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效應不靈了,研發成本打水漂
上圖是國内近一年上市的部分新車銷量。這些車型,大部分是車企旗下的重磅新車,我們或多或少都對它們有點印象,但從數據來看,它們的表現都有些差強人意。
根據乘聯會數據,上述表格中的新車在今年上半年的累計銷量均不到 5 千輛,單車月均銷量僅在 100-600 台左右。
要知道,車企打造一款新車要付出極大的成本。不管是 10 萬級的入門車型,還是百萬級的豪車,研發費用分分鍾要 10 個億起。而一些新平台的車型,研發成本甚至要幾十億至上百億,比如通用的奧特能純電平台就投入了 700 億研發。
假設車企花 15 億元研發出了一款 15 萬元的車,生産成本占車價 70%,那每輛車的利潤就是 4.5 萬元;如果這輛車銷量表現出色,月銷 1 萬輛,每月利潤就是 4.5 億元,一年利潤 54 億元——而這隻是理想情況。
現實情況裏,大部分車企的單車利潤都沒有那麽高。《2022 年汽車平均單車淨利潤排名榜》顯示,單車利潤超過 3 萬元的隻有 4 家車企,分别是特斯拉和 BBA,而主流合資品牌和中國品牌的單車利潤在 3 千 -2 萬之間。
此外,新車熱銷周期也呈現越來越短的趨勢,以 " 神車制造廠 " 五菱汽車爲例:
2010 年五菱宏光上市以來,連續八年蟬聯中國 MPV 市場銷量第一;
2014 年上市的家用 MPV 寶駿 730,三年時間銷量突破 100 萬輛,之後銷量開始滑坡;
2016 年推出寶駿 560,一度成爲 SUV 市場的黑馬,上市兩年賣出 60 萬輛,但很快被哈弗 H6、吉利博越等超越;
2017 年上市的寶駿 510,曾創造單月銷量 5 萬輛的神話,三年取得 90 萬銷量,但該車的高光期沒有超過 3 年,2019 年就跌出了前十名;
2020 年登場的五菱宏光 MINIEV,巅峰期僅 2 年零 3 個月,該車連續 28 個月蟬聯中國品牌純電汽車銷量第一,如今的月銷量不及巅峰時期的一半。
考慮到主流全新車型的利潤不會很高,加上新車的熱銷周期越來越短,主流車企花重金打造的新車型,必須要在短期内取得亮眼的銷量表現,才能夠回本。若新車上市一年後,月銷還徘徊在百來台左右,那基本可以說是血本無歸了。
存量時代,新車效應下降是常态
事實上,在 2018 年之前,新車效應還是很管用的。
在汽車增量時代,密集地投放新産品,不僅能帶來大量訂單,還能成功引起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這爲中國汽車廠商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因新車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導緻各大車企十分熱衷使用這種市場手段,結果就是新車頻繁下線、紮堆上市。
根據汽車營銷 4P 理論(産品 product、價格 price、渠道 place、促銷 promotion)," 新車 " 一直是車企打開銷量的殺手锏之一。
比如 2016 年前後,SUV 大潮席卷中國車市,爆款新車層出不窮,諸多車企借勢崛起。傳祺 GS4、寶駿 560、榮威 RX5、吉利博越、比亞迪唐等熱銷車型紮堆登場,部分明星車型甚至憑借一己之力重塑品牌命運。
到了 2017-2018 年,我國汽車新車投放數量達到頂峰。據威爾森統計,2017 年我國上市新車數量達到 599 款,2018 年開始放緩,上市新車數量爲 595 款。
不過,随着市場空白被填滿、汽車保有量越來越高,新車效應下降,就成了必然。而這樣的變化,從 2018 年起有了苗頭。
2018 年,我國汽車銷量出現自 1990 年以來的首次下滑,标志着我國正式從汽車 " 增量時代 " 邁入汽車 " 存量時代 ",這一變化,對車市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在汽車存量時代,産品同質化日趨嚴重,市場競争白熱化,盡管車企投放的新車越來越多,但效果卻大不如前了。既然新車效應不再奏效,車企又該何去何從?
專注聚焦,打造明星車型品牌
如今,我國汽車容量趨于飽和,車企瘋狂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不需要再 " 多生孩子好打架 ",告别過去粗放式增長方式,精細化運營将成爲行業主旋律,
因此,車企與其分散投資,不如集中投資,專注于明星車型的打造上。畢竟集中看管一個籃子,總比看管多個籃子省心、有利的。
分散投資看似能降低風險,結果卻可能淪爲 " 幹啥啥不行,虧損第一名 "。
從汽車銷量榜單來看,如今賣得好的車型,主要還是那些經典車型品牌。比如在轎車銷量排行榜中,軒逸、朗逸、秦、凱美瑞、卡羅拉等依舊位列其中;SUV 排行榜裏,我們也能看到長安 CS75 PLUS、CR-V、RAV4 等明星車型的身影。
而在消費端,比起不知名的全新車型,消費者也更願意選擇有口碑的明星車型品牌。可見,在存量競争時代,更需要品牌發力,尤其在車市内卷至極的狀态下,車企光靠拼産品力,是很難出圈的。
就拿長城來說,長城可以集中資源,不斷完善哈弗 H6 的産品力,将其打造成明星車型品牌;而不是推出一大堆與哈弗 H6 競争的産品,把自己的 " 兵力 " 分散,失去應有的戰鬥力。
存量競争時代,車企應該更加克制,把有效的資源,聚焦到旗下的核心産品中,構築技術和品牌壁壘。隻有實現品效合一,才是未來汽車差異化競争的關鍵。
( 本文僅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 )
———— END ————
法
律
顧
問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