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 TVB 還有一部戲的合約,希望港劇能重回觀衆視野。"
2018 年,佘詩曼在接受采訪時說了這樣一番話。
那時候她已經離開 TVB 兩年了,自《使徒行者》大爆之後,佘詩曼便逐漸把重心轉到了電影上面,她沒想到的是,港劇在《使徒行者》之後便陷入了沉寂,而她的那部 " 合約 ",也遲遲沒有等到。
沒有想到。
這幾天,一切都峰回路轉。
佘詩曼重歸 TVB 新作播出,不但口碑不斷攀升,從 7.9 的開分漲到了 8.2,還接連上了無數的熱搜。
港劇終于 " 重回觀衆視野 "。
劇中出圈的台詞很多。
比如上司批評女下屬:
" 找個男人嫁了吧 ",最後七個字,否認掉她的能力、價值、未來,以及努力工作的全部意義。
殺人誅心,犀利又歹毒,不怪網友拉踩,實屬内娛少見。
或者對待公司的态度:
這真的是可以說的嗎?
是的。
今天要聊的,是近 10 年來第一次破圈的港劇——
新聞女王
老實說,作爲從小就看港劇的 Sir,初看《新聞女王》時并未想過它會如此爆火。
它看起來還是很熟悉的配方。
甚至于相比那些經典的港劇來說,它就像是一個 " 精裝版 ",缺失了不少血肉。
但連刷 12 集之後。
Sir 忽然意識到,與其說這是 TVB 經典套路的一次回魂。
不如說。
這是更适合當下的," 非典型港劇 "。
01
時裝 " 宮鬥爽劇 "
監制鍾澍佳曾經這麽形容過這部劇,大緻的意思是,這是一部在保留着港劇成功因素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劇。
" 成功因素 " 大家都知道。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觀衆對宮鬥或者權 | 鬥孜孜不倦的樂趣。
《新聞女王》的故事發生在一家電視台裏,新聞主播文慧心(佘詩曼 飾)和梁景仁(馬國明 飾)争鋒相對,水火不容,兩人各自有一派自己的人馬。
再加上處于中立立場的張家妍(李施嬅 飾)。
整部劇集說的就是三派人如何互相陷害、算計、争奪權力的故事。
看起來,就像現代版的《金枝欲孽》或《宮心計》。
那 " 與時俱進 " 呢?
毫無疑問,相比于以往港劇的人物命運走向,《新聞女王》裏更強調一個詞:
叙事高效。
這在美劇、韓劇裏也常見。
舉例來說。
它會讓 " 反轉 " 立竿見影,快速刺激觀衆心理。
第一集開頭,傑出校友分享會上,台下觀衆提問,剛才還在玩手機的女主文慧心引出金句,成功輸出第一波價值觀,樹立女主的業界标杆形象。
哪知,畫風一轉,她向男人發難。
不禮貌的初印象被打破,一個專業、機智、沉穩的女主躍然屏幕。
就在觀衆剛被她圈粉之際,又一個反轉來了。
剛才的觀衆提問,竟然是提前安排好的。
濾鏡破碎,角色的複雜度一下子出來了。
緊接着,又一個反轉。
男人指責她剛才是造謠,嘩衆取寵。
她淡定反擊:
懸念再次埋下:她爲什麽要這樣,她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
引出本劇主題:新聞到底是什麽?
四分鍾不到,三個反轉,把女主的人設交代得清清楚楚:文姐,有本事,有地位的辣手主播。
不僅如此。
在叙事高效、節奏快速的同時,它其實也考慮到了邏輯性。
它會讓沖突層層遞進。
比如說,第十集裏,台裏得到一個來路不明卻勁爆的消息:香港首富去世。
兩個大懸念誕生:吹哨人是誰,消息真不真?
引出第一層小懸念:該不該報道?
大家積極查證,雖查不到确切消息,可種種觀察表明,首富那邊确實是有重大事情發生。
那麽如果報道了,且消息爲真,電視台就會一戰成名,可如果消息爲假,那他們不僅要吃官司,還會丢人丢大發。
第二層懸念:誰來報道?
梁景仁保守,張家妍謹慎,擁有決策權的飛爺(鄧智堅 飾)明哲保身。
向來有膽略的文慧心決定搏一把。
但。
她的愛将徐曉薇(何依婷 飾)退縮了,于是競争對手陣營的許詩晴(高海甯 飾)站了出來。
一對敵人短暫聯合。
一個小反轉,不僅讓觀衆期待她們日後的關系走向,也把許詩晴的故事線往前推進一大步。
第三層懸念:播出了,然後呢?
吊足觀衆胃口:
越來越緊張之時,謎底揭曉:賭赢了!
觀衆坐上跳樓機,有節奏地高高拉起,接着突然落下,并在最後穩穩停住。
這一切,發生在 10 分鍾之内。
發現了嗎?
這其實是一部标準的 " 爽劇 "。
于是有人指責其:
爲了爽而爽爲了鬥而鬥。
說它是爲了 " 大快人心 " 往往不顧人物的行爲邏輯,缺乏現實性。
真是如此嗎?
相反,《新聞女王》恰好是在人物行爲邏輯方面做得相當好。
所有人的關系裏,都有彎彎繞。
具體 Sir 也不多說,可以自己慢慢追劇(一周五集更新很慢),但如果你看前面兩派山頭的得力愛将徐曉薇和許詩晴就會發現,她們其實并不像其他劇裏一樣,會成爲工具人。
她們與主管們的關系夠亂,也夠狗血。
但狗血背後,其實都有着合理的行爲和動機。
所以。
Sir 覺得相比于以往港劇,《新聞女王》其實隻是套了個 " 經典 " 的殼。
本質上其實變了不少。
這也是很多港劇擁趸覺得不太滿足,覺得 TVB 變味了的原因。
但同時。
也是它在内地爆火的原因之一。
02
極緻的大女主
但 Sir 之所以說其 " 适合當下 ",并不止是技術層面滿足當下觀衆愛看爽劇的需求。
更多地。
其實是在人物設定方面。
還記得開頭那些罵人的話嗎?事實上,前些天網絡上就有過一個話題,大緻是說,TVB 的職業女性塑造了自己的三觀。
比如職業不分男女。
膽子大小也不分男女。
雖然有帶有濾鏡的成分,但說實話,這也是 TVB 行業劇之所以可以俘獲很多人心的主要原因。
他們雖然隻是在拍當下普遍的狀态。
但與此同時,這樣的 " 三觀 " 呈現,也同時代表着創作者的取向。
因爲它不是在美化。
而是在呈現戲劇之下的普遍真實。
舉例來說。
内娛很多劇集在拍一個職場大女主的時候,會呈現什麽樣的狀态?
可能是飒,可能是勤勞,可能是善良,總之不管你有什麽樣的成就,你有什麽樣的成績,你必須是個 " 好人 ",你需要在惡劣的職場環境中頂住壓力,乘風破浪,用愛感化身邊的人。
但《新聞女王》呢?
表面來看,編劇也給她設定了不少 " 金手指 "。
比如她新聞嗅覺靈敏,判斷力準确,作爲主播的業務能力更是無人能敵。
哪怕是遇到突發事件。
字幕、稿件欠缺時,她也有 plan b,熟練于心的資料儲備。
可兩個細節。
一個是第一集開頭,她在分享會上,謊稱自己搜到了男人公司的财務狀況,順利引爆觀衆讨論——
她知道如何讓自己成爲焦點,善于把握和操縱大衆心,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個是第四集,她和許詩晴同時采訪公司金主仁心基金會的兩位候選人,她一方面引導自己支持的葉晨利用被家暴的經曆,成功占領輿論高地——
表面上,在公衆面前賺足好感,赢得敞亮,暗地裏,又使手段把對手打到難以翻身。
是的。
她專業,卻又不止于專業。
她會利用自己的專業,達到其他的目的。
面對上位者,她能輾轉騰挪。
而面對員工,她則玩弄權術。
一個例子。
爲了完成火災現場直播,挖到别人沒有的、即時的、第一手的、更勁爆的素材。
文姐教唆實習生劉豔以身犯險,進去火災現場拍攝。
注意用詞,教唆。
因爲她是這麽說的:
看到沒,利誘,價值綁架,畫大餅。
知道這位新人有沖勁,便用情懷和理想誘惑她。
随後,在直播時,強調了劉豔深入危險拍攝這件事。
對她充分肯定,給足排面。
劉豔受傷,被擡出來後,她第一時間上前慰問,送給她一雙小白鞋。
這雙鞋意味深長,因爲她自己當年做記者時,便是穿着同款,跑出了最好的新聞。
她先是稱贊。
接着自責:我本來是想讓你看看監控記錄,沒想到你真的去了火場。
這裏,便是以退爲進,潛移默化。
強調不是我指示你去的,而是你誤會了我的意思。
無形中把自己可能承擔的道德風險撇個幹淨。
但事實上,她當時的确提過去看監控,但隻是挂電話前說了一句,結合上下文,話裏的真實含義,不言自明。
文姐做得對嗎?
無法給出正确判斷,因爲事後,劉豔堅持認爲,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她認同了文姐的價值: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
那是因爲你不夠近
她一定不是你想要碰上的上司。
但也很難斷言她對公司來說,一定不是一位好領導。
所以你看。
當内娛劇的爽點總離不開渣男出軌,打小三,整治惡婆婆、原生家庭等家長裏短,将人物至于道德困境時,《新聞女王》已經走出了更大的一步。
它讨論的不是好與壞。
也不需要觀衆去對角色的行爲、人品下判斷。
而是讓人物根據自身的邏輯合理發展,自然而然地展現出多面,讓觀衆接受他們的合理性。
文姐是如此優秀,卻又如此複雜。
你可以對她的做法存疑,但必須承認,總會有一些時刻,你會爲她的才幹和氣場着迷。
而這樣的做法。
才是國産劇這些年一直稀缺的内容。
03
新聞的諷刺
所以對 Sir 來說,《新聞女王》的大爆,根本原因不在于它拍的有多好。
而在于它極大地符合了當下的需求。
誰在職場上沒碰到過争權奪利的領導?誰又不想看一部不帶傳統視角的女性劇集?就像《黑暗榮耀》可以爆紅全球一樣,《新聞女王》也是如鍾澍佳所言,是 " 與時俱進 " 的産物。
也是因此。
它的确沒辦法和《新聞編輯室》那些對新聞、真相、社會問題有着深刻讨論的劇集相比,那裏的專業程度是港劇無法企及的。
更是因此。
它裏面會因爲劇情需要,而出現不少硬傷,比如盛裝 + 高跟鞋跑去車禍現場采訪,或者搞關停提詞器,閉麥,故意不給看準備好的文稿這種小學生把戲。
但。
與此同時,Sir 倒是覺得,相比于對 " 新聞行業 " 的呈現,這樣的瑕疵其實可以原諒。
什麽是新聞業?
在張雪峰 " 不建議報考新聞專業 " 的當下,在 " 熱搜 " 可以替代新聞的當下,在電視新聞式微已是大勢所趨的當下,在媒體這個詞都暗含着貶義的當下。
新聞業就是明日黃花,是誰都可以踩上一腳的。
一個對比。
《以愛爲營》中,白鹿飾演的鄭書意是個記者,獲得過年度财經記者殊榮,看起來,大約也和佘詩曼的角色不相上下。
但她是怎麽采訪的呢?
好不容易争取到采訪的機會,上了采訪對象的車,心裏所想的不是抓緊時間問問題,而是如何勾搭對方。
利用采訪之便,不停地發信息騷擾對方。
甚至于跑到采訪對象的家裏,深夜面對面改稿。
請問。
這年度記者到底是怎麽評上的?
而《新聞女王》呢?
就拿思覺大叔 " 殺人 " 事件爲例,從一開始記者奔赴事發地,抓取第一手畫面就告訴我們," 去現場 " 是記者基本要求。
而之後。
在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個精神病人發作的時候,張家妍敏銳地發現思覺大叔的手槍隻是仿真槍,受傷警員的血迹是碰撞牆壁導緻,又告訴我們,一個新聞工作者還原事實的重要性。
到了最後。
文慧心等人又通過發病頻率找到了病因,是由新建的一家信号基站導緻,這又告訴我們,新聞的作用,就是揭開現象的迷霧,找到背後的真相。
同樣的一篇(條)報道。
即使對新聞專業不熟悉的觀衆,也能看得出态度的差别。
是的。
相比于那些以 " 新聞 " 爲名,卻骨子裏對新聞從業者充滿惡意的劇來說,《新聞女王》至少在尊重這個行業方面已經吊打了 180 回。
這也是 Sir 覺得最難得的地方。
即便以 " 宮鬥 "" 權 | 鬥 " 爲外衣,它仍然展現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在有硬傷的本子的基礎之上,如何通過整體謀篇布局、人物塑造、底層關懷,做出一部既下飯,又有現實關照的電視劇。
沒錯,它很 " 狗血 "。
它也很 " 懸浮 "。
但在這裏。
我們卻能看到關于 " 真相 " 的讨論:
其實你一直誤解了什麽是新聞
打開電視 什麽是真 什麽是假
你會分嗎
上面出現的每一個畫面 每一個字
都是設計出來的
由我們控制着切入點
由我們教觀衆怎麽看
沒錯,新聞沒有經濟效益
不過真相有
它可以爲民請命,也可以揭人瘡疤
也可以幫人搭橋鋪路,隐惡揚善
也能看到媒體的底線:
嘩衆取寵也要有個限度
其他台我不管
總之星網絡,一定要有公信力
新聞業并不一定全是爲民請命,《新聞女王》也沒有神聖化新聞這個詞。
但新聞人。
理應該有自己必須堅持的專業和底線。
而這。
也是 Sir 爲什麽每集都要暫停,看清片頭字幕卡的原因。
雖然。
在當下。
這些話,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