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對于絕大多數的品牌,面對是否保持戰略定力貫徹純電出行的商業模式時,通常是舉棋不定的,一方面由于近幾年中國混動市場龐大利潤下的引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圍繞純電的基建依舊處在緩慢的進展之中,雖然純電的故事效應、能源更叠規律性的大緻方向是确定的,但其帶來的商業效果和呈現效果未形成統一的範式。車企在堅定電動化的科技出行時,需要超前的眼光、勇氣和推動力。
作為豪華品牌,奧迪加速适應中國整體市場需求變遷,在品牌煥新、創新營銷模式與用戶體驗領域努力做出改變,而且你會發現在豪華品牌裡唯獨奧迪才是那個手持刀盾,穿林過河,尋求新生方向最為堅定的勇者。
尤其當我們現在談論出行,不難發現當下的汽車已經逐漸衍化為一個行走的電池 + 計算大腦 + 動力系統,這樣來看,的确除了動力系統之外,其他部分和一部手機并無本質不同,連接能力、計算能力、交互能力,都将成為汽車的必備能力。
于是全面電動化,成為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它的目的是需要全面消除用戶焦慮,并保證用戶在産品服務各個維度都獲得媲美或超過傳統燃油車的全新體驗,從底層造車邏輯來看,這背後無疑是技術底座、智慧工廠、研發投入、産品設計層層驅動下的結果,顯然,奧迪已經做好準備用更為創新的前沿科技和技術模式來為未來的高端出行賦能。
從勾勒未來城市出行的概念車,到先進的生産基地,再到全新升級的本土研發中心,奧迪憑借百年造車的深厚底蘊與技術實力,以及對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的深刻洞察,實現了在華發展的一座座新的裡程碑。這背後的不竭動力正是賦予科技以意義,引領中國未來高端出行的奧迪進取精神。
1、回歸汽車本質,直插豪華腹地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今年 11 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到 36.3%,9 月和 10 月,該數字為 31.8 和 %30.1%。連續 3 月突破 30%,這無疑是一個曆史性的時刻。可見,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已經逐步進入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重點的市場化新階段。進入高速成長期的新能源車必然會催生出更多的風口與機遇,這意味着消費者将有更多産品可以挑選,市場競争更為充分,此時恰是最考驗所有市場競争者的時刻。
關于中國消費者究竟需要怎樣的豪華電動車的答案或許并非三言兩語就能概括,不過對于奧迪而言,将科技與豪華相互交織一直是它的拿手好戲,它深谙豪華電動産品基本的 " 堆料 " 已經無法提供足夠的競争力,必須形成能夠反映不斷變化的時代特點的屬性和獨特價值,并共同作用于産品設計和品牌理念,最終才能在情感上打動消費者。
與新品牌從智能大做文章不同,奧迪直插豪華腹地往往是從品牌層開始塑造一款新産品。因為強大的産品才能構建奧迪強大的體系和品牌實力,并逐漸在市場上形成強大的口碑效應和後發優勢。
流淌着 " 進取基因 " 的奧迪在去年 8 月、9 月和 11 月,相繼亮相了電動雙門敞篷車型 "skysphere" 概念車、緊湊型四門 GT 車型 "grandsphere" 概念、以及 A8L Horch 創始人版。今年 4 月,首度聚焦中國城市交通的,也是首款與中國客戶共創的奧迪 sphere 系列概念車第三部曲奧迪 urbansphere 耀世而來,展現出奧迪對未來城市高端出行的前瞻願景。這款以中國城市為原型打造的概念車型,更是奧迪産品陣容中的旗艦車型。
從去年的 sphere 系列概念車上,奧迪利用可變軸距技術,重塑汽車等級,同時也向中國市場展現了 " 以用戶為中心 " 的理念轉變。今年融合了中式美學與德系造車理念的奧迪 urbansphere 概念車則是分别在豪華私享空間、數字生态系統上展現了人本主義的設計理念。
在奧迪的汽車世界觀裡,車輛不僅是可移動的休憩場所,還是個人生活以外延伸的第三空間,使他們能暫時抽身于繁忙的都市生活,給予其更自由、更舒适、更私密的駕乘體驗。此外,考慮到中國新生代用戶對數字生活的追求,奧迪 urbansphere 全方位接入數字生态系統,為所有駕乘人員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豐富選擇。同時在 L4 級自動駕駛模式下,方向盤、踏闆和常規儀表盤都可被隐藏,汽車将變身為一個 " 移動體驗終端 ",以駕駛者為中心的駕駛艙以及乘客座椅變成一個寬敞的休息室。
由此可見,奧迪在對電動豪華的理解上完全回歸到了車輛本質,開始了一條自我颠覆的路。最可貴的是,奧迪還給出了新的一種 " 解題方式 ":出行不再隻是從起點到終點,而是遠遠超越駕乘本身,成為縱享極緻自由的智慧空間。
2、以科技之名,賦能高端出行
當前,全球汽車産業正在經曆變革浪潮,數字化、智能化、電氣化勢不可擋。奧迪中國總裁溫澤嶽博士表示:" 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而且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産業的領導者之一。中國汽車行業在智能電動汽車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更是電動化出行、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的創新先鋒。"
奧迪中國總裁溫澤嶽博士
從奧迪中國總裁溫澤嶽博士的話語間,我們感受到了豪華品牌誓在中國立足的信心和未來的規劃。旨在深耕中國新能源市場,觸達電動化發展的核心。
首先,如何将科技完美融入到電動産品基因裡,奧迪的回應很簡單,作為第一家宣布燃油車業務退出路線圖的德國高端汽車制造商,其先進的電動驅動技術無疑是其底氣的來源。
利用大衆汽車集團内部的協同效應,奧迪正使用四大模塊化電動平台開發和生産電動車,覆蓋從緊湊型車型到高性能車型的各大細分市場。
這四大電動化平台包括 MEB 模塊化電驅動平台、J1 高性能電動化平台、MLB evo 縱置模塊化平台,以及 PPE 豪華車型電動化平台。其中,由奧迪和保時捷聯合研發的 PPE 豪華純電動平台是奧迪在華引領豪華電動汽車市場的下一個戰略關鍵。
可以說,基于不同的平台架構的技術賦能,奧迪正不斷強化并打造出更具鮮明特色的品牌個性。
今年 6 月奠基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就将引入 PPE 平台,專注于生産全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首批投産的 PPE 車型将是奧迪 A6 e-tron 和奧迪 Q6 e-tron 系列的三款車型。這些新車型将擁有高續航裡程、超快充技術、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以及現代化電子架構,對推動奧迪在華純電動車型陣容的發展将發揮關鍵作用。
我們必須明白,身為豪華品牌的奧迪,除了延續現有優勢,最高的目标一定是作為全球豪華高端出行的領跑者,如果說,在産品上如此大範圍的布局是奧迪為深化中國電動化進程的第一步,那麼,從全新制造體系的構築到研發升級的深度優化,更将成為奧迪拿捏未來的關鍵所在。
今年 11 月,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迎來重大進展,僅五個月時間,便完成了從破土到廠區主結構封頂,提前一個月實現了暖封閉,生動诠釋了當 " 德國質量 " 搭乘 " 中國速度 " 的領先優勢,樹立起中德合作的全新标杆。
建設步伐能夠迅速推進,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早在廠房落成前,數字化工具就已投入使用。例如,在無人駕駛運輸方面,通過自動導引車(AGV)智能調度算法,結合快遞行業智能倉儲的優勢與汽車工藝生産的特殊性,焊裝車間将實現大體積零件配送自動化;在核心工藝車間,超千台機器人将操作生産,同班次操作工人也将達到約 1000 人,兩者之比達到 1:1,自動化率極大提高。
同月,奧迪中國研發團隊也已經入駐全新辦公樓,目前,奧迪中國研發中心已擁有超過 90% 的本土研發人才,在今後的 5 年到 8 年裡,整個研發中心的規模會再增加至 500 人。
總而言之,在與德國總部的密切合作下,奧迪中國研發團隊将重點聚焦智能座艙、品牌前瞻的用戶界面、數字互聯服務、奧迪專屬的全新電子架構功能,以及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等研發工作,加速面向中國市場的技術創新,滿足甚至超越中國客戶對數字化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期望。
這一系列行為說明奧迪賦能未來高端出行的戰略藍圖不僅環環相扣,更多是多管齊下從各個維度為奧迪在豪華品牌陣營坐穩頂流壓艙護航。總結起來,即以技術賦能電動化為特征,将穩健的多樣化平台準備到位,再依托強大的工廠生産儲備和數字研發作為後續産品革新的基石。
3、賽事基因長驅奧迪電動未來
穿越世紀,無論是在殿堂級場地賽德國房車大師賽(DTM)上狂攬冠軍,還是在以超長行駛距離和比賽時間著稱的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占據王座,亦或是 Formula E 中裡程碑式的成就,還是采用創新的電驅賽車在越野拉力賽中迎接挑戰,奧迪的賽事運動曆史本身就構成了品牌發展史的一部分,也是奧迪 " 突破科技,啟迪未來 " 的精誠叙寫。
正如杜斯曼先生所說," 賽車運動深植奧迪 DNA。" 獨特、強大、生機勃勃的賽車基因讓奧迪得以在時代變革中永葆引領創新的進取品格與長驅未知的探索勇氣。
的确,縱然如今的賽事成績早已不會和新車銷量相挂鈎,但奧迪從未放棄對賽道基因的堅持,對力與美的執着。2022 年初,奧迪 RS Q e-tron 突破性地引入電驅技術,在達喀爾拉力賽中展現出全然不輸傳統燃油動力車的高性能。要知道,達喀爾拉力賽被譽為 " 全世界最艱苦的拉力賽 " 和 " 勇敢者的賽事 ",由此奧迪也成為了首個采用電力驅動賽車出征達喀爾拉力賽的汽車制造商。
最終首次參賽的奧迪收獲了四個賽段冠軍,累計獲得了 14 次賽段領獎台成績,成為第一支以電驅動概念獲得賽段勝利的車隊,可謂出道即勝利。在賽道上,那頭暈心悸的加速推背、那人車合一的水乳交融、那極緻駕控的精妙絕倫,不僅能夠一次又一次将奧迪的賽道基因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畢現,同時還可以将任何優缺點都放大至無數倍。
在我看來,這也正是奧迪翹首以盼的,對其而言,深植 DNA 的賽車基因将使其以長存的激情與創新精神、責任與進取意識,穿越每一扇通向未來之未來的挑戰之門。
2023 年,新一代奧迪 RS Q e-tron 将如約于這場冒險中開啟新的一年。從更深層面的角度來說,奧迪的賽道基因也代表着其采用完全不同的技術路徑來切入電動駕駛賽道,在車身設計、全新空氣動力學、能源管理上永葆進取,抱着 " 智 " 在必得的決心,積極擁抱汽車産業新趨勢,加速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