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kakakakapi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穿衣服這件事,從來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它展現出時代的風貌,有時它關系個人的命運。
今年年初,加拿大女孩 Karis 滑雪的時候受了傷,以至于不得不停學。而最近,當她養好了傷,穿上新的連衣裙,準備回到校園準備迎接新生活的時候,卻被現實重擊,班主任對她的裙子進行了蕩婦羞辱。
" 她告訴她不知道自己該穿什麽衣服出門了。" Karis 的父親在 tiktok 上爲女孩的遭遇鳴不平," 她好像有點抑郁症了,學校這麽教育實在太過分了。"
karis 的遭遇不是孤例,在時尚風格百花齊放,社會愈發包容的當下,一些舊時代的遺民開始對現代穿搭指指點點,用道德大棒襲擊他們:
指責暴露身材的穿搭,是世風日下。
如果你常關注時尚,就會知道 " 内衣外穿 " 已然成爲女性時尚風格中的一大熱門。
随着 Mugler 、Ottolinger 等專注緊身廓形的品牌開始受到追捧,Miu Miu 的迷你超短裙風靡全球,BM 式的辣妹着裝進入主流審美。
肉眼可見的,顯露身材的服裝越來越多出現在市場上," 内衣外穿 " 的選擇愈發廣泛。
自去年起,Boudoircore 式設計大量出現在秀場上,這類設計通常會在魚骨胸衣、Bra 内衣的版型基礎上,利用蕾絲、透紗等面料,凸顯對女性身體的刻畫。
今年秀場趨勢中另一明顯元素則是——内褲。
一條出自 MIU MIU 2023 秋冬秀場,價值 4 萬元的鑽石内褲成爲近期的大熱話題。國内外已有不少穿它登上雜志的女星。國外博主 Julia Hobbs 則已經開始穿着它出門,探索這條閃亮底褲和通勤上班的适配性。
Prada 總監 Miuccia Prada 更是興奮地和《Vogue》雜志編輯說," 我喜歡它!如果我年輕一點,我就會穿着内褲出門。"
國内外不少女明星們也紛紛在私服中,響應着這一整輪愈演愈烈的内衣外穿風潮。
向來行事大膽的卡戴珊姐妹,将内褲套在絲襪之外;Bella Hadid 則是直接穿着内褲走上街頭;日婆蕾哈娜則幾乎在整個懷孕期間,都在用内衣外穿的造型,轟炸各大時尚媒體。
國内也有潮流 icon 們在嘗試這類風格。但即便她們基于東方的含蓄思想,打造的風格不及上面所展示的那麽先鋒前衛,但在國内依舊是水土不服,遭遇到不少身體羞辱。
人們習慣性地在性感服裝上開始道德審查,在他們眼裏,緊緻貼身、露膚度高的服裝等同于色情下流。
實際上,服裝上的道德評判早已彌漫。
在某以男性爲主導的社交平台上,早有關于不少瑜伽褲相關的話題,讨論角度充滿诋毀穿着者私生活的暗示。
被赤裸挂在熱搜上讨論還有像 # 娜紮露内褲帶、# 迪麗熱巴又漏背了、# 熱依紮露胸、# 楊幂露内衣肩帶;近期虞書欣穿低胸蕾絲裙的造型,也收到不少審美 low、風塵、擦邊女的惡評。
這種評價實際還是挺令人疑惑的。
因爲,從曆史的角度去看待穿搭你會發現,如果按照他們聲稱的那道 " 合乎道德 " 的 " 傳統 " 标尺來審查,那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舊時代的道德罪犯。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中,人們對着裝的态度是一個風向标。
改革開放前,着裝關乎的不僅是名聲上的道德,更關乎靈魂的道德。
基于時代背景,此時的連衣裙、西裝都被當成資産階級的生活象征,甚至連穿花色襪子、絲襪都會被貼上政治思想有問題的标簽,當時主流着裝的老三色,就是一個明證。
那一時期,人們時尚觀無限趨同,實用耐穿、無差别化成爲服裝的重點。直到改革開放,事情才迎來轉機。
對于 20 世紀 80 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共同的時代記憶裏一定有喇叭褲。如今稀松平常的喇叭褲,一開始進入中國時,也經曆過被污名化的階段。
在保守人士的眼中,緊緻的喇叭褲勾勒出太過明顯的臀線,而穿喇叭褲的年輕人是 " 街痞子 "" 浪蕩女 "。
在那段時期的中國文學作品裏,喇叭褲在作家筆下是件時髦玩意,也是書寫打破農村保守封閉狀态的一顆石子。
除了喇叭褲,共擔罵名的還有像蛤蟆鏡、蝙蝠衫、文化衫、爆炸頭。跳交誼舞更是被定義爲傷風敗俗,甚至落入死刑的行爲。
一個更有意思的事是,當時,中國成立了第一支時裝表演隊,此時的模特還不叫模特,叫時裝表演隊演員。
社會道德觀念對她們的壓制同樣強烈。一名當時的女表演員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她的父母知道她進時裝表演隊後非常生氣,覺得做這樣袒胸露背的工作會影響她以後嫁人。來自大衆的非議也同樣不小,導緻這支時裝表演隊差點面臨被解散。
直到根據表演隊故事改編的電影《黑蜻蜓》上映,模特在世俗觀念中開始趨向正面,成爲彼時大衆創立審美觀念的窗口之一。
70、80 年代交彙期,大衆時尚觀念的扭轉,他們厭棄之前恪守清規戒律的單調生活,開始追逐時尚,消費時尚。
此時人們打破禁忌所受的阻礙,更多來自世俗道德觀念中的家長裏短、街頭巷尾嚼舌根式的束縛。
回頭看,這一次服裝上道德觀念的變革更是大勢所趨。
不過,我們對服裝穿搭的講究,不僅僅是顔色和制式那麽簡單。
1979 年,北京首都機場門口有幅《潑水節,生命贊歌》的大壁畫,畫上是 3 名在河裏洗澡的傣族女孩。當時外國人知道這事後都報道瘋了,核心思想就是中國公共場域第一次出現了女人身體。
同樣拿穿搭當作風向标的,還有霍英東。
他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回憶,80、90 年代去内地投資最怕政策改變,爲了判斷改革的決心,他每次在北京下飛機,都要看看壁畫還在不在。
可以這麽說,社會對于穿搭的态度,很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開放程度與包容力。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穿搭的道德标準随時而變,批評的聲音不絕于耳,但落實到具體話語中,你會發現一個恐怖的事實:
人們對于女性穿衣的烈度要遠遠高于男性。
服裝道德審查相較之下,爲何重災區往往聚焦在女性身上?
實際上,着裝道德觀念不僅與政治原因有關,和父權制觀念,更是息息相關。
女性着裝性感,顯露腰、背、胸等部位,便會被貼上媚男、擦邊的标簽;但男性着裝不得體,卻鮮少會上升至對人格的質疑,頂多就一句惡心。
不難看出,女性穿搭依舊是被高度性化的狀态。
性化,指的就是直接視個體爲性對象,并根據其身體特征和性别進行評價。
女性在這一整套審美邏輯下,往往被先入爲主地當成性幻想對象。
當她們身穿袒胸露背的衣服,展現身材曲線,會被直接解讀爲狹隘的勾引二字。
當她們直面本能擁抱性欲,坦率人性的一面,卻會被解讀成富有吸引力的性玩具,是爲了更好地服務某一個男性。
甚至當女性被騷擾、攻擊,往往會指責她衣着暴露,才會引導嫌疑人犯罪的受害者有罪論。
性感服裝,怎麽就成了道德貞操的反面?
一場名爲《當時你穿了什麽?》的性侵衣物展,一件件普通沒有共通性的服裝告訴我們,性侵的發生與受害者的着裝無關。
這與性問題男女雙重标準有很大關系。
" 男人的性活動越多越好,女人的性活動越少越好。"
李銀河老師用過這一非常通俗的例子解釋。
洩露身體隐私,對男性來說是無傷大雅,而對女性,則爲洪水猛獸。
這套看似 " 天經地義 " 的邏輯裏,女性被分裂爲兩種角色," 賢妻 " 和 " 蕩婦 "。
并非女性主動選擇,而是道德觀念按照傳統以男性主導的既定思維,爲男性角色量身定制的兩種裝飾品。
時代原因,男性擁有更多在社會中獲取資源的機會。長此以往,在一個家庭中,往往男性更占據經濟、權力的主導地位,而女性,則爲附庸角色。
1890 年代和 1900 年代初的反婦女選舉權海報,暗示一旦女性擁有選舉權,會會導緻男子氣概的喪失
被按用途分類的女性角色,成爲了滿足男性不同欲望的 " 物品 " ——聖潔的妻子和放縱的蕩婦。
賢妻滿足他們對築造和諧家庭的普世價值觀。
蕩婦滿足他們對人性本能的欲望釋放。
女性隻能在兩套對立的審美極端中作出選擇,要麽成爲 " 結婚對象 ",要麽成 " 玩弄對象 "。
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消解了女性的主體性。
而女性的着裝選擇,更是與這兩種角色牢牢綁定。
隻要活在這套道德體系中,女性便喪失了對自我身體的解讀權,同樣,她也失去了對自己着裝、甚至内衣的選擇權力。
20 世紀以前,胸衣越縮越窄,不少女性都出現肋骨損傷等健康問題。
而女性權利的至暗時刻,内衣改革也成爲她們有且僅有的武器。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出現的新潮女郎形象,實際也是女性重掌身體自主權的一次探索。
電影時代背景身處西方第一次女性主義啓蒙時期,女性脫下束縛的緊身胸衣,擺脫用沙漏型身材穿厚重裙裝的審美,她們剪掉厚重卷發,留起波波頭,穿起緊身連衣裙,身段變得輕盈。
自從 18 世紀晚期到 19 世紀早期,男性開始摒棄累贅的着裝風格,擁有行動更自如簡約的剪裁服飾,女性便開始承擔起裝飾品的傳統角色。
新潮女郎的形象,讓女性服裝在曆史上第一次,擁有了和男性服裝同等的貼身程度,是一場對傳統性别觀念的公然挑戰。
而到了 20 世紀 60、70 年代,胸衣風潮再次興起。這一次女性開始一步步拿回胸衣的叙事話語權。
設計師 Vivienne Westwood 開始改造 18 世紀的鲸骨胸衣,直接将這一設計以朋克風格推上秀場,不少重磅級的設計師也緊随其後推出類似的胸衣設計。
麥當娜在演唱會上,徹底将錐形内衣造型推向全世界。
這一整輪的胸衣風潮中,胸衣的意象被重新诠釋,它不再是簡單的情色意象,它同時可以是女性衣櫥中的一種選擇。
這一系列的胸衣設計成爲女性拿回着裝主導權的武器。洗脫胸衣被污名化的同時,女性拿到了書寫胸衣意象的權利。
穿胸衣出門不是放浪,僅僅是因爲這樣穿好看。
在漫長曆史中舉步維艱的女性,艱難開啓對自我身份的重新認知。
然而,在這段曆史中,隻有女性是失去身體話語權的受害者嗎?
女性思潮與父權社會互相拉扯,服裝道德觀念的轉變也在不斷更叠,它牽制着現代着裝風格的變化,也成爲了關乎性别矛盾的輿論場。
下面這些言論相信也并不陌生,
女性是否能穿低胸裝,是否需要掩蓋内衣痕迹,是否在大衆場合袒胸露背就是在明晃晃地取悅勾搭異性?
男性是否能穿粉色,是否穿白襪就意味着生活西化,是否過度注重打扮就意味着男性陽剛氣質的缺失?
人們一邊被這些傳統觀念牽制,一邊在社會思潮的影響下,開始穿衣自由的意識覺醒。
潮流顧問費裏爾 · 卡魯伊 ( F é riel Karoui ) 表示,展示内衣,是一個感性而非性感的話題。它賦予女性直面自己,掌控自我的權利。
内衣服飾品牌 Nensi Dojaka
女性被時尚風格所趨,在袒露肌膚的前衛穿着中,獲得從身體羞恥到穿衣自由的思想解放。
性感,成爲一種形象選擇,而非人格選擇。
無論是健身服飾的運動胸衣,或是改造版鲸骨胸衣,皆是一個個女性開啓自我探索的一步。
所謂内衣外穿傷風敗俗的争議,也像是一場當時尚趨勢演化到某個節點,必然出現卻也不過螳臂當車的舊道德觀念反抗。
而穿衣自由,也不僅是截止于女性主義的議題。
實際早期男性服裝選擇同樣豐富,隻是屈于男性喜好服飾會被認爲是軟弱的傳統觀念,在叠代過程中,實現了 " 男性時尚大摒棄 ",流線型的剪裁成爲主流,形式屈從于功能。
性别化服裝的演化讓男性主動讓渡出在服飾打扮中的話語權。
一步步演化成爲大衆刻闆偏見中,總想當然地認爲 # 直男不懂穿搭,# 男性沒有時尚。
被陳舊道德觀念打擊的受害者不僅僅是女性。
需要着裝自由的同樣也有男性。
着裝上的性别分化,在時尚民主化中一點點被消解,傳統觀念中的禁忌設計領域被不斷點亮。
在成熟的時尚商業運轉下,男性服裝的顔色、設計愈發豐富,女性服裝也有了更多維度的探索。
細看如今的設計,性感、柔弱、高跟鞋、緊身裙,這些在傳統觀念中明顯的女性傾向,如今也能出現在男性服飾領域。
穿 MIU MIU 的男孩
一次次不斷被打破邊界的挑戰,也不過是爲了創造一個環境更加包容的世界。
人能被當成獨立思考的個體,思想、欲望皆能獲得有效尊重,或許充滿人性本色的世界,才更讓人有鮮活一把的沖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