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财經有棱
2022 年,美股道瓊斯指數跑赢納斯達克指數,這并不常見,2009 年以來隻發生過三次。
前者以大型傳統工業股及金融股為主,後者成分股多為成長性科技股,因此這也意味着美國科技企業的增長勢頭受挫。
為此,急尋新增量的美國大廠在中國出海平台的示範作用下,都在評估并采取行動進軍社交電商,加碼短視頻銷售,以此應對廣告營收下降、線上購物增長放緩和價格競争加劇的局面。
也可以預見,随着越來越多的中國出海平台的加入,未來美國本土的電商競争将更加激烈。這也是中美科技企業為數不多的,可以在全球開展公平競争的領域。
事實上,多年來中美電商一直在纏鬥,從未有停歇。但相比十餘年前,主戰場早已不在中國。
與此同時,國内大廠對于電商的投入也絲毫不敢松懈。以電商為主營業務的,積極出海百折不撓;不以電商為主營業務的,也将電商視為第二增長曲線,曆經波折而不悔。
那麼,中美大廠為何都将電商視為 " 必選項 "?如此纏鬥又為那般?
01 引領
從宏觀視野看,中國電商一直在進化,并領先世界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效率最優、商業模式叠代最快的電商市場,并已連續 5 年社零占比保持在 20% 以上;多足鼎立的格局也促使創新不斷,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短視頻電商等均起源于中國。
美國則不同,雖然是全球第二大電商市場,但 2018 年以前由于快遞運距時長、購物習慣等問題,增長率一直低于全球電商增長率,社零占比也常年低于 15%。
直到 2019 年,美國電商的增長速度才快于全球電商,并在疫情期間得以爆發。
随着 2021 年 6 月左右疫情緩解,線下零售業複蘇,美國電商增速回落,連續四個季度個位數增長。到了 2022 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才恢複到 10.8%,但銷售額僅占零售總額的 14.8%。
與此同時,美國通貨膨脹達到四十年來的最高水平,令每一個電商環節的價格都在上漲,如運輸、獲客成本等,壓力之下隻能轉嫁到賣家身上。
以亞馬遜為例,據 Marketplacepulse 數據,自 2020 年以來其物流費用已經提高了 30% 以上。但在内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亞馬遜還要對外維持低價格,以讨好消費者。
亞馬遜維持 " 低價策略 " 的重要保障,是基于中國供應鍊優勢的中國賣家。因此,中國賣家由被 " 大規模封号 ",轉為灼手可熱,美國電商平台也開始争奪中國賣家。
如沃爾瑪,截止去年底有超過 25000 名中國賣家入駐沃爾瑪電商平台,在沃爾瑪新開店的賣家中,中國賣家占到了 40%。
青睐中國賣家的還有微軟。
去年 9 月 16 日,微軟首個跨境電商平台 Buy Direct 啟動美國站線上招商會。微軟表示,該産品主要是賦能中國優質品牌、産品和供應商。
事實上,全球跨境電商認可 " 中國機遇 ",早已成為共識。如谷歌聯手京東招募中國商家,eBay 發布 " 千帆計劃 " 扶持中國品牌等。
但機遇往往伴随着挑戰。随着中國出海平台的崛起,也促使美國電商的發展發生着微妙的改變。
據 Marketplace Pulse 數據,在第三季度,亞馬遜的廣告增速快于 Pinterest、Snapchat、Twitter 等社交平台,但從曆史上看,社交平台增速更快。
比較名單中沒有 TikTok ( 未上市無财務數據 ) ,但 Marketplace Pulse 認為,其廣告收入可能比上述三家社交平台更多,增長也最快。并預測未來五年裡,人們的購買渠道 / 方式,将逐步轉向社交平台。
在美國,TikTok 正從一個發現工具轉化為一個購物平台,2022 年在美國的消費者數量增長了 72.3%,達到 2370 萬人(Marketer 數據)。
另據 TikTok 官方數據,2022 年 1 月 2 日 -12 月 13 日,其在全球開展超過 286 萬場直播,消費者與商家累計互動超過 80 億次,産生 GMV 轉化的跨境電商短視頻超過 243 萬條。
另一個正在成為消費者新寵的是美版拼多多 Temu。
Sensor Tower 數據顯示,Temu 是 11 月 1 日至 12 月 14 日期間美國下載量最高的移動應用程序。Temu 的 11 月份銷售額也比 10 月份增長了約四倍,在 " 黑五 " 期間日銷售額達到了 700 萬美元(YipitData 數據)。
還有來自中國的快時尚平台 Shein,被西方媒體認為是 " 中國服裝廠與西方 z 世代客戶之間的紐帶,其關鍵創新之處在于将供應鍊優勢融入了一種令人愉悅的體驗中 "。
Marketplace Pulse 在一份報告中認為,在西方,網購大部分是拟物化,亞馬遜作為拟物化時代的代表,更像是一個購物搜索引擎。社交電商或許是這之後的第二步,二者将并行發展。
所以,來自中國的社交電商,短視頻銷售的成功,可能正在引領美國電商做出某些改變。在二十年前,引領者是美國電商。
02 纏鬥
在中國電商發展史上,有兩個時刻值得銘記,一是 2013 年中國網絡零售規模首次超越美國,二是 2019 年亞馬遜退出中國。
兩件事都宣告了外國師父又一次敗于中國門徒。
1994 年,亞馬遜成立,2004 年,亞馬遜收購卓越網進入中國;同年元旦,京東正式踏足電商之路。此前一年,淘寶成立并上線了支付寶,
彼時,中國網絡購物零售額僅有 45 億元,淘寶的年營收為 10 億元,京東隻有淘寶的百分之一,亞馬遜全球年營收已達到 70 億美元。
2008 年天貓成立,2010 年速賣通成立,标志着阿裡的業态模式趨于成熟,成為中國電商對抗亞馬遜的中堅力量。
騰訊、百度也不甘落後。
2006 年起,騰訊先後推出拍拍、QQ 網購、易迅三大平台,2007 年百度成立電商事業部,至此 BAT 全部入局,此後酣戰不休。
但騰訊、百度的電商之路走的并不順遂,2012 年騰訊擁有 4.5% 的市占率,可能是截至目前史上最好成績。
雖然被認為沒有電商基因,但騰訊、百度的電商夢并未破滅,之後一再卷土重來。
這一年,号稱電商史上最慘烈的 "815" 價格戰開打,劉強東在微博向國美、蘇甯公開宣戰,後者随即迎戰。
京東物流也在當年注冊,首創的 "211 限時達 " 後來成為電商配送的标杆。不過,重資産的 " 倉儲式物流 " 模式,也令京東物流連虧了 14 年。
2013 年,中國移動互聯網開始加速發展,以微信、小米為代表的軟硬件随之崛起,電商正式進入 " 流量 " 時代。
次年,中國電商步入跨境元年,天貓國際、聚美優品、網易考拉等開始瘋狂投入資源。
到了 2016 年,中國網絡經濟整體進入移動化時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年消費者網購支出為 51710 億元,超過美英之和。
此時,亞馬遜在中國的電商夢早已破碎,市場份額從最初的 20% 跌至 1.3%。
等到亞馬遜退出中國的前一年,也就是 2018 年,其市場份額僅剩 0.6%。2015 年成立的拼多多,同年已達到 7.8%,确立了與天貓、京東三足鼎立的電商格局。
中國電商滲透率也達到 26.1%,網購人數 6.1 億;美國滲透率隻有 10.20%,電商交易量也比中國少 26%。
這說明,電商從來都不是一門孤立的生意,就如今天中國出海平台、跨境商家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也是基于身後的中國供應鍊優勢,是一個道理。
不過,亞馬遜并非一無所獲,其在中國 15 年的電商經曆也收獲了大量的中國賣家。
中國賣家在亞馬遜TOP 賣家中的市場份額,自 2017 年的 16%,攀升至 2020 年的近 50%。雖然 2021 年出現 " 封号潮 " 後,在去年 2 月降至 40%,但到了 12 月,又回升至 45%。
亞馬遜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中國賣家數量增長了近三倍,在 2022 年向全球銷售了數十億件商品,營業額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而 Profitero 近期對美國 13 家電商平台跟蹤發現,價格最低的不是 " 性價比之王 " 沃爾瑪,而是亞馬遜,比同行平均低 13%,比沃爾瑪平均低 6%。
有一種觀點認為,正是亞馬遜圍觀了 "815" 之戰後,促銷和價格戰才開始成為其常備選項。這當然是一種進步,或是進化。
03 執着
今天,電子商務的創新在幕後不間斷的發生。如改進的工具、更準确的數據、更好的社交推薦、更快的運輸、逆向物流等等。
這些創新的推動力,離不開中美大廠對于電商的執着。
如十餘年裡,至少計劃、啟動了 5 個以上電商項目的微軟,其在雲基礎設施領域率先突破了電商賽道,推出了 Dynamics 365 Commerce。品牌方可用于創建産品頁面,收集客戶評分和評論等。
還有谷歌在過去 20 年中,四次重啟數字購物戰略,在 10 年内擁有五位電商負責人。
谷歌在電商上的短闆,已影響到了廣告收入。在最近一個季度,有 63% 的美國消費者直接在亞馬遜上搜索産品,像谷歌這樣的搜索引擎卻排在第二位。
在過去三年裡,亞馬遜每個季度的廣告增速都超過了谷歌,在 2022 年(自然年 ) 第三季度達到了 25%,谷歌僅有 2.5%。
現在谷歌的 " 電商夢 " 主要寄托在 YouTube 身上,2021 年宣布要把其打造成購物平台,并在去年 11 月份擴大了平台内的電商功能。
同樣境遇的還有 Meta,同期廣告收入同比下降 3.7%(含 instagram)。
Meta 受到蘋果 " 隐私政策 " 的沖擊最大,但其漫長的電商嘗試并沒有帶來豐厚的成果。近期面對廣告的跌率,還壓下了包括直播購物在内的電商野心,轉而聚焦與購物相關的廣告。
在 2022 年,除了蘋果,幾乎所有具備條件的美國大廠都在強化社媒平台的社交電商功能,期待獲得新的增長點,以緩解估值暴跌、增長放緩帶來的焦慮。
中國大廠也不煌多讓。
去年底,百度表示每天有超過 1 億人在百度被種草、有上億人來百度搜索商品。2022 年,百度直營電商整體訂單量提升了 37 倍,GMV 提升了 18 倍。
百度的 " 電商夢 " 從 2007 年起算,至今已有 16 年。
還有社交電商的發源地微博,始自 2011 年的電商嘗試,始終難以 " 風生水起 "。去年 10 月,微博不再允許用戶通過微博小店發布第三方電商平台的商品,決定打造自己的電商閉環。
而 2018 年上線抖音小店,2020 年成立電商事業部,2021 年提出 " 興趣電商 " 的抖音,雄心至今未減,2022 年又劍指本地生活。其 1 月 3 日發布報告稱,抖音生活服務已覆蓋 370 個城市,合作門店超 100 萬家。
核心業務受到沖擊的美團,似乎并未慌張,反手重拾電商,于 2022 年 2 月注冊了 " 美團電商 "。10 月,又将電商闆塊升級,形成了即時零售 + 明日達電商的合體。
美團電商之路的起點,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3 年。
但近期最引人關注的,非騰訊視頻号莫屬。李彥宏近日在内部講話中遺憾的表示,"百度沒有視頻号這樣的明星産品 "。
不過,在這個電商的 " 存量時代 ",馬化騰口中的 " 全場希望 " ,不走抖快老路的視頻号,又如何圓夢 ?
04 圓夢
據 1 月 10 日微信公開課,2022 年視頻号原創内容播放量同比提升 350%,直播看播規模增長 300%;2022 年直播帶貨銷售額同比增長超 8 倍;微信搜一搜月活增長至 8 億,搜索量同比增長 54%。
數據雖很漂亮,但挑戰依然很大。事實上,無論中美,社交網絡作為廣告網絡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仍未實現向社交商務的飛躍。
一位接近微信團隊的機構研究人士認為,視頻号 " 要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以微信生态為基礎的獨一無二的商業交易生态 "," 既做電商也不做電商 "。
該人士還表示,視頻号目前占上風的是社交推薦,機器推薦的 " 停留率 " 并不好。張小龍近兩年也多次談到二者的比較,他認為 " 社交推薦會讓人成長 "。
另有媒體報道,視頻号已開始向商家收取技術服務費,意味着其電商之路正式開啟。騰訊等這一天,足足用了 17 年。
那麼,中美大廠為何都對電商如此 " 癡迷 "?
首先是基于自身的生态優勢。如微軟、谷歌、Meta、騰訊、抖音等都擁有 10 億以上用戶。如此級别的生态圈,業務鍊補全也好,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也好,對企業而言,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經濟衍生出的,最具社會價值的一個商業模式,其意義早已不是單純解決購物需求那麼簡單。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 年至 2021 年,農産品網絡零售額從 1589 億元增長到 4221 億元,這意味着什麼呢?
由于地形地貌,中國沒有美國式的大農業,多以小農戶為主,在農産品銷售上一直都是難題。而電商的興起,則一村、一組、一戶都可以開網店自産自銷,這和中國農業現狀無比契合。
還有跨境電商之于進出口,2021 年達到 1.92 萬億元,5 年增長了近 10 倍;對社零總額,2022 年 1 — 11 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108098 億元,占比達到 27.1%。
總之,電商助力中國經濟發展是不争的事實。而在消費低迷的當下,中國電商的使命無形中又加重了許多。
從更長遠的時間線看,打破全球電商亞馬遜一家獨大的局面,應該是每一個大廠的電商夢想。
不過,雖然貝索斯在 2018 年就預言 "亞馬遜終有一天會倒下 ",但迄今為止其主導地位并未受到挑戰,中國平台的出海之路也一直磕磕絆絆。
譬如阿裡的考拉海購,曾是國内最大的跨境電商平台,去年 7 月被爆出團隊大幅縮編,平台不再升級。allyLikes 也被爆下載量大幅下降,新推出的 Miravia,前景尚未可知。
還有字節跳動,2021 年推出的 Dmonstudio 隻堅持了 3 個月,快時尚獨立站 If Yoou 也境遇不佳;京東國際去年關停了歐洲業務,裁撤了東南亞部分業務,JOYBUY 停止運營。
因此出海雖好,夢卻難圓。這就尤顯 Shein、TikTok、Temu 在海外初步成功的可貴。
Apptopi 數據顯示,Shein 是 2022 年全球下載量最大的購物應用程序,為 2.29 億次,亞馬遜以 1.98 億次排名第四;在美國市場,亞馬遜以 4700 萬次位居第一,Shein 以 4000 萬次位居第二。上線不到半年的 Temu,以 1650 萬次位列第八。
TikTo 則繼續蟬聯移動應用下載量榜首,也是 2022 年消費者支出最多的 App ( data.ai 數據 ) 。
這值得欣喜,因為不是孤案。而三者的共性是,背靠中國供應鍊,均有不同方向的創新。這種共性,也令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2020 年,劉強東曾表示,互聯網的上半場是 " 全球到中國 ",下半場是 " 從中國到全球 " 的機會。其實,對于中國電商而言,下半場早已開啟,但遠未結束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