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藍媒彙,作者 | 陶然,編輯 | 魏曉
李彥宏是最早一批出現在烏鎮峰會的大佬。
從 2014 年第一屆算起,多次參會的 Robin 已是世界互聯網大會常客。
但每次的發言内容,都不盡相同。
首屆的中外企業家高峰對話上,李彥宏說互聯網發展處在最好的時代,我們正在通過互聯網做出很多原來無法想象的事。
當時,正值互聯網行業的狂飙。
而在今年大會,李彥宏說:
繁榮的 AI 原生應用生态,将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圖 / 李彥宏
下一個十年,輪到 AI 大模型首先站上風口。
11 月的烏鎮,迎來了 AI 濃度最高的時段——從峰會到展館,大模型和 AI 人工智能相關内容随處可見。人工智能無意外地成爲今年熱議的主題,而大模型則穩穩地站在了這個領域的 C 位。華爲、騰訊、阿裏和螞蟻集團等頭部科技公司,都将各自的大模型産品放在展區最顯眼的位置突出展示。
ChatGPT 這一現象級産品的出現成爲奇點,徹底改變了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軌迹。
李彥宏在演講中稱," 從頭開始訓練大模型到到開發好用可用的大模型,存在很高的技術壁壘和成本門檻,重複造輪會給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隻有擁有數以百萬級的用戶,那麽大模型才可以成功 "。
人類進入 AI 時代的标志并非出現一堆大模型,而是出現大量的 AI 原生應用。
這是算力成本和資源利用效率兩方面的問題:訓練及運行大模型需要的算力規模前所未有,而由于一系列衆所周知外部環境封鎖,國内企業在 AI 算力基礎設施,如 GPU 等硬件上耗費的成本和投入産出比,往往不及近水樓台的 OpenAI、谷歌微軟。如果出現太多同質化基礎大模型,大概率會造成國内整體行業的算力溢出,付出巨大成本卻沒法物盡其用。
這樣來看,降低算力成本,和提高大模型使用效率同等重要。
當然,将這些話理解成 " 作爲大模型頭部公司的百度,不希望賽道内再冒出來太多競對 " 也說得通…
李彥宏指出,專用大模型其實沒有智能湧現能力,無法解決它數據庫中不曾存在、沒有被記錄過的問題和案例,所以用插件或者 API 的方式建設大模型生态,在此之上打造自己的行業應用,這門檻最低也最容易上手的 AI 原生應用開發方式。
過去幾個月,百度自己就正在驗證上述方案的可行性:利用大模型能力重構現有的産品的同時,從 0 到 1 開發全新的 AI 原生應用。
周鴻祎,也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老熟人。
今年,是這位 360 集團創始人第十年參加烏鎮峰會,一屆不落。演講中,他談到了這十年間科技行業的轉舵:" 十年前大家談的是消費互聯網,是流量、用戶數。現在談的則是參與國家戰略,是産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各行各業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轉型;十年前的熱點是商業模式,用戶體驗,點擊率;而現在産業互聯網談的是硬核科技,大模型,自動駕駛。"
越來越偏向技術,向技術進步走。
同一時間,在隔壁 " 互聯網之光 " 展館中,周鴻祎如假包換的數字人分身,正在用相同的語調講述着某段關于護理行業前景的故事。
圖 / 周鴻祎
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國内大模型産業實際上已經進入了興起之後的二階段,技術落地,AI 賦能。
" 今年來到烏鎮,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以大模型爲代表的 AI 技術飛速發展,正在深刻重構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 ",阿裏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同樣談及了 AI,談及了大模型," 今天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是計算的範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AI 計算的重要性正在超越傳統計算,成爲數字世界的基石 "。
AI 技術将從根本上改變知識叠代和社會協同方式,我們正處在傳統計算和 AI 計算重要級切換的節點上。
在他看來,以 GPU 爲核心、各類大模型驅動的 AI 計算,具備理解人類語言和事物邏輯的智能。
AI 将直接理解用戶需求使得軟件具備自我升級的能力,發展 AI 的關鍵是基礎設施和開放生态。
未來,AI 或許能夠越過程序員,直接理解用戶的需求并調度相應的資源主動回應,甚至主動創造應用。" 每個人對 AI 時代世界的想象,有些聽起來遙不可及,但有些正在成爲現實,會有更智能的下一代産品進入我們的生活。"
圖 / 吳泳銘
好的産品是能創造需求的,這點在産品 +AI 的時代大概會更凸顯。硬件大廠聯想集團的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預測,明年開始将會出現大量支持個人大模型的終端設備,包括電腦、手機、平闆、工作站甚至汽車,更爲客制化的個人專屬大模型将成爲流行。
風口之下,也有人選擇謹慎樂觀。
接受媒體采訪時,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張朝陽表示," 如果你資金實力并不大,現金流也不是很好,想要把資金都投到大模型方面,想要抓住 AIGC 的機會,把資金全部投入進去,那麽這個可能有點危險。"
将未來十年的大模型的浪潮與過去十年的互聯網類比,張朝陽更在意周期,在意行業發展的規律:風口很重要,但包括互聯網在内,所有行業的發展和變化都是一個連續發生的過程,大模型賽道很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展示出真正顯著的成果。
急功未必能近利的提醒,并非第一次給到從業者。但從 2023 年的光景來看,從這次世界互聯網大會的風向來看,想在如此高熱的風口中分到一杯羹,願意趕早投入的人顯然更多。無數 AI 應用案例已經證明了人的能力無法比肩 AI 算力,盡早占有并使用 AI 算力,才是順應風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