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806 年的一天,宰相李吉甫正準備下班,一個人攔住了他:" 李大人,皇上急召!" 李吉甫心裡一驚:有大事要發生呀!
有什麼大事?作為宰相,李吉甫自然一清二楚。唐憲宗初登皇位,自然要勵精圖治一番。
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更何況是皇帝!隻是不知道唐憲宗這三把火先從哪裡開始燒。
李吉甫匆匆地趕到宮裡,正忙着給唐憲宗見禮,唐憲宗已經走出來拉他了:" 李愛卿不必多禮,這裡不是朝堂。來,坐!"
李吉甫謝過之後,問道:" 陛下急召臣來,想必有什麼要事?"
唐憲宗說:" 朕有一事咨詢,朕初登大寶,要治理天下應該從什麼事開始呢?"
李吉甫猶豫了一下後,堅定地說道:" 治理國家千頭萬緒,但是臣卻認為,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吏治!"
唐憲宗一聽,頓時眉飛色舞地說:" 愛卿說得太對了,朕也是這麼認為的,想必愛卿也有治理方案,不妨跟朕詳細說說。"
李吉甫見皇上有心拿吏治下刀,于是坦誠說道:
" 陛下有此想法,我大唐必定中興!以臣之見,國以人為本,治國必先治吏。請允許臣說句不好聽的話,當下官吏貪污成風,屍位素餐的太多,人人隻想着往自己兜裡撈錢,視律法為無物,這是禍患的根本,不先抓紀律,陛下的中興大業就是白日夢!"
唐憲宗被點到了痛處,站起身來,大聲說:
" 愛卿說得太對了!朕就是這麼想的,朕想改革朝政,平服藩鎮,沒有人是不行的,尤其是能官、好官。如果沒有清廉守法的官員,朕治理天下的志向再大也沒用啊!一定要從吏治下手啊!"
一段時間後,唐憲宗公布了自己治理天下的方略,整頓吏治赫然擺在第一條。
這一下子,一大幫官員就像炸鍋了一樣,紛紛反對!
有人說:" 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萬事不能着急,穩定壓倒一切!"
有人說:" 陛下,吏治的問題曆朝曆代都沒有解決,這事不能急于一時呀,咱們應該從長計議!"
有人說:" 陛下,真的不能操之過急,不然恐怕引起天下動蕩,官吏離心離德,恐有亡國的危機呀!"
有人說:" 陛下,您剛登基不久,可别被一些心懷不軌之人忽悠了,哪兒有皇帝一登基就整頓吏治的,這人簡直是居心不良,陛下不得不察啊!"
唐憲宗被一群人批得體無完膚,一言不發,坐在龍椅上猶豫不決。
晚上讀到《度心術》這一段,突然有一種感覺,像極了我們的管理問題。
但當我們想大刀闊斧地改革,重新走上輝煌時,我們的阻力,往往不是外部的困難,而是内部的各種聲音。
很顯然,唐憲宗差點兒就着了道。
李吉甫是什麼人?能做到宰相的,早見慣了世面,這幫官員腦子裡想什麼,他們一張口就知道了。
李吉甫見唐憲宗有了動搖,心裡是非常着急的,他私下裡反複勸谏說:
" 陛下如果為了一時的安定,那就姑息那些貪官污吏,但是,從長遠來說,對大唐有百害而無一利。難道陛下要拿江山社稷來換取他們所謂的認同嗎?"
唐憲宗聽了,臉色大變,狠狠地說道:
" 李愛卿說得對,朕差點兒着了他們的道!愛卿一心為國,都能夠直言相勸,朕身為一國之君,又有什麼好怕的。"
從此,唐憲宗開展了整頓吏治的舉措。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1】治理下屬,先治其心。很多時候,如果你退一步,後面再想進,可就難了,這何嘗不是下屬在試探領導的決心。所以,你不出手則罷,一出手一定要震懾住他們。
【2】不要猶豫,堅定初心。很多剛上台的領導想做事,不想讓人看低了,但是,未必有決心和意志,碰到很多老油子,表面上為你好,實際上拖你下水,最後啥事沒做成。唐憲宗得感謝李吉甫的堅持啊,不然他可能真做不成什麼事。
【3】多個心眼,有點心計。有時候,我們需要有一個精明的人,給我們做導師,提醒我們,不然被一幫老油子玩了都不知道。所以,多個心眼,有點心計,未必是壞事。
"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簡單來說,出來混仕途(混職場)的人,都有兩把刷子的,管理他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别小看任何人。管理得當,下屬有所敬畏,你做事才能順心如意;管理不當,下屬陽奉陰違,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能夠氣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