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周隆斌
"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 提出後,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限制大股東減持、鼓勵上市公司分紅等等利好政策接連不斷。" 一籃子政策 " 的籃子都快裝不下了,但大 A 股成交量不增反降,令人稱奇。
市場活躍不起來,到底怎麽回事?答案也許就在市場之内。量化、外資紛紛 " 中槍 ",而如今,新股又成衆矢之的。
9 月初,金帝股份敲鍾上市。上市首日,盤中最高沖至 61 元 / 股,收盤報收 48.27 元 / 股,大漲 121.7%。
股市有漲有跌,炒股虧錢,除了關燈吃面似乎也沒脾氣。對于熟悉股市的老股民來說,金帝股份股上市首日的表現也不算多麽異常。但是,時隔半個月後的 9 月 15 日,一則關于金帝股份 " 上市首日驚現限售股被融券 " 的消息,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
圖 / 網絡
爲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避免出現原始股東上市後立馬減持套利,A 股上市的公司按照原始股東股份持有份額的不同,設置了解禁期。原始股東想要減持股份,最少需要等到 1 年以後。近期最嚴 " 減持新規 " 出台後,對股東減持條件作出了更爲嚴格的限制,即便解禁期到了,金帝股份能否滿足解禁條件還不得而知。
不過,比起持有股份帶來的長期收益,金帝股份的高管與核心員工們似乎更希望馬上變現。于是,他們将目光盯向了融券業務。
融券俗稱 " 賣空 "。舉個例子,假設金帝股份現在的股價爲 10 元 / 股,小明持有 100 股。小紅可以付出一些利息,向小明把這 100 股借過來賣掉。如果金帝股份股價後市下跌到 5 元 / 股,小紅那時再低價将這 100 股買回來還給小明,每股就可以賺到 5 元的差價。
金帝股份的高管與核心員工們上市首日就将股票借了出去,即便不減持,也可以賺到錢。這部分股票融券費率(年化)最高達到了 28.1%,最低也有 21.6%。融券借到股票的人,大量抛售股票,壓低股價賺取差價,達成 " 雙赢 "。
隻有不明真相的部分中小投資者,看着短短半個月裏,相較上市首日最高價慘遭腰斬的股價,欲哭無淚。
按照現有規定,處在限售期内的股份是無法開展融券業務的,所以金帝股份的高管與核心員工是以 " 出借 " 的方式,将這部分股票借給所謂的 " 戰略投資者 ",由他們開展融券業務。
也正是此一 " 出借 " 行爲,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質疑。
當有媒體緻電金帝股份詢問此事時,金帝股份的證券事務代表稱:
高管及核心員工隻是參與了資産管理計劃,我們按照資産管理計劃來履行投資人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對于資産管理計劃的後續管理,還是由資産管理人來管理的。有個概念你可能沒注意,不叫融券,叫出借。我建議您問一下開戶的證券營業部的老師,他們會比較了解這個業務。
這位證券事務代表的言裏話,充斥着對詢問者專業知識不了解的不屑。《上海證券交易所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實施辦法(試行)(2023 年修訂)》第二十條顯示,參與注冊制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戰略配售的投資者,配售獲得的在承諾的持有期限内的股票,确實可以開展證券出借業務。
金帝股份這番操作,從表面看來,似乎滴水不漏,合法合規。
昨日(9 月 19 日),證監會對此事做出回應:" 根據目前核查情況,上述融券業務符合當前監管規定,未發現相關主體繞道減持、合謀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
問題是,金帝股份高管與核心員工的行爲,眼下引起了許多網友質疑和抱怨,可見類似操作存在巨大争議。爲何監管層與市場出現這麽大的意見背離?
圖 / 網絡
金帝股份的案例并不是孤例。8 月以來,共有 45 家公司在 A 股上市,有 11 家公司上市首日就被大量融券做空。其中,恒達新材的融券費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 62.6%。
難怪中央财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姝威憤然稱:"如果這種行爲,官方認爲合理合法,那麽,中國股市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把股市當成提款機,公開搶錢!何時中國股市能讓廣大投資者分享到上市公司發展的紅利?"
圖 / 網絡
劉姝威的話說得這麽 " 狠 ",可見對這種行爲有多麽憤怒。然而,爲什麽這種行爲卻不被認爲是繞道減持呢?在 A 股低位徘徊的今天,監管層對此應該仔細調查、認真分析,多聽聽來自市場的聲音。如果此類行爲确實是被人鑽了制度漏洞,那還是要趕緊補上。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門營業,一晃已過了 30 多個年頭。最初,A 股市場僅有 8 支股票上市交易,到現在已極速擴張至五千餘家上市公司,兩市總市值超過 80 萬億,規模躍居全球第二。
遙想 2007 年春節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盤中第一次站上 3000 點。那個春節,大多數股民都對後市滿懷信心。卻沒有人能想到,3000 點這個數字在随後的 16 年時間裏和 A 股開始市場如影随形。各種 "3000 點保衛戰 " 的段子,就連很多不炒股的人都有所耳聞。
究竟爲什麽 A 股市場始終難以擺脫 3000 點徘徊的魔咒?類似金帝股份的這番操作,或許就是一個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