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最近香玉看了一部電影,十分觸動。
網友評論:
這些演員導演不會被封殺嗎?
什麽電影這麽大膽?
片名叫《我讨厭韓國》。
如此直白的片名,想當然會引起人們的熱議。
他們不愛國嗎?
也難怪我們的網友會擔心女主演會不會被封殺。
話說回來,女主到底爲什麽讨厭韓國呢?
今天香玉就來聊聊這部電影——
《我讨厭韓國》
한국이 싫어서
這個問題的答案,女主桂娜(高我星 飾)在電影開篇就告訴了大家。
因爲這裏實在是生活不下去了。
桂娜是一個普通女生。
長相普通,家庭出身也不好。
一家四口人擠在一個又舊又小的公寓中。
桂娜從小到大就是與妹妹共用一個房間。
到了冬天,家裏不僅沒有供暖,窗戶還漏風。
桂娜隻能與妹妹輪流縮進由多層被子和衣服搭建的「溫暖窩」中。
因爲住得離公司太遠,桂娜每天上班的通勤時間長達 4 個小時。
以前去上班的時候,每天都哭着起床。
不是因爲不想去上班,而是因爲上下班的問題。
你有試過早高峰從仁川到江南站嗎?
乘坐鄉村巴士坐十二站,在地鐵站下車,然後乘坐一号線,在新道林換乘二号線。
就這樣要在大衆交通上度過兩個小時。
才知道有人性的國家裏,在生存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桂娜也沒有傲人的學曆,所以工作也是一般般。
按照她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我都不想知道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麽的」。
在公司工作的時候,好像也沒有别的想法。
我是那個組織的部分亦或者是齒輪,這個齒輪安在了什麽位置又會如何滾動,都無從得知。
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麽,爲什麽要做這個。
也不知道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麽的,我壓根都不想知道。
即便如此,日子也不好混。
因爲桂娜有一個僞善的上司。
桂娜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篩除掉有問題的客戶。
上司卻出于私心,要求桂娜留下這個客戶,還給桂娜戴大帽子:
如果讓其他公司來做,出了問題怎麽辦?
把責任全推給了桂娜。
比起艱難的生活和槽點滿滿的工作,桂娜和男友的感情還算穩定。
隻是,在極度重視物質條件的韓國社會中,家庭條件不錯的男友父母看不起桂娜。
哪怕一直在讀書的男友其實是靠桂娜在養。
在對方家庭看來,自己的兒子前途必然要好于桂娜。
而且,看起來十分愛桂娜的男友,實際上是交往了近十年後還不知道桂娜的忌口。
于是,這樣的窒息生活逼桂娜做出了決定——她想要逃離這裏。
不平等的就業環境;
超長的工作時間;
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擺脫的階級固化 ……
桂娜的生活就是大多數韓國年輕人的處境。
所以說他們讨厭韓國也并不離奇。
不過,這并不是一個囊括所有人的結論。
桂娜的男友就十分不理解她爲什麽一心想要逃離自己的國家。
在他看來,韓國是一個十分幸福的國度:
就算韓國再怎麽不平等,對于努力生活的人來說,
沒有比韓國機遇更大的國家了。
在他看來,隻要桂娜再努力堅持一下,就能夠獲得更好的回報。
可男友因爲優渥的家庭,作爲社會資源的既得利益獲得者,根本不明白桂娜的困難究竟在何處。
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桂娜的媽媽。
她認爲,隻要桂娜再咬牙忍一下,等結婚生子了,好日子就來臨。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下一個素熙》中的素熙,所有人都在勸她再忍一下,再堅持一下,日子會變好。
可是到頭來等待她的隻是更絕望的現實。
《82 年生的金智英》中的智英,選擇了桂娜媽媽希望女兒走的道路。
可她最終擁有的也隻是被家庭與育兒蠶食到所剩無幾的自己。
片中有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色,是一個宣傳幸福的傳教士。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個高校、媒體節目向大家講述着積攢幸福遠比攢錢重要得多。
不要攢錢,要攢幸福。
但,究竟什麽才是幸福?
如果按照電影中的寫法,幸福似乎就是優秀、體面、富有的生活。
可換言之,有标準的幸福還能真的稱之爲幸福嗎?
那麽,沒有達到這個标準的人又該怎麽辦呢?
好像隻有死路一條。
桂娜有一個堅持考公的同學。
年複一年住在狹小的考試院,每天吃着隻能讓自己活着的食物,冬天也隻能穿着涼拖鞋。
可是每次都沒有上岸成功,失去了希望也丢了臉面的他,最終自殺。
就連幸福傳道士,也因爲不知名的壓力默默死在了列車上。
就像桂娜說:
我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但看不到任何我人生能變好的迹象。
照這樣下去,隻會有兩個結果:
要麽自殺,要麽得了癌症而死。
這個國家好像沒有給人們做更多選擇的權利。
桂娜一直在說,自己隻是想要輕松地活着,想要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
她可以選擇卷,可以選擇不卷。
她可以選擇結婚,也可以選擇不結。
如果韓國容不下她,那她就前往遙遠的南半球。
在一個完全相反的國度去尋找生存之路。
對于桂娜的選擇,很多人容易陷入一種極端的情緒中。
那就是,認定桂娜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
但事實可能并非這樣。
桂娜在新西蘭生活時,她從不回避自己韓國人的身份與對家鄉的想念。
在給韓國移民的小孩當家教時,她也堅持用韓語與對方交流。
而拍出這部電影的創作者,也并非用電影給韓國定罪。
就像韓國衆多揭露社會問題的影視作品。
其實,所有的憤怒情緒的底色,都是對國家的愛而不得。
與其說是痛恨,倒不如是說,希望自己身處的土地能夠更好。
電影《辯護人》劇照
人的情感是複雜的。
對于家鄉的感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
其實,在看這部電影時,我想到了另一部關于選擇的電影:
謝晉的《牧馬人》。
主人公許靈均在特殊年代經曆了人生浩劫後,他面臨一個選擇——
是跟着父親到國外過上更好的生活,還是留在這裏讓時間抹平傷痛。
最終,許靈均留了下來。
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心中的傷痛就此結束。
平反後的許靈均被領導叫去談話。
面對領導打着官腔伸出的手,許靈均是拒絕的且痛哭的。
他心裏怎麽會沒有恨與痛。
但是成爲教師的他面對一臉稚氣的學生時,他釋懷了。
他看到了未來。
他舍不得離開這裏。
桂娜的出走,在我看來其實算不上一種逃離。
而是年輕一代在思考,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
在家裏,她曾面對油鹽不進的媽媽反問:
你就沒有想過要遵從自己所想去過活嗎?
而不是符合他人期待活着。
她來到新西蘭後,和不同國家的人讨論韓國問題。
試圖用更爲豐富的視角,來探索自己文化與社會的變化。
同時,她也接觸了很多在國外依舊想念故鄉的韓國人。
而且在新西蘭,她同樣經曆了失業,違反當地條例,差點被遣返回國。
桂娜這才意識到,這裏的生活并非十全十美。
電影最後,桂娜回到韓國參加同學的葬禮。
葬禮結束,她在快餐店休息,迷糊中看見了已經去世的同學坐在自己對面。
兩人輕松地聊着生活。
在某個瞬間,桂娜心頭突然一動對同學說:
幸福這個詞,感覺被過于高估了。
我隻要不餓不冷,真的就覺得很棒。
對我來說這是真正的幸福。
最終,桂娜既沒有選擇留在韓國,也沒有定居新西蘭。
她背起包,前往一個不知名的目的地,尋找自己接下來該走的路。
試圖從更多的角度,回看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未來。
從而進一步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