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嗷嗷胡
如果在今年 8 月之後喜提一台 Model Y 新車,會額外獲得一個國内尚屬罕見的新配置,遠端安全氣囊。同樣捏着這張 SSR 卡牌的,還有蔚來 ET7、極星 2/3、領克 01(選裝)。
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國内生産,正在或即将出口歐洲。
遠端安全氣囊(Far-Side Airbag)或稱内側安全氣囊(Inner-Side Airbag)是一項新出現的安全配置,但并不複雜。它位于前排乘客之間,旨在側向撞擊時,防止前排乘客的身體彼此碰撞造成傷害。
2020 年起,歐洲 E-NCAP 碰撞試驗首次引入了遠端碰撞(Far-Side Impact)這一考察項,遠端氣囊也由此得名。具體的考察指标——頗為細緻,包括了遠端偏移量(Far-Side Excursion)和乘員間相互作用(Occupant Interaction)。
名字聽起來拗口,但實際不難理解。前者是将車輛固定在台架上 " 甩 " 出去,不發生碰撞的情況下,單純考察安全帶的側向束縛效果。後者則是在側撞發生時,觀察兩位前排乘員之間是否有相撞情況,此時就是遠端氣囊的 MVP 時間。
解釋這麼多就是方便理解為何一個黃一個綠……
遠端氣囊并未被作為強制标配,但為了在側撞被動安全方面拿高分,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 " 上(遠端氣囊的)車 "。而最近對于出海頻頻加大力度的自主車企,以及在國内建廠遠銷歐洲的海外品牌,都在這一方面下了功夫。
今年以來,E-NCAP 已經測試了多款出口歐洲的國産車型,蔚來 ET7、魏牌 Coffee 01/Coffee 02(摩卡 / 拿鐵)、smart #1、歐拉 Funky Cat(好貓),甚至連奇瑞歐萌達和比亞迪 ATTO 3(元 PLUS)這樣國内定位的經濟型車,來到歐洲都配有遠端氣囊。
還是拿 Model Y 為例,上海超級工廠自 2021 年中開始出口歐洲。在特斯拉德國的車主指南中附加了一項注釋:自 2022 年 6 月 27 日起生産自上海工廠的車輛,會在駕駛員座位兩側都配備安全氣囊(即增加了遠端氣囊)。
而從 2022 年 8 月開始,上海工廠生産、供應中國市場的 Model Y 也增加了遠端安全氣囊作為标配。
而在主流碰撞測試 IIHS 并未加入遠端效應的美國市場,Model Y 就沒有增加遠端氣囊。以至于上海工廠增配遠端氣囊一事,一度引起了美國消費者争議,而國内起初也有人以為這是 " 中國專屬配置 "。
不過北美市場的 Model Y 也有着自己的獨有配置,同樣是為了應對本土法規的要求,美版 Model Y 一直配有前排膝部氣囊,這是歐洲和中國版本欠奉的。
美版 Model Y 獨有的膝部氣囊
所以說,其實并不存在什麼絕對意義上的 " 有良心 ",最主要的驅動因素終歸是各地法規以及碰撞測試标準。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得罪車企。
當然這麼說有些絕對,也确實存在着像特斯拉、蔚來、極星等,對于不要求相關測試的國内市場也一樣标配了遠端氣囊。但國内僅有的幾款擁有此配置的車型,無一例外都有着 " 出口歐洲 " 身份,可見 " 良心 " 和 " 順便 " 都有功勞。
安全氣囊的配置隻是一個細節縮影,曾經顯得高不可攀的 E-NCAP 和國産車出海的關系,已經從早年間的懼考畏考轉向了今天的放馬過來。前面提到的這些國産車型,此次無一例外斬獲了 E-NCAP 五星評分。
尤其是其中的自主品牌國産車型,對比十幾年前在 E-NCAP 頻頻以兩星三星示人,四星就足以專門通告表揚一番,今天的自主車型士别三日,俨然是一副東方五星軍團的模樣。
而今天的 E-NCAP 五星,又不能和過去的五星做比較。近些年,汽車碰撞測試領域是北美 IIHS 以嚴苛著稱,尤其是憑借 25% 偏置碰撞搶走了相當一部分風頭。不過歐洲的碰撞測試,實際上也一直在提高标準和推陳出新。
比如偏置碰撞,E-NCAP 實際上最早推出了偏置碰撞這一概念,隻是更加喪病的 IIHS 25% 小偏置碰撞搶了風頭。于是 2020 年 E-NCAP 升級了偏置碰撞标準,從 40% 重疊、64km/h 撞擊固定障礙物,改為 50% 重疊、但以 50km/h 撞擊相向 50km/h 的台車。
雖然偏置重疊比例有所增大,但測試車相對障礙物的速度,從原 64km/h 增加到了 50+50=100km/h,并且撞擊的是帶有速度相向而行的測試台車,這種正面偏置碰撞的拟真度是全球其他測試所不具備的。
創新一方面表現在前面說到的,E-NCAP 獨創的遠端效應相關測試。另一方面作為與時俱進的動作,E-NCAP 在 2020 年标準升級中,将主動安全得分占比從 13 分提高到了 16 分,甚至對于行人的自動緊急制動測試還加入了夜間測試。
當然我們知道,車企完全有能力也有意願,為不同市場的同一款車型做出不同的設計、用料和配置。前面關于各種氣囊在各地區的配置就是很好的例子,更不要說莫須有的鋼材用料和結構減配了。
但在短期内,自主品牌出海,更多的成分是打開新市場、拔高國際化形象。初期可能極為有限的出口銷量,不一定支撐得起大家想象中的用料差異,此時海外版的安全性也就多少可以說明些問題。
而長期來看,出海倒逼之下解決了客觀上的能力問題,那麼主觀上的意願問題即便最後殘存,也終于會是消費者們有能力去推動去改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