙計劃被打亂之後,低買高賣的資本運作就不再如此前那麽有效了。
03 增量何在
除了傳統業務外,李嘉誠也在高科技領域進行着 " 錢生錢 " 的投資業務,并且收益不菲。
早在 2002 年,一家名爲維港投資的 VC 在香港成立,其資金主要源于李嘉誠,收益則歸于李嘉誠基金會。這家投資機構由周凱旋操盤,是長和系體外的李氏家族 " 小金庫 "。
周凱旋和李嘉誠相識 30 餘年,她鍾情高科技領域,投資了 Meta、Skype、Waze、DeepMind、Slack、Spotify、Zoom 等明星企業,大部分項目都是在早期進入。
其中,最令外界稱道的要屬對 Zoom 的投資。2013 年,維港投資先後砸下 850 萬美元,持有 Zoom 股份的 8.6%。當時的 Zoom 還隻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但到 2020 年,由于疫情期間線上辦公的需求爆發,Zoom 業績傲人,股價大漲,市值一度超過 1600 億美元。
2020 年,Zoom 股價漲至最高峰時,李嘉誠所持有的股份價值約 110 億美元,相當于他當時 326 億美元身家的三分之一。不過随着疫情趨緩,Zoom 股價已跌去了八成。
目前,維港投資的許多經典案例早已獲利了結。
比如 2004 年投資的 Skype,後被 eBay 以 26 億美元收購,2011 年又被微軟以 80 億美元收購;2009 年,投資的語音識别工具 Siri,一年後 Siri 被蘋果公司以 2 億美元收編;同年,看中的音樂流媒體平台 Spotify,于 2018 年上市,回報率大概在 100-150 倍左右。
2007 年投資 Mate(Facebook),以 1.2 億美元拿下後者 0.8% 的股份。2012 年,Facebook 上市,李嘉誠擁有的股份市值當時就直接翻漲 5 倍。
另外,早期投資的地圖軟件 Waze、人工智能企業 Deepmind、新聞應用軟件 Summly,先後賣給 Google 和雅虎。
這些成績再好也隻是過去的成功。對于長和系商業帝國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深陷英倫泥潭,資産轉移受阻,高科技投資前期獲利後,增量何在?
放眼全球,中國仍是最具活力的區域,3 月份,中國 PMI 指數 6 個月來首次重返擴張區間,達到 50.8%,中國經濟回暖勢頭明顯。
而英國經濟在 2023 年下半年,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表明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甚至經濟總量已經被曾經的殖民地印度超越。
2023 年英國全年經濟僅增長 0.1%,是自 2009 年以來最弱的表現,英國人均 GDP 2023 年全年下降了 0.7%。
從後視鏡中看,李嘉誠雖然從中國地産周期成功逃頂,躲過了地産大劫,但同時選擇性放棄中國市場,過度倚重英國等成熟市場,才導緻了當今的困局。
作爲華人商業界的泰山北鬥,李嘉誠也開始不得不面對一個變得有些陌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