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讀懂财經
在 A 股," 炒新 " 是素來都有的傳統。
注冊制改革以後,随着供給的增加,炒新現象有所降溫。但這一局面在最近發生了變化。前有盟固利上市當天暴漲 1742%,現有公募基金集體 " 超高價 " 打新。
在這裏,讀懂君并不想讨論 " 炒新 ",而是更關心另一個話題:
這些高價上市的新股,到底被誰買走了?
由于定價高或者首日漲幅多等原因,買入這些剛剛上市的新股,後面大概率是要虧錢的。自 2022 年 1 月到今年 4 月 10 日,滬深兩市大約有 353 家公司上市。在扣除首日漲跌幅的情況下,這些新股上市 180 天後隻有 120 家的漲跌幅是正的,占比隻有 34%,而漲跌幅的中位數已經到了 -18.64%。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些特殊的視角,來嘗試回答下這個問題。
個人成新股首日接盤主力,遊資仍熱衷炒新
在 3 月 29 日到 3 月 31 日和 6 月 28 日到 6 月 30 日兩個時段,滬深兩市共有 11 家新股上市。其中,在 3 月 29 日到 3 月 31 日裏,有 4 隻新股上市;在 3 月 29 日到 3 月 31 日裏,則有 7 隻新股上市。具體如下圖:
之所以選擇這些股票,是因爲各個季度最後幾個交易日上市的股票,我們能夠從披露的季報裏面,是可以看到十大流通股東,而季報的十大流通股東,就是新股上市後最初幾天從二級市場買入的股東。
11 隻新股裏,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個人股東的占比接近 60%,其中 3 月 29 日上市的蘇能股份、海通發展在上市兩天後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是個人。如果僅算新股上市首日,一季度和二季度最後一天上市的 4 隻新股裏,個人股東的數量爲 17 人,占比超過 4 成。
在這些買入新股的個人股東裏,不乏遊資的身影。比如,日聯科技上市首日的前十大股東裏,第二、三、四大股東均爲個人,排在第二的郭永濤持股 35.5 萬股,第三的潘宇紅持股 33 萬股,排在第四的陳君持股 25 萬股。
你可别小看這些人,其中郭永濤都絕對算得上是炒新 " 常客 " 了。榮昌生物去年 3 月 31 日上市,郭永濤就出現在了榮昌生物的一季度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裏。諾誠健華去年 9 月 21 日上市,郭永濤馬上就出現在了公司的三季度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潘宇紅雖然不像郭大佬那麽熱衷炒新,但實力也是不俗。貝泰妮在 2021 年 3 月 25 日上市,潘宇紅在 3 月 31 日就進了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從 4 月 1 日開始,貝泰妮就開啓了一波翻倍幅度的上漲。直到 6 月 30 日披露中報,潘宇紅持有的 128 萬股一股未動,大賺 1.33 億元。到了去年二季報,潘宇紅同時出現在廣東鴻圖、江蘇雷利、朗姿股份三家公司的前十大股東裏,累計持有市值 2.49 億。同時,潘宇紅的名字也出現在 6 月 30 日上市的芯動聯科的半年報裏。
說完前兩位,再來看看排在第三位的陳君,在不排除重名的情況下,陳君這個名字出現在 8 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裏,累計持股市值超過 10 億。
當然,以牛散爲代表的遊資也不僅僅隻出現在日聯科技一家公司上。無論是時創能源的田亞,還是芯動聯科的王光坤,持倉規模都是上億級别了。
除了遊資買的多外,其他就是一些喜歡炒新的小私募。比如朗海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産品出現在時創能源的二季報裏,也有三隻産品出現在明陽電氣的半年報裏。我們特地查了下,朗海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共出現在 8 家公司的前十大股東裏,累計市值 1.58 億,基本可以歸到遊資裏頭。
看到這裏,你就不能看出,是誰在買剛剛上市的新股了。沒錯!正是熱衷炒新的遊資和散戶。相反,公募和券商反而極少參與其中。那麽,另一個問題又要來,散戶買入的這些次新股又被誰接走了?
券商、公募 " 抱團 " 接盤遊資籌碼
今年 3 月最後兩個交易日上市的 4 家公司,在一季報前 10 大流通股股東裏個人股東占比高達 80%。但到了二季報,4 家公司前 10 大流動股股東裏券商和公募基金的占比大幅提升,個人股東占比下降到了 55%。
以牛散紮堆的日聯科技爲例,一季度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裏有郭永濤、潘宇紅等 4 個個人股東,到了二季度隻留了一個,其餘全被公募買走了。
與日聯科技相比,未來電器的變化更加明顯。唯一不同的是,買的機構變成了券商。一季度,未來電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裏隻有兩個機構,分别是光大證券和一家私募。到了二季度,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出現了 6 家券商。
未來電器一季報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未來電器半年報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這樣的現象并非偶然。6 月 1 日到 6 月 20 日間滬深兩市一共有 17 隻新股上市,從半年報看,僅券商出現在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裏的占比就超過 30%。其中,11 家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裏券商數量在 3 家及以上,5 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裏券商數量在 5 家及以上。最受券商追捧的要數開創電氣,這家 6 月 19 日上市的公司在不到 10 個交易日裏,就吸引了 7 家券商買入,其中不乏中金、中信這樣的大券商。
或許有人說,券商買這些新股是爲了賺錢,但從數據看,這個說法根本立不住腳。自 2022 年 1 月到今年 4 月 10 日,滬深兩市大約有 353 家公司上市。在扣除首日漲跌幅的情況下,這些新股上市 180 天後的隻有 120 家的漲跌幅是正的,占比隻有 34%,漲跌幅的中位數爲 -18.64%。
唯一的解釋是,之所以券商願意抱團買入新股,是爲了确保新股表現不至于過于難看。對于券商來說,他們才是新股源源不斷發行的最大受益者。根據一雲投資統計的數據,去年 1-11 月,A 股新股的平均每家承銷保薦費 7611 萬元。換句話說,二級市場買入那點虧損,完全可以從新股發行的傭金裏掙回來。
從另一個側面講,券商抱團買入新股,也間接說明了新股發行的壓力越來越大了,甚至需要多家券商一起買入才能托的起來。從這個角度上說,這次國祥股份的 IPO 暫停或許也是這種壓力的另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