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可惜了。
雖然張頌文的大火,起到很大的推廣。
但影片上映十多天,票房區區五千萬。
豆瓣 7.2 分的口碑,也不盡如人意。
這部國産電影由賈樟柯監制,白客、張頌文出演。
3 年前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被部分媒體稱贊爲,又一部《我不是藥神》。
之後一度消失,内地上映日期遙遙無期。
如今,好不容易登陸院線,卻遭遇「見光死」。
許多觀衆看完吐槽,有《我不是藥神》的影子,但遠遠不及。
或許,是期待值拉得太滿,導緻了落差。
豆瓣 9.0 分的《藥神》,至今仍然是國産現實主義題材的代表作。
然而,這樣的國産片幾乎成了孤立。
其實,人們期待下一個《藥神》的背後,不僅僅是出于對現實主義題材的關注。
更多的,也是一種對國産優質電影的渴求。
今天,魚叔也想和大家聊一聊。
從《藥神》到《不止不休》,我們到底在期待什麽?卻又缺失了什麽?
第一次聽說《不止不休》,是在 2020 年。
作爲當年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唯三華語片之一,本片口碑炸裂。
可回到國内,這匹年度黑馬卻突然銷聲匿迹。
平遙電影節官宣展映,又臨時被撤。
此後兩年多,隻能不時出現在「年度期待片單」。
如今終于能登上大銀幕,被不少網友稱爲一個奇迹。
觀衆最期待的無非二字,敢拍。
男主韓東(白客飾),高中肄業的北漂青年。
因學曆找不到工作,處處遭受歧視。
幸得記者黃江(張頌文飾)賞識,破格錄用其爲報社的實習生。
「一個人,爲一億人發聲。」
鏡頭對準了二十年前,報道了兩起案件。
第一起,山西礦難。
在師父黃江的帶領下,韓東遠赴山西礦區,潛伏調查。
旅店内,早已擠滿了遇難者家屬。
痛哭、怒罵、歎息,擁擠在破敗肮髒的過道内。
走廊的鏡頭,煤老闆清點着鈔票,傲慢地威脅着家屬,令其在和解書上簽字畫押。
二十萬,買下了人命,也掩埋了安全隐患。
這次調查經曆,幫韓東拿到了「月度好稿」,轉正入了行。
他也第一次見識了新聞理想背後的殘酷真實。
「這錢是人拿命換的」
第二起事件,更爲複雜。
偶然間,韓東注意到了「高價收血」的小廣告。
通過長時間的卧底,他逐漸摸進了這一灰色産業鏈。
原來,所謂「收血」隻是一個幌子。
蛇頭招募健康的血牛,是爲了乙肝代檢。
由血牛冒名頂替,幫助乙肝病人獲得一份健康的體檢報告。
彼時的國内,談乙肝色變。
全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多達 1.2 億人,幾乎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例。
入學、入職的體檢中,都将其列爲紅線。
乙肝代檢,則是嚴打的對象。
韓東很快将稿子寫完,并準備搶第一時間發布。
但,随着調查的深入,他産生了懷疑。
乙肝的傳染性,似乎被誇大了。
醫學研究證明,乙肝傳播途徑主要爲血液、母嬰、性行爲。
病人遭受的系統性歧視,本就是無妄之災。
他們被剝奪入學、工作的機會,被逼得無路可走。
乙肝代檢是不合法,但患者遭受的歧視,就合理了嗎?
這種反思,讓很多人想起了《藥神》。
法大于情的例子,人們見得實在太多。
久而久之,就默默接受、聽之任之。
《不止不休》的反抗,顯得尤爲激烈。
借韓東之口,激昂地争辯。
「憑什麽要接受一個錯誤?」
電影裏,韓東最終撤下了揭露乙肝代檢的稿子。
轉而報道了一篇深度特稿,名叫《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
現實中,這篇文章的原型,是新聞周刊的《中國 1.2 億人的反歧視主張》。
當年參與「反乙肝歧視」報道的紙媒,共有 27 家。
他們高舉新聞理想,在那個狂飙突進的年代,爲大衆争取真相。
「歧視在本質上是一種令受歧視者絕望的力量。」
不知何時起,「現實題材」成爲了國産片的加分項。
似乎隻要敢碰敢拍,就值得高分鼓勵。
勇氣可貴,誠意可嘉。
但拍出一部佳片,隻靠勇氣和誠意,終究還是不夠。
作爲一部現實題材,「真實」本應是《不止不休》的核心競争力。
然而,全片下來,卻讓人覺得很「假」。
最大的問題,是人物塑造的單薄。
前往報社求職時,韓東手裏拿着一本書,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
其中一章的标題赫然寫着,「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
「不朽」即爲神化,一味擡高記者的崇高,反而削弱了人物的可信度。
反觀《藥神》,無論主角配角,形象都很鮮明、立體。
同樣是取材于真實人物及其經曆,但《藥神》對原型做了大刀破斧的改編。
現實版「藥神」陸勇,自身就是白血病患者。
遠赴印度買盜版藥,最初是爲了自救,也從未就此牟利。
而電影中的程勇,出場時是一個賣壯陽藥的普通市儈。
他貪财好色,有家暴史,離婚後賣假藥僅僅是爲了賺錢。
故事呈現給觀衆的,是一個人由壞變好的自我救贖。
「我不要做什麽救世主」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的是說服力。
促成人物心理轉變的,是刺痛感。
最直觀的,是病人的疼痛。
因爲吃不起藥,老呂的病情進入了急變期,隻能通過化療延長壽命。
病人歇斯底裏的哀嚎,家屬見怪不怪的無助,程勇手足無措的驚恐。
兩個鏡頭,三種狀态。
最激烈的,是對所謂正義的拷問。
在警方的圍剿中,黃毛被卡車撞死了。
程勇向警官發出絕望的質問。
也替觀衆向僵化執法者,表達了心聲。
「他有什麽罪?」
人物鮮活,情節也張弛有度,充滿趣味。
電影前半部分,透過小市民的視角,将老上海的别樣盡收眼底。
保障生活的地氣,也時不時冒出黑色幽默,讓人觀看時不覺乏味。
劇情走到中後段,又呈現出犯罪片的緊張感。
反偵察、追逐、飙車,類型元素碰撞,扣人心弦。
等到案件塵埃落定,故事走向收場,此時再添一筆升華。
片尾的長街相送,賺足眼淚。
至于主題的挖掘,也不乏點睛之筆。
看似說病,實則說窮。
《藥神》之所以能打動人,在于其講述的絕非個例,而是普遍且持久的看病難題。
最戳人的,就是那個「窮」字。
極具諷刺的是,點破全片題眼的金句,竟出自一個假藥販子的反派之口。
「這世上隻有一種病,窮病」
一副藥,遠遠救不過來天底下所有的窮人。
窮人面臨的困境,遠遠不止一個白血病。
再看《不止不休》。
面子上的乙肝歧視,就已經是一個近乎被遺忘的話題。
縱然影片用力暗示「無人能置身事外」,也很難再引起觀衆共鳴。
當然,影片雖然聚焦于乙肝歧視,實則在頌揚新聞理想。
「真相」與「良知」,才是故事的主旨。
但,核心問題在于,不夠痛。
影片涉及議題之豐富,固然是近年國産片中少有的。
調查記者、北漂、礦難、乙肝歧視,無一不是社會的重要側面。
最終呈現的,卻僅僅是浮光掠影。
究竟是貪多嚼不爛,還是未曾明言的删減使然,已無從知曉。
僅就目前的版本,算不得一個精彩的故事,也看不到一個魅力的人物。
有網友說,《不止不休》能夠上映,已經是一種勝利。
魚叔深知,這的确不易。
一直以來,我也很支持國産現實題材影視的創作。
但看完電影,依然隻有一聲喟歎——這個勝利多少透着一絲卑微。
許多人都在期待下一個《藥神》。
可惜,這些年來,既精彩又有現實意義的國産電影,少到可憐。
說到底,我們缺的是什麽?
是環境?是情懷?是勇氣?
是更爲開闊的視野,敏銳的觸覺?還是一種講好故事的能力?
在很多觀衆心裏,現實題材往往與「敢拍」挂鈎。
鋒利所指,必定是特殊時期、敏感事件、窮山惡水,是像《小武》《盲山》《盲井》那樣的地下電影。
年輕導演們舉棋不定,很多社會題材不敢碰。
那些構想,最終胎死腹中。
其實,拍好現實題材,未必要劍走偏鋒。
當代人的生活困局,同樣值得被講述。
不久前,魚叔寫了一部韓國新片《下一個素熙》。
該片将目光聚焦初入職場的新人,将職場 PUA、陰陽合同、僵化的教育系統一一揭露。
很多網友看完驚呼,這像是一部專門爲中國社會拍攝的電影。
相較于議題,影片中的種種細節更令人毛骨悚然。
網紅直播、數字奴役,統統被搬上銀幕。
拍現實題材,未必要做舊,也可以有智能手機、地鐵商廈。
關鍵還在于對生活的細緻體察。
不止于追問過去,也要直面當下。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題材隻是一個起點,更重要的還是需要寫好一個完整的故事。
《不止不休》由賈樟柯監制。
影片前段也似乎得到真傳,鏡頭沉穩、配樂節制。
然而,當劇情走向高潮,又免不了破功。
看似喧鬧,卻不疼不癢,已成爲當下現實題材電影的通病。
喊口号式的價值輸出,恨不得把主角捧上神壇,溢出屏幕的煽情,隻會令影片顯得廉價。
創作者,還得沉住氣。
不必過分擔心觀衆沒有耐心,以緻于自亂陣腳。
回看《小武》,輕描淡寫間道出了小武的轉變。
幾許無言的沉默,一曲清唱,從容卻後勁十足。
當然,也不一定隻用一種視角講故事。
聚焦與放大,相輔相成。
挖掘得越深,觀衆越會買單。
還記得,多年前前後腳上映的《親愛的》與《失孤》。
都是講述打拐尋親的故事,口碑和票房卻對比懸殊。
一番比較後,前者完勝。
區别在哪?
《失孤》以單線叙事,鋪陳了一個父親的尋子之路。
風塵仆仆的劉德華,惹人心疼。
一路上的遭遇,也令人唏噓。
隻是,觀影結束後,又覺得有些單薄。
看了,又好像等于沒看。
而《親愛的》裏的視角,則豐富得多。
巧妙引入了一個「尋親聯盟」,從個案到群體,再放大到整個社會層面。
影片結尾,鏡頭出人意料地對準出身農村的買方家長。
對她的無助,施以另一維度的關懷。
系統性問題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藥神》的橫空出世,爲國産現實題材電影勾勒出巨大前景。
類型化的純熟,也引得不少創作者跟風模仿。
但,問題也随之而來。
很多人慢慢失去了創作的初衷,對社會現象淺嘗辄止,轉而唱起贊歌。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這很滑稽,也很可悲。
《不止不休》裏,張頌文有句台詞,說得挺對。
「做記者的,其實改變不了什麽的。」
或許,電影也是一樣。
畢竟,生活總是比電影更加殘酷。
但請不要擔心,大衆遠比想象中更樂于看到真相。
把那些看到的、聽到的,真實記錄下來,就足夠了。
至少,不作伥鬼。
全文完。
助理編輯:三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