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 IC)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瞿依賢 8 月下旬,李世儒在上海張江一家咖啡館約見一位創新藥企的研發副總裁。作爲一個醫藥獵頭團隊的負責人,出門見重要候選人、維護關系,在他的工作中是常态,隻是這兩年,伴随整個創新藥行業的 " 資本寒冬 ",他出門見人的頻次有所降低。
醫藥獵頭跟醫藥行業環境是同頻共振的,随着投融資遇冷而來的,遠遠不止見重要候選人的頻次降低,更深層次的是,藥企客戶需要降本增效,收縮人頭,崗位需求少了,對獵頭來說,市場上 " 僧多粥少 "。
醫藥獵頭王李依平常在深圳工作,主要交付創新藥早期研發方向的崗位,她告訴經濟觀察報,以前藥企會有一些獨家崗位給到信任的、有能力的供應商,或者用兩三家供應商作爲長期合作夥伴。而現在,就算是頂級的醫藥獵頭公司,也不大可能拿到獨家崗位," 以前兩三家搶的 case,現在二三十家在做是常态 ",甚至個别藥企一個崗位有 100 多家獵頭供應商。
多位醫藥獵頭告訴經濟觀察報,他們跟實體的創新藥行業一樣,在等 " 寒冬過去 ",春天到來。
高歌猛進
2011 年,老吳大學畢業,在上海進了醫藥獵頭行業,專注在處方藥賽道上,客戶主要集中在外資藥企。
她回憶自己剛入行的時候醫藥行業還處于極速擴張時期,銷售和市場崗位的需求比較多。2013 年之後,跨國藥企更加強調合規的重要性,所以 2013~2015 年,跨國藥企裏的醫學事務崗位需求變多了。
2015 年之後,資本的投入帶來了國内創新藥企的大爆發,各立門戶的藥企需要大量招攬人才,此後幾年一路高歌猛進,醫藥獵頭們也進入了 " 狂歡時代 "。
用李世儒的話說,那幾年遍地都是 headcount(正式員工名額)," 不用獵頭操心,隻要遞個簡曆就能賺到錢 "。
王李依的感受類似,那段時間稍微勤奮一些的獵頭就一定能賺到錢:創新藥企業融到錢以後趕項目進度,非常普通、年薪并不高的職位,也選擇用獵頭來招聘,企業篩選簡曆的要求也不高,專業稍微對口就覺得差不多了。
也是在那幾年,各家獵頭公司的團隊都開始擴張,很多不做醫藥線的獵頭公司也開始擴充醫藥團隊。
一般情況下,獵頭公司交付後按候選人年薪的 18%-25% 收取費用,具體到顧問個人身上,不同公司不同層級的抽成比例差别很大。行業共識是,如果顧問做成了 100 萬元的業績,個人到手從 20 萬~40 萬元不等。
很多醫藥獵頭在高歌猛進的這幾年收入大幅提升,老吳直言,她的收入在 2016 年大約是 50 萬元,此後逐年上升,到 2019 年突破了百萬元。
老吳收入最高的一年是 2021 年,稅後收入超過了 200 萬元。雖然那一年的下半年行業環境開始趨冷,但是老吳說,很多單子是前一年順延下來的,而行業環境的趨冷傳導到獵頭行業有滞後性。多位受訪者表示,獵頭本身是積累财富比較快的工作,碰上創新藥行業的好光景,很多醫藥獵頭都實現了個人财富的跨越式積累。
在老吳看來,當時在這個行業裏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原來一個月關一兩單的,遇到創新藥企這一波拼速度的 " 搶人 "," 獵頭就占到便宜了,或者說搶到風口了,一個月能關 4 單、5 單。每一個獵頭的業績都很不錯,收入很容易就提高了 "。
" 在這個風口,隻要顧問不懶,就能賺到錢。" 老吳說。
冬天來了
但好光景不一定長在。
王李依原來在藥企做人力資源工作,2020 年跳槽做醫藥獵頭。從 case 數量的角度,她的直觀感受是,2023 年 1~5 月的數量是銳減的,不管是大制藥廠還是小創新藥企,很多招聘需求都暫停了,原來會用獵頭的比較基礎性的職位,現在不太會放給獵頭,隻有一些比較高難度的、副總裁級别的職位,可能還會用獵頭。
她估計,現在的獵頭市場,跌到了原來的一半。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所有行業人士會用 " 你懂我懂大家懂 " 的表情說出口的 " 資本寒冬 ",還有企業自身原因。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 2021 年 7 月初發布一則通知,就《以臨床價值爲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優先選擇最佳支持治療作爲對照,而非安慰劑,這一條直接引發行業大地震,業内普遍認爲,這打擊了部分不夠創新的 " 創新藥 "。
征求意見稿公布後 3 天内,國内生物制藥企業尤其是創新藥企,以及一衆 CRO 公司的股價持續重挫,龍頭股更是領跌。究其根本,藥審中心釋放的信号是,藥物研發要以患者需求爲核心,以臨床價值爲導向。
王李依大分子和小分子創新項目都看,她感受到的藥企端行爲變化很明顯:" 這兩年藥企的臨床項目有不少都暫緩了,藥監部門對産品立項、研發、上市的要求也比較高,非常強調創新,同質化的項目就暫緩了挺多。可能有一些企業覺得,我這個項目做出來,即便能夠上市,商業化空間也很小了,所以創新藥企的臨床項目基本腰斬,今年的臨床崗位砍了非常多。"
王李依所在的詩邁醫藥獵頭,在全國 10 多個重點城市有辦公室,全公司有 300 多人。王李依在深圳帶一個研發向的團隊,看的崗位從早期研發到 CMC(化學成分生産和控制)都有。作爲團隊負責人,王李依除了要交付 case,也要承擔一些商務拓展和客戶關系維系的工作。
因爲需要高頻接觸人,觸達的人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所以大多數的交付,獵頭都是通過電話達成了,需要線下見面的候選人,則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候選人。
8 月中旬,王李依在深圳見了一個大分子藥企研發端的副總裁。王李依說這位副總裁是非常愛惜羽毛的人,不會讓自己的簡曆 " 一年一跳 ",之所以開始看外部機會,是他所在公司在資金上遇到了問題,所做項目都是同質化競争項目,從前景來看,公司很快會遇到大瓶頸。
不僅是高管職位,行業内的普通崗位也能反映出市場的嚴峻。
王李依舉了個例子,前兩年臨床醫學人才缺口非常大,新藥臨床試驗的用人要求 " 非常粗犷 "。2018、2019 年,企業覺得這個人能來寫方案,或者學一學能夠做醫學監察就行,對專業沒有太大要求,藥學、醫學、生物相關的都可以;原來不在企業的,或者在外企做上市後醫學,願意轉臨床的都持歡迎态度。
但是今年,門檻明顯變高了,企業招醫學經理基本上有三個必備要求:第一是臨床醫學專業,不再願意接受藥學、生物學專業;第二,一定要做過醫生,而且是對應科室的醫生,比如腫瘤醫學經理就一定要在腫瘤科工作過,甚至還要達到一定級别;第三,在企業做過上市前臨床醫學,不再接受上市後醫學的人。
王李依分析有幾方面原因,上半年一些公司裁員後,市場上的簡曆多起來了。另外,規範臨床試驗的文件也在不斷出台,對臨床試驗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變高了。
不隻是臨床試驗,放大到整個創新藥行業,包括市場、銷售、生産等等崗位,要求變高、需求變少都是共性。
未來
采訪中,面對同一個問題 " 你們在等冬天過去、春天到來嗎 ", 李世儒、王李依和老吳的答案一緻,他們都在等春天到來,但不是什麽都不做的純等待,因爲沒有人能準确預測春天什麽時候到來、會不會到來。
老吳說,去年已經有些醫藥獵頭公司在裁員,不過相比獵頭行業其他條線,大健康的獵頭相對受沖擊不算太大。
老吳現在帶一個十七人的團隊,涵蓋市場、醫學研發、臨床運營、策略創新等崗位,所做 case 中候選人的年薪區間在 70 萬 -200 萬元。相比以前主要自己做 case,她現在更多的時間花在開發新客戶、維護客戶關系上。平均算下來,老吳的團隊現在人均每個月能關 1 單。
對于現在的平淡期,老吳覺得不是壞事情,跟創新藥企一樣,醫藥獵頭也會經曆洗牌的過程,泡沫被擠掉之後還留下來,應該是有價值的、專業的獵頭。
回憶 2017 年、2018 年行業的大繁榮,李世儒覺得當時醫藥獵頭的工作更像勞動密集型工作,手腳快就能賺到錢,但獵頭的價值反而沒得到體現。淘汰掉市場上面 30% 的獵頭,獵頭的含金量、個人價值或許更能得到體現。
王李依的現狀是,雖然形勢嚴峻,但是她也不願意離開獵頭行業。" 如果想支撐下去,我必須保證現在的團隊能夠掙錢,正常運轉起來,所以我也會努力給團隊拓展客戶,或者和現有客戶深入交流怎麽把交付做得更好,這應該就是現在能夠改善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