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絕對是現在的頂流了。
雖然當晚我們就訂了一台騷紫色的創始人版,但是奈何還沒交付。我就跑去把雷總之前發的 SU7 工廠的視頻挨個看了看,也算解解眼饞。
沒想到,還真讓我發現好東西了。
在回顧下線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有一條視頻引起了很大的争議。
很多網友就說,米車在下線檢測時抖啊抖,看起來很硬,擔心開起來會很颠。最關鍵的是,隔壁的吉利銀河 E8 ,看起來如履平地,一副吊打米車的樣子。
這 " 雷神 " 登神沒幾天又得變 " 雷子 " 了?
而且,這一段小視頻在網上被傳瘋了,網友找出領克、吉利這些車下線時候的視頻,沒有一個像 SU7 這麽抖的。所以,網友們由此斷定小米懸架幾近散架,甚至還有說硬得連五菱宏光都不如的。
em... 這營銷号把節奏帶的,給我看傻了。
我要說,視頻中顯示的起起伏伏,和懸挂的好壞完全是兩個概念,根本不搭嘎。
大家看仔細,小米颠的時候,車輪和車身幾乎是同步上下擺動的,說明減震能夠很好的拉住車輪,整體性很好。也确實調教得硬,但是有韌性,符合小米 Su7 一直宣傳的性能車定位。
而至于爲什麽要把車颠一颠,是因爲過這個減速帶是所有新車下線的重要流程,每家車企都會這麽做。目的是爲了釋放新車的 " 應力 " ,讓零部件更好的結合,延長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Emm.. 這麽講還是雲裏霧裏的?咱們先來解釋解釋這應力是個啥。
衆所周知,一個物體内部,也是有很多力在互相作用的。
而如果我們把它剖開,精确到某一個部分,這個部分上受到的力,就是我們所說的應力。
這其實就是那個經典的折斷筷子問題。掰一根筷子,力會集中在更小的面積上,相應地,這個位置的應力就會變大,也就更容易掰斷。
所以,釋放應力也是這麽個道理,讓車子裏的力盡量地分布開來,才能減少以後開起來發生開裂、變形等不可逆的損傷的概率。
而汽車的底盤就是全車最有可能集中應力的地方。
底盤作爲汽車緩沖振動的大爹,會使用到大量的彈性元件,比如彈簧、減震器、墊片、各種連杆之間的橡膠襯套之類的。而汽車在生産裝配的時候又必須 " 嚴絲合縫 " ,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生産的時候,車身大多都是吊起來裝配的。
彈簧、減震器、墊片、橡膠襯套這些底盤件往一塊組裝的時候,就會被壓縮一遍了。把組裝好的玩意安裝到車身後再上緊螺絲,又壓了一下。
整車組裝好,加上輪子,往地上一放,整車的彈性元件還要再接住車身的重量,又壓緊了一遍,這一來二去直接就給應力幹滿了。
所以就需要開到減速帶上給它 " 攪拌均勻 " ,松一松,活動活動( 部分螺絲還會特意不上緊保留調節餘量,之後做四輪定位再上緊 )。
所以大家知道了吧,颠的狠不狠,跟懸架好不好壓根沒關系。。。
當然,攪拌均勻這一步除了過減速帶,還有另外一種手法,就是應力釋放颠簸機。颠簸機的占地面積小,力度、頻率和時間都能精确控制,數據能被準确的記錄下來,方便調整。
我們在小米汽車發布會上也看到了颠簸機的身影,不過這玩意成本比較高,一般都隻用在實驗室裏,不會每台車都上。
減速帶成本多低呀。
那有聰明的小夥伴問了,這麽大幅度的抖動心疼啊,還沒到手就被造了一遍了,自己平時也開爛路,自己來行不行?
還真不太行。。。
首先,咱們國内道路還真挺好的,很多人平時上下班都是高架城區,還真不開爛路,所以就松不了。
其次,廠家的減速帶是根據車型的懸架行程設置好高度的,不至于給彈簧壓到底,不會損傷硬件。
減速帶的形狀也有講究,根據長城汽車工程師郭明勝等人的研究,這種減速帶形狀一般會做成棒槌狀,兩側高中間低,并且錯位排列。這樣兩個車輪會産生橫向作用力,應力釋放效果更好。
要是差友們自己随便找條鄉道亂來,容易刮到底盤不說,應力釋放的也不均勻,松了等于沒松,還容易把車弄壞。
而且在造車的時候,做完應力釋放,還有一大堆事要做。
用大衆汽車生産線舉個栗子,新車下線後,先過一遍應力釋放路段,然後進行初步檢測,上緊下剩餘的螺絲呀,調調前輪傾角,做做四輪定位什麽的。
然後到了車主們最心痛的部分。
上台架地闆油拉高轉、跑高速,确定沒問題了開始路試。什麽比利時路、搓衣闆路、波浪路、圓坑、急加速急刹車,統統走一遍,看有沒有異響或故障。
就不說後面的測試了,光是應力釋放之後的調傾角和四輪定位,你就幹不來。
現在大家就知道了,從應力釋放視頻去讨論底盤好壞,是沒有意義的,隻能說小米這次莫名其妙吃了個癟。
建議是學學特斯拉,下次拿個穿越機繞流水線飛一圈,直接一鏡到底。
隻要夠帥,大家就不會在意這些小細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