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無論電動化轉型多麽激烈,中國汽車想要真正崛起,都不可選擇偏科式發展。而且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缺一不可。
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何增榮
在過去的 7 月,當整個中國市場共賣出了 87.8 萬輛新能源車,同比增長 36.9% 時,有太多人會以此爲參考認爲,鑒于中國汽車行業對産業轉型的急切要求,和中國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理解遠超其他各國,新的業态正在中國漸漸成型,車市完成能源切換的時間節點也将很快到來。
但現實是,乘聯會數據顯示,7 月國内傳統燃油車(含 HEV)的市場份額仍達 48.95%,且純電動車自進入 2024 年以來,銷量增速不斷趨于平緩,所以不管新能源車的發展多麽超出人們的預想,任何一家中國車企都必須清楚一點——純電車與傳統油車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并存與互補的關系。
換言之,中國車市的未來一定不是仰賴 " 将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 此種過于偏執的活法。隻要消費需求依舊多種多樣,多種能源技術共存的發展模式,一定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驅動全行業均衡發展。
技術叠代需要深謀遠慮,更需要從實際出發
眼下,2024 年成都車展正如火如荼進行中,不同于此前将純電動車捧到高位,越來越多的混動新車正在出現,就連原本主打純電技術路徑的阿維塔、極氪、廣汽埃安等品牌都官宣了要規劃帶發動機的新能源産品。
消費市場的種種迹象也在表明,即使圍繞純電車的讨論充斥全網,廣大用戶在選車時也不會隻将視線聚焦在單一車型上。
一邊,從中國消費者的用車場景來看,像是低線内陸城市、四季溫差巨大的北方地區,又比如 " 山高路遠 " 需要長途通行的地方,仍有很多人會因爲基礎設施、天氣條件、使用便利性等因素繼續選擇燃油車或混動車。而且當下燃油車的購買成本正處于曆史低位,8 萬元就能買到頂配飛度,15 萬就能買到如雅閣凱美瑞等熱門的合資 B 級車,對很多消費者來說,都願意選擇爲之買單 。
另一邊,在國際市場上,即便中國汽車出口量屢創新高,7 月乘用車出口量達 39.9 萬輛,同比增長 22.4%。但其中傳統燃料汽車和插電混動汽車的出口量仍高達 36.6 萬輛和 2.7 萬輛,同比增長 25.7% 和 190%。
也可以說,想要拿捏住全球汽車消費市場,就要堅持多能源發展。
早在兩年前,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也說過," 中國目前的發電結構中,火電占到 70% 左右。所以,持續探索多種可持續的能源技術路線,是吉利加速汽車産業轉型、助力‘雙碳’的一大突破口。"
今年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也對外表達過,應該尊重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并向全行業建議,可以均衡新能源與燃油車發展節奏。
這些來自業内的理性聲音帶給我們的啓示在于,倘若燃油車在特定領域和細分市場中的優勢地位仍長期存在,那麽正視消費者真實的多樣化需求,選擇多能源路徑協同發展的思路,就是當下全行業都亟需盡快去落實的自我規劃。
因此,鑒于消費需求與車市的多樣性,任誰都不該圍繞 " 全面純電化 " 進行一刀切式發展。如果不想時刻焦慮于自身的發展,乃至生死問題,唯有回歸消費市場的本質需求,秉承全面布局的理念,以全技術路徑同步推進的舉動,應對複雜多變的行業變遷。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 20 多年間,諸如廣汽集團、吉利集團、奇瑞這樣的主流中國車企,就一直緻力于多能源布局、多動力路線探索,在電動化浪潮裏始終保持自己的規劃和節奏。而這樣的戰略定力到了今天,也實打實地成爲了他們謀定未來的底氣。
數據顯示,廣汽集團的新能源車和節能車銷量占比持續提升,2024 年上半年已提升至 40.63%,成爲未來銷量穩健向上的重要支撐。近日,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還表示,廣汽集團将圍繞 EV、PHEV、REV、HEV 以及氫燃料電池等不同路線,聚焦資源打造明星産品,2025 年将是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插電的産品大年,将推出多款 PHEV 車型和 REEV 車型。多個分析認爲,多能源産品結構正在成爲廣汽集團面對未來激烈競争的核心優勢之一。
自主創新 + 合作共赢,中國汽車才能真正崛起
是的,不管中國車市如何深入轉型,市場多樣性的本質一定無法在短期内被磨滅,多能源結構布局依然是企業的生存之道。而要布局好多能源結構,不僅要堅持自主創新,也要意識到合作共赢。正如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一個行業論壇上所說的,未來逐漸強大自信的中國品牌将走向和外資品牌開放合作的新階段:下一代中國汽車在 " 油電同強、多路并進 " 的新征程上,将走向全面成長、全球發展,進入以用戶爲中心,以價值爲導向的嶄新時代。
不可否認,當下中國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已凸顯出巨大的優勢并逐步占據市場話語權。2024 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占有率已超過 60%。這樣的成績背後是自主品牌不斷提升的自主創新能力,像廣汽集團,在 " 科技廣汽 " 的引領下,截至目前已累計自主研發投入超過 500 億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 1.9 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 42.1%。特别是智能化方面,廣汽集團已掌握從 L2 到 L4 的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而吉利汽車也在抓緊落實 " 智能吉利 2025" 戰略,通過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芯片研發以及電池電驅電控等核心技術的持續投入和突破,構建起強大的技術護城河。而且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資深的中國車企在過去幾十年 " 以市場換技術 " 的合資合作過程中,正逐漸擺脫對合資公司的依賴,實現自主向合資的技術反向輸出,可謂是中國汽車自我崛起的樣闆。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法否認,合資品牌特别是日系品牌在油電混動車型上依然具備足夠的技術優勢,其對氫燃料電池等的技術布局也有助于推動中國汽車的多樣化發展。而且各品牌 " 同台競技 " 更能以差異化價值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比如當下消費者對油電混動車型還是擁有相當的需求。
所以真正摸清市場門道的車企正在一邊用降價手段降低用戶使用成本,另一邊推出更加智能的油電混動車型滿足消費者對科技智能的需求。這樣的戰略也在收獲市場的認可。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廣汽豐田新能源車和節能車的銷量同比增長了 12.6%,銷售占比提升至 46.1%。而廣汽本田的節能車銷量已累計突破 50 萬輛。這些事實都在證明,消費者依然會爲實用的産品買單。
可以見得,隻有自主創新 + 合作共赢,才能推動中國汽車向更廣闊的天地發展,實現 " 向上走 " 和 " 向外走 "。
所以,再回頭去看李書福、曾慶洪等車企領導人所一直倡導的,其深層含義無疑是顯而易見的。汽車路線正在邁向多元化共生的新階段,各個國家能源結構的多樣性差異化,決定了汽車動力源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長期過程,中國車企在發展時,不應疏漏任何一種重要技術方向。而且,中國車市一直都是個各式需求百花齊放的市場,唯有真正回歸消費者的本質需求,才能時刻提供貼合消費需求的産品,最終才能推動中國汽車實現真正的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有關 " 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标 " 的話題引發熱烈讨論,有些人說這是要對單類車型加強約束,以偏概全認爲燃油車時代即将結束。事實上這個标準旨在降低整車企業的平均油耗,并非單一車型,車企可發展新能源車或者購買積分達成标準。所以還是那句,多能源産品時代仍将存在較長一段時間。
|曹佳東|
血液中流淌着汽油,
唯快不破!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