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原文标題:《從作品到産品的過程》,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開始做一件事,動力源于喜歡,這是大多數人的狀态。
這種喜歡可以推動你去學習、去嘗試、去努力;然而,人都是渴望獲得反饋的高級動物,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慈善家。
當喜歡的事,無法與外部商業世界建立聯系,未能帶來經濟回報時,維持熱忱的能力會逐漸減退,最終變得無法堅持。
我有過相似經曆。
身邊仍有許多創作者,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裏,展示着無盡的創造力和專業技能,如,繪畫、彈鋼琴、攝影。
盡管在各自的領域表現出色,卻往往難以将創作産品化,走入商業世界,最終隻能放棄。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必須學會,如何将個人的興趣、喜愛轉化成具有市場價值的産品或服務,這不僅能帶來經濟回報,還能讓人體會到由此産生的深刻成就感。
不過,轉化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經過大量實踐,我發現需要從一開始的以自我爲中心,逐漸轉變到從 " 他人的需求 " 和 " 市場價值 " 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也就是,不斷提高個人技能和能力,并學會如何将個人價值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過程中,首要擺脫作品思維。
一
人們不常說做事要有作品思維嗎?
是的。作品可以看做證明一個人成績的東西。你寫文章、設計海報、做成項目,出版書籍等,都能作爲你專業能力的展示。
它是減少與陌生人達成合作的敲門磚,長期積累還能形成複利效應,這一點無可非議。
可是,爲什麽要擺脫呢?
因爲在由市場需求驅動的商業環境中,作品專業性和創造性與商業的成功常常關聯不大。識别并滿足市場需求,創造市場價值,非常重要。
你想想看,很多情況下,一個作品即使在其所屬領域表現出了卓越的專業性和創造性,但它未必會得到市場認可,也不一定能夠轉化爲具有市場價值的産品或服務,是不是這樣?
因此,擺脫 " 作品思維 " 并非說要放棄創造高質量的作品,而是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創作方向,更加聚焦于市場需求和商業價值的創造。
所以,想擺脫它,就要對 " 商業本質 " 有更深的理解。
針對商業本質,有很多說法。比如,交易、減少效率、信息差,但始終逃離不掉它的原始定義,即在市場上交換有價值的産品或服務,從中獲取利潤。
我覺得從定義下手,并不容易讓你觸及靈魂的明白,我們不妨按照黃金圈思維(The Golden Circle),從爲什麽思考。商業爲什麽會存在呢?
因爲所有人都有需求,比如吃的、穿的、住的等等,甚至還延伸出娛樂、想要 ......
我們無法靠自己滿足所有需求,所以,就得大家共同協作,每個人做出一部分,這時候就得有人來制造和組織提供這些大家都需要的東西。
但是,那些制造、提供服務的人,怎麽知道他們提供的東西大家是不是真需要呢?最直接的辦法,看看他們能不能賺到錢,因爲,大家隻爲自己需要的東西花錢。
如果制造者賺到錢了,那說明他提供的東西是一部分需要的,這個賺錢過程就證明他在 " 創造價值 "。
如果他賺不到錢,那說明,提供的東西沒有匹配到合适的用戶,或者不是大家需要的,那就應該換個方向,做點别的更有價值的事情。
能看出兩者的差異嗎?
生意人目光聚焦于外部世界,深入研究市場需求,探索顧客到底想要什麽,并以提供産品和服務來實現盈利。這裏所說的服務,不僅是具體事物,也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案。
畢竟在很多基礎需求已經被滿足的時代,商業需要針對更爲複雜、更難以量化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這就要求更爲深入且細緻的分析和理解。
創作者更多地注重于内心世界。他們探索自我,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通過作品來傳達特定的情感或觀念。
一個作品是否成功,常常取決于它是否能夠觸動人心,是否能引發人們的共鳴。
換句話說,生意人以滿足他人的需求,并獲取金錢回報爲目标,而創作者則試圖通過他們的作品,找到心靈上的共鳴,追求的是作品的藝術性和情感深度。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 · 庫克(Tim Cook)之前發表過一個觀點,我記憶猶新:當一項在線服務是免費的,那麽,你就不再是消費者,而是變成被消費的對象。
如果一開始,就用作品思維做商業,明顯是錯誤的選擇。
二
明白這些後,不難得出結論:如果你的目标是出作品,做影響力,那專注于表達方法、情感、思考。如果你的目标是賺錢,上來就得思考,你要爲誰解決什麽問題。
不過,商業思維看似很強,能賺錢,我猜你會面臨新的問題。那就是:你不清楚到底該爲誰解決什麽問題。
怎麽辦?
我認爲,應該深入到生活中去,而非在互聯網上找機會。
互聯網的确提供無數信息和可能性,但僅僅局限在這個巨大的輿論場中,我們會失去對生活本質的深度洞察、理解。
人,不僅是一個消費者,更是生活體驗者。生活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每個人都在尋找生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最基本的追求不僅僅是消費,更是在追求一種更豐富和更多元化的生活體驗。雖然表面上,每個人需求看起來都各不相同,但在需求核心的核心上,都在追求更優質的生活。
可能你會把産品遷移到線上,試圖借助互聯網擴展業務觸角和覆蓋面,但實際上,所解決的依然是人們真實,切身的問題,不管 B2B 公司,還是 B2C、個人都是一樣的道理。
比如:賣在線課程的 KOL,除解決技能問題,還涉及到如何激發學習者的動力、興趣,以及如何在學習中持續提供支持和幫助,這是一種情緒價值。
同時,他還會将所有人聚集到社群中,這種構建也提供一種歸屬感,以及共同進步的可能性。
一家 B2B 公司看似爲甲方在提供技術、SaaS 等服務,實際上,他們依然要了解客戶業務痛點,交付時,看似涉及多部門,背後的核心還是從客戶的業務目标,和價值提升進行。
這不僅是服務過程,更像一場人與人的切磋,目的是通過深度合作,建立長期,穩固互利互赢的關系。
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你還不明确如何幫助别人解決問題,那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自己視作第一客戶,仔細思考自己需要什麽,考慮自己的産品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以前工作中,我總遇到那些上來就談,賦能别人公司的老闆,往往最後自己都做不成,爲什麽?原因之一,連自己面臨的問題都沒搞清楚。
深入研究行業、競品,實際是一個不斷深化對自己的了解和認識自己需求與問題的過程。
這一過程中,我們會思考如何将解決方案産品化,通過何種産品來滿足需求,經過一系列驗證後,才會更有信心地将這些産品推薦給他人。
明白這些,你就會悟透,到底先有産品還是先有客戶?
我陸陸續續做主持的幾年,遇到不少同行,有人現在還在靠 " 接商業活動 " 賺錢,有的人則開啓了傳媒、MCN 公司。
我們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沒有資金、人脈,隻能依靠專業技能來賺取收入,然後,随着時間推移,這些技能帶來更多的人脈和資金,也促使大家開始思考如何将服務産品化。
假設他們當年上來就做産品(做發布會、演出業務),顯然不現實。
我從主持跨度到互聯網公司市場總監、到自媒體、再到現在的說和寫融合,從這個角度看,個體路徑是技能賺錢 — 有産品 — 客戶選擇。
他們在一個領域深耕發展,如今,也差不多同樣路徑;不過,也有上來就做産品的,他們往往有足夠多的啓動資金。
三
說白了,升級到産品階段,更多體現在,對于問題和需求的理解,以及利用優勢、資源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對某些問題理解得更深入,且能更好地利用優勢和資源,那麽,産品就會更具競争力,自然也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
舉個例子:我身邊有一些科班畢業的主持人,都有着紮實的專業訓練。他們注意到,市場上許多商演出主持人,并不都擁有專業背景。
許多人來自于各種培訓機構,具備一些基礎的互動能力;不過,常常懷揣着提升自己專業技能的強烈願望,卻往往難以找到合适的途徑來實現。
正是看到這一市場需求,他們利用自己專業的優勢,每年淡季都會開班,将專業主持技能、知識産品化,給那些渴望提升的非科班主持人提供一條快車道。
這是一種以 " 經驗主義 " 言傳身教的方法,與之相同的有很多,類似網上的寫作課、編程、AI 設計等等,幫助人們提供技能能力 ......
與之不同的另一種方法,是先做用戶研究,再做産品。
什麽意思呢?
有一類創業者,先找到特定群體,通過深入研究、和用戶交流來理解需求、偏好和期望;這個過程中,發現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然後,基于需求做産品設計。
舉個例子:提起女性内衣市場,大部分人覺得創業機會很少;但是,國内有一家大杯内衣品牌,幾年時間收獲百萬用戶。某母嬰品牌專注寶媽市場。一開始的産品線非常有限,隻有幾個基礎産品,後來,随着用戶規模不斷擴展,産品線覆蓋了 6 歲以下育兒期用的所有剛需産品。
這個方法,我把它概括爲 " 愛具體的人 "。這種策略不是一開始就聚焦需求洞察,而是,先明确市場競争後,清晰地定義目标用戶群體。
很多有産品經理背景的創業者,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他們一開始就設定了錯誤的目标,總想要基于需求去找用戶,卻忽略了市場競争的實際狀況。
因此,簡潔地說,不以需求爲出發點,去尋找可能的用戶,而是先跳到某個用戶群中去,然後,了解他們有啥需求,結合市場競争開發新産品。
四
确定要爲哪類人解決問題,再通過産品化,來實現價值變現,過程聽起來很簡單,實際執行中有許多難度。因爲識别問題和具備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區别。
舉個例子:你發現大家有提高行動力的需求,這也是普遍性問題。于是,決定開發一款應用,通過打卡,任務追蹤,幫助用戶提高行動力。
不過,識别到問題并不等于真正解決,如果應用一開始都無法融入行爲,那麽,設計再好都無法喚起用戶注意,同時,激勵不夠顯著,興趣也會下降。
同理,市面目标管理的課有很多,聽完一定會目标管理嗎?不可能,有時反而會因爲信息攝入過多,不知道怎麽管了。
所以,一開始就搞個産品出來,不代表用戶就會買賬。
當我們搞不清楚怎麽實現目标時,能做的,就是不停試,如果碰壁了,那就換個角度,再試一試;隻要這個目标可以實現,就一定能夠通過行動、試錯最終達成自己想要的。
我當年做知識星球,沒有一個用戶付費,怎麽辦?
不斷圍繞目标用戶提供内容服務,把星球當工具,當外腦,慢慢才有了第一批人。
同理,如果你不知道什麽産品形式,能滿足用戶需求,唯一的方法也是試,先把抽象的想法具體化,變成一個他人可以參與和體驗的産品,這樣,就有真實反饋進來。
當了解到産品是否真的解決問題後,再根據反饋進行調整,小到付費社群,大到科技産品,背後邏輯都是相通的。
除了試,還離不開一個關鍵,即叠代(iterative)。
一些創業者、KOL 做産品是不叠代的,他們總想着推向市場後,就可以躺平,認爲無需進一步投入精力進行改進。
元氣森林唐斌森做氣泡水時也曾說過,誕生一個全新的東西很難,誕生新的商業模式更難,新産品,和新模式都是在已有的東西上逐漸叠代出來的。
回到我的個人經曆,我覺得自己一直處于不斷叠代的過程中。從最初思考爲什麽要寫作,到堅持寫作能解決什麽問題,再到确定寫作的具體内容和形式。
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進行試錯。
我不斷地思考如何形成複利思維,如何将寫作能力與其他技能完美結合,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每一天。
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和實踐,我逐漸找到了一個更加明确的方向:将 " 說(主持)" 和 " 寫 " 這兩項能力發揮到極緻;然而,後來意識到,能力達到極緻,并不直接等于商業賺錢。
那些能給我帶來賺錢的事情,恰巧都很簡單,比如:給客戶寫商業稿、咨詢、陪跑等 ......
因此,我又開始探索,如何将能力與商業實踐相結合,如何從作品思維,轉變爲更加注重産品的實用思維。
所以,這些年,我一直努力在做的,是在作品和産品的交替中,放大影響力,同時提高商業化能力。一開始可能比較慢,但這條路,必定會生存比較穩。
總的來說:商業,即滿足需求。
從技能賺錢到有産品,到客戶選擇,是普通人創業比較穩的一條路徑;若一上來想更明确點,那就,去愛具體的某一類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