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3 月 14 日電 題:東風集團上市首虧,如何找回 " 利潤奶牛 "?
作者 紀雪洪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3 月 8 日,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 " 東風集團 " ) 發布了預計公司将出現同比由盈轉虧的預警公告。公告預計 2023 年實現歸母淨利潤虧損不超過 40 億元,而上年同期的歸母淨利潤則是 102.65 億元。這一巨大的反差引發市場關注。爲提振市場信心,3 月 11 日,東風集團再次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東風汽車增持公司約 2500 萬股 H 股。
業績因何下滑?
筆者認爲,東風集團淨利潤急劇萎縮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公司整體銷量增長滞後于整個汽車市場增長率。2023 年全年,東風集團累計銷售汽車 2088185 輛,同比下降約 15.27%。而國内汽車銷量達 3009.4 萬輛,同比增長 12%。2020 年 -2022 年,東風集團總銷量也在逐年萎縮,分别爲 287 萬輛、278 萬輛和 246 萬輛。銷量下降直接導緻收入下降,單車攤銷成本上升。二是與價格的下滑有關。2023 年整個汽車行業 " 價格戰 " 持續,車輛價格的下降,也降低了單車利潤。尤其是 2023 年 3 月份,以東風汽車爲首掀起了一輪大降價,對其單車的利潤有大幅壓減,在銷量沒有明顯增加情況下,對企業總的利潤影響也是非常直接的。
東風集團在公告中也透露了類似的原因。2023 年,東風集團的合資業務銷量下滑了 16%,利潤大幅下降。
如果從深層次來分析,東風集團的問題則在于,下屬公司的業務,特别是乘用車業務的總體産品競争力不足,無法提供新的、有市場競争力的産品,随着老的創造利潤的産品競争力下滑,導緻出現首虧。企業的決策沒有做到未雨綢缪,在激烈的競争和産業變革面前,呈現出了發展的頹勢。
發展新能源汽車能夠挽救頹勢嗎?
東風集團雖然也多有發力,但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并不順利。數據顯示,2023 年國内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了 31.6%,而東風集團僅爲 16.7%。
而從産品來看,無論是合資企業還是東風乘用車公司,都沒有推出具有競争力的新能源汽車産品。2023 年,岚圖汽車銷售突破了 5 萬輛,同比增長 1.6 倍,但其體量仍相對有限。
新能源汽車業務對傳統汽車集團而言仍以戰略投入爲主,很難直接爲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目前東風集團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而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 " 利潤奶牛 " 來源,推出有效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并堅定地執行,對于東風集團來說已經迫在眉睫。
傳統車企如何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
合資企業包括日系企業在輝煌了近三十年時間後,其主導地位岌岌可危,2024 年開年,領頭羊比亞迪開始通過 " 電比油低 " 發起對燃油車的進攻。這次價格戰背後是電動車産業鏈成熟後,已經具備對燃油車全面壓制的能力,預計以合資乘用車銷量爲主力的東風集團的市場銷量很有可能進一步下降。
當然,這種挑戰不單是東風集團面臨的,國内所有以燃油車爲主的傳統汽車集團公司,甚至跨國汽車巨頭也都将面臨行業變革帶來的巨大挑戰。接下來要看的是,傳統汽車企業,包括東風集團能否做好充分的準備,加快轉型,整合企業内外資源,跟上行業變革的浪潮。
自主品牌的發展将決定未來東風集團能否繼續扮演中國汽車工業領頭羊的角色。東風集團首先需要以強化自主品牌競争力爲核心,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目前東風集團對旗下新能源汽車業務已經有了新的戰略和部署,在各自闆塊發力的同時還需要整合各部分資源形成合力,形成體系競争能力。
東風集團商用車業務在國内有較強的競争力,2024 年商用車特别是重卡趨勢較好,會有一定的增長。不過,商用車正在進入新能源化的拐點時期,也需要企業探索好換電等新的模式,推出适銷對路的産品搶占市場風口。
從合資企業看,産品技術更多來源于外方的輸出和技術轉讓,但目前跨國公司在智能電動汽車技術上已經落後于特斯拉和某些中國自主品牌。現在需要中外合作夥伴擺脫傳統做法,賦予合資公司更大的自主性,充分挖掘合資企業的潛能,改變管理模式,适應汽車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合資企業應該充分利用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在供應鏈體系、産品研發上的各類資源,學習造車新勢力的優秀做法,積極擁護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抓住寶貴的時間窗口,在智能電動汽車賽道力争取得一席之地。合資企業的成敗也将對中外雙方母公司的未來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 中新經緯 APP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作者:陳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