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10 月 13 日訊(記者彭科峰)9 月 15 日,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舉辦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月活動正式啓動,活動持續時間爲 9 月 15 日— 10 月 15 日。
眼看收官在即,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的監管局都重點做了那些提醒呢?财聯社記者梳理發現,近期各地監管部門對飛單銷售陷阱、消費者信息保護、電信金融詐騙等問題均重點提及。
對此,湖南某律師事務所律師告訴财聯社記者,監管部門舉辦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月活動,對于保護消費者權益有一定作用,能夠起到投資者教育的作用。此類活動可考慮經常舉辦,持續時間更長一些。對于投資者而言,需要從諸多案例中吸取教訓,遏制貪念,提高風險意識。
北京:呼籲消費者遠離 " 飛單 " 陷阱
飛單 " 是指金融機構員工私下向客戶推薦非所屬機構發行或代理的其他第三方機構理财産品的行爲。" 飛單 " 對應的理财産品往往由非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産品資質缺乏保障,容易導緻投資人遭受重大經濟損失。10 月 12 日下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發出風險提示,呼籲消費者遠離 " 飛單 " 陷阱。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指出,消費者首先要辨明銷售機構。購買理财産品一定要選擇正規銷售渠道。銀行網點會在固定區域銷售理财産品,且銷售過程會進行錄音錄像。
其次,要甄别理财産品。消費者在銀行購買理财産品時,要問清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财産品還是代銷第三方理财産品。
三是關注資金賬戶。消費者在購買理财産品時,應關注購買産品的資金彙入賬戶。銀行銷售的正規理财産品,無論是自主發行還是代銷理财,正規流程下購買資金由銀行劃款後直接進入本行賬戶,不會要求消費者向指定的賬戶進行轉賬或彙款。
四是守好個人信息。消費者要妥善保管個人信息和賬戶安全,切勿将網銀 U 盾、銀行卡、存折及密碼等交給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或其他人員代爲操作或保管。
上海:消費者要合理安排投資、分散風險
10 月 9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發布提示稱,消費者投資金融産品時,務必牢記以下三點:不要輕信非正規渠道推送的 " 金融産品 "、築牢個人信息安全屏障、合理安排投資、分散風險。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指出,消費者在金融産品和投資方面應該保持審慎,不輕信非正規渠道推送的 " 金融産品 "。在選擇金融産品時,消費者應通過正規金融機構及其官方網站、官方 APP 購買,也可以撥打金融機構官方熱線咨詢,确保所選擇的投資方案是合法、安全和可信的。
同時,杜絕各類非法廣告的關鍵在于做好個人信息保護。消費者需注意保護好手機号、身份證件号、生物識别信息等個人信息,不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網上購物時謹慎填寫個人信息、使用手機軟件時謹慎授權、曬朋友圈時注意避免隐私洩露、不在 APP 上冒然輸入個人信息等。
此外,從長期來看,均衡投資策略更加穩健,消費者應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适的金融産品,明确自己的投資思路與定位,杜絕盲目地将眼光鎖定在高收益、高回報的金融産品上。要正确認識金融市場中投資收益和風險的關系,高收益意味着高風險,要根據自己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适的金融産品進行投資。
深圳:謹防電信金融詐騙
10 月 9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發文稱,近年來,電信金融詐騙嚴重損害人民群衆合法權益。提示廣大金融消費者,始終保持警惕之心,防範電信金融詐騙。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介紹,電信金融詐騙有以下幾種 " 套路 ":一是假冒官方裝權威。詐騙分子往往聲稱是中國銀保監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是銀行、保險機構以及京東、微信支付等平台公司的客服人員。二是真真假假混視聽。詐騙分子以消費者正常辦理的金融業務爲切口,設法使消費者放松警惕,騙取消費者信任。三是共享屏幕竊信息。詐騙分子假借 " 遠程指導 " 爲名,誘導消費者下載、使用線上會議軟件并共享屏幕。四是 AI 換臉騙信任。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提示,消費者首先應當牢固樹立防詐反騙意識。安裝公安部開發的 " 國家反詐中心 " 手機 APP,通過軟件内 " 來電預警、身份核實 " 等功能阻斷詐騙分子的通聯或獲取詐騙預警信息。
二是多方核驗确認信息真僞。不要輕信他人言。凡遇自稱官方客服人員的,在通話結束後,一定要自行登錄相關機構官方網站或者撥打官方客服電話進行信息核驗。
三是注重保護個人敏感信息。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證号碼、家庭住址、銀行卡号、密碼等個人重要敏感信息,不随意将短信驗證碼告訴其他人。
四是堅決不向陌生賬戶轉賬。詐騙分子爲騙取資金,會想盡辦法,編造各種理由,誘導消費者将錢款轉至他們的個人銀行賬戶。另外,廣大消費者也要樹立 " 銀行卡不可出借、買賣 " 的認識,不給詐騙分子洗錢跑分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