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适道
雖遲但到!萬衆期待的特斯拉 Robotaxi 終于揭開了面紗!
隻不過,面紗背後沒啥好看的。
本次發布會在加州伯班克的華納兄弟電影制片廠舉行。該場地模拟了一個郊區環境,能夠讓特斯拉順利地展示其自動駕駛能力。換句話說,場地路況簡單,特斯拉無需處理實際交通的意外情況,避免現場 " 翻車 "。
遲到近 1 個小時後,馬斯克坐着一輛炫酷的銀色 Cybercab 來到現場。該說不說,這款帶有蝶翼門的兩門車,比路透照的黃色車子好看不少!隻是看完才知道,整場發布會最好看的部分到此爲止。
以下是發布會重點信息:
1、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目前至少擁有 20 輛 Cybercab,并在此次活動中展示了 50 輛搭載完全無人駕駛能力 FSD 的汽車。
2、馬斯克表示,FSD 駕駛水平比人類高得多,安全水平可超人類駕駛十倍左右。
3、Cybercab 沒有方向盤、踏闆、控制器,未來或将采用無線感應充電。
4、Cybercab 預計成本低于 30,000 美元。随着時間的推移,預計 Cybercab 運營成本将爲每英裏約 0.2 美元(約爲 0.125 美元 / 公裏),含稅價格可能爲每英裏 0.3 或 0.4 美元(0.19 或 0.25 美元 / 公裏)。
5、馬斯克透露,Cybercab 預計 2026 年、2027 年前進入量産階段。在此之前,特斯拉會在加州和德州推出無監督版 FSD Model 3 和 Model Y。
5、特斯拉發布了一款名爲 Robovan 的機器人貨車,可以容納多達 20 人。出行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每英裏約 10-15 美分。
6、特斯拉 Optimus 機器人 (正式版)登場,預計價格在 28,000 至 30,000 美元之間,但未透露該機器人具體的上市時間表。
展會的最後,幾台機器人伴随着燈光秀在舞台上跳舞,表演結束。
用一句話形容這場秀—— " 雷聲大,雨點小 "。
一方面,在今年 6 月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的 " 餅 " 畫大了。
"Robotaxi 将爲公司市值帶來 5 到 10 萬億美元的增長,加上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的貢獻,最終特斯拉總市值将達到眼下蘋果的 10 倍,超過 30 萬億美元。"
" 目前,Cybertruck 一周内的産量達到了創紀錄的 1300 輛,目标是年底達到 2500 台 / 周。"
另一方面,馬師傅很擅長 " 做餅 ",但商業模式還需細想。
" 特斯拉車主将能在自己的車輛空閑時将他們的汽車添加到車隊中,搭載 FSD 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的特斯拉能‘自己開出去’賺錢,類似于 Airbnb 和 Uber。"
" 私家車的使用成本包括停車費等等,使用率嚴重不足,而在接入特斯拉網絡後,大幅提高車輛利用率也讓你的成本支出更加劃算 "。
" 就像牧羊人管理一群羊,未來一個人也可以管理一支車隊。"
" 從此,停車場可以改造爲公園。"
私以爲,整場最大亮點是一句話:" 預計 Cybercab 成本低于 30,000 美元 "。畢竟,降成本既是馬斯克的過人之處,同時也是其實現特斯拉藍圖的必經之路。
" 端到端 " 能迎來自駕 GPT 時刻嗎?
自動駕駛分化出兩條技術路線。
一條路線是傳統自動駕駛算法(感知 - 決策 - 規劃 - 控制的多模塊算法)。例如谷歌 Waymo 在感知模塊上,采用了攝像頭、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的多元融合方案,實現對周圍環境的全方位、高精度感知。走同樣路線的還包括百度蘿蔔快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等。
另一條路線是更爲激進的 " 端到端 ",例如特斯拉。其 FSD V12 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模型,能夠直接從原始傳感器數據中提取信息,實現了從感知到控制的無縫連接,極大地提升了自動駕駛的效率。最新 FSD V12.5.4 版本則實現了智能召喚,允許用戶使用手機将車輛召喚至身邊或附近可選擇區域。
借用大神 Andrej Karpathy 的話:"Waymo 現在看似領先,但如果展望未來十年,看誰真正實現了規模化運營并且從中獲得大部分收入,我認爲特斯拉在這方面占據優勢。"
原因一:更高的天花闆 & 更低的地闆
在傳統自動駕駛算法路線下,所有模塊都是分開單獨做,然後堆疊在一起。即使每個模塊的準确率達到 99%,整個方案的準确率也存在 " 天花闆 "。
例如,去年 10 月,通用汽車旗下 Cruise 大規模停運 Robotaxi。原因是,一位行人被另一輛有人駕駛的汽車猛烈撞擊後,被甩至 Cruise Robotaxi 前方。接着,這名行人被 Cruise 拖行了 20 英尺(約 6 米)。例如,在舊金山,幾輛 Robotaxi 堵了一條窄路,消防車不得不繞道救火;一輛 Robotaxi 困在消防作業區域附近,影響消防員工作。
遺憾的是,由于系統複雜度非常高,類似的很多問題需要工程師一個個手動調整。正因如此,依賴于傳統自動駕駛系統的公司在經曆了 " 潮起潮落 " 和 " 泡沫 " 後,最終回歸了漸進式的路線,沒有迎來橫空出世的 "GPT 時刻 "。
馬斯克的評價是:Waymo 有非常本地化的解決方案,需要高精地圖繪制。它相當脆弱。我認爲他們的擴張能力是有限的。而我們的解決方案(端到端)是一種通用解決方案。
事實确實如此,端到端路線作爲一種更合理的進化方向,得益于大規模神經網絡學習的突破,超越傳統方案,被行業寄予厚望。
而在這條路線上,特斯拉可謂是一家獨大。其第三代 FSD 芯片 AI5,據稱推理穩定性與英偉達的 A100 和 V100 相當;遍布全球的特斯拉每天能收集數百萬英裏價值的駕駛數據——從日常通勤到 Corner case(極端情況)。畢竟,馬斯克可是親口說," 如果一輛車每周行駛 50 多小時,還有 100 多小時空閑,一億輛車的算力非常多,可以在閑置時集成使用,自動駕駛在這方面有很大價值。"
特斯拉的問題是——未來的天花闆更高,但現在的地闆也更低。
Bernstein 市場分析師指出,L4 級别的自動駕駛是實現真正 Robotaxi 服務的一個明确的先決條件,而特斯拉目前能提供的 FSD 僅僅是 L2+ 級别。
根據多位大佬對特斯拉 FSD 的反饋。
Ted 掌門人 Chris Anderson:在每天 1.5 小時通勤中,特斯拉會 3、4 次脫離自動駕駛;Waymo 可以爲消防車讓路,特斯拉做不到。不認爲特斯拉能在短時間内部署一支 Robotaxi 車隊。
資深記者 Timothy B. Lee:特斯拉上車 45 分鍾,自己上手 2 次;Waymo 上車兩個小時,安全且平穩。Lee 專門寫了一篇吐槽文章《Waymo 在下象棋,而特斯拉還在下跳棋》,文章指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比 2018 年的 Waymo 好一丢丢,但還不如 2020 年的 Waymo。
反正在本場首秀上,特斯拉 Robotaxi 的觀感稱不上驚豔。
原因二:成本是必争之地
Waymo 是著名的 " 燒錢黑洞 "。今年 7 月,母公司 Alphabet 再次向 Waymo 輸血 50 億美元。馬斯克的評論是 "Waymo money(笑哭)"。
目前,每台 Waymo 的硬件成本在 14 萬美元左右,畢竟後面背着兩塊 A100 顯卡;使用壽命僅僅 4 年。根據 Alphabet 第二季度财報,Waymo 所屬的 " 其他業務 " 闆塊在該季度的虧損額達到了 11.3 億美元。
至于特斯拉,先不說性能。一輛 Cybercab 成本低于 30,000 美元,也就是 Waymo 的 21%。
如此一來,大摩策略分析師 Brian Nowak 的預測略顯保守。他指出,相較于 Uber 和 Lyft,特斯拉 Robotaxi 能節約 41% 的成本;而相較于現在的 Waymo,則能節約 21% 的成本。如果特斯拉能夠比 Waymo 更快地推出一個可行的 L4 産品,達到規模生産并降低成本,将對 Waymo、Uber 和 Lyft 都構成威脅。
成本解決了,重點就看 Cybercab 量産後的性能了。但 Wolfe Research 分析師 Shweta Khajuria 預測,特斯拉距離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還有幾年時間。
特斯拉打得過 Uber+Waymo 嗎?
來,我們看看馬斯克造的夢(畫的餅)—— " 大家都可以擁有這樣的出行服務,車輛成本低于 3 萬美元,通過這樣的車輛可以開辟新商業模式。想想如今像 Lift 這樣的出行平台的管理方式,希望車隊管理高效,像牧羊人照顧羊群一樣,一個人就能管理大規模車隊,這非常酷,未來很光明。"
即,特斯拉的造車對手是 Waymo,打車對手是 Uber。
誰能赢下戰争?或許不是一場 " 零和遊戲 "。
今年 8 月,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在一次播客采訪中說道:" 我不認爲這是一個零和世界。例如,在餐飲界,麥當勞、星巴克、達美樂等等都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渠道,但當他們想最大化餐廳利用率時,結論最終是與市場平台合作。我認爲汽車行業也會是類似的情況。"
一個出于焦慮,一個出于分攤成本,目前 Waymo 已經與 Uber 開展合作,在明年進軍兩個新市場:奧斯汀和亞特蘭大。Waymo 的新捷豹 I-Pace 車隊将通過 Uber 爲打車用戶服務。Uber 負責保持車輛清潔和維護;Waymo 管理傳感器硬件、軟件和乘客支持。
與此同時,Uber 也表達了對特斯拉的興趣。不知道馬斯克作何感想。
而根據 Wolfe Research 分析師團隊預測:" 在最壞的情況下(可能性很低),即使大多數自動駕駛不與 Uber 的合作,即使大部分自動駕駛市場份額是以 Uber 失去市場份額爲代價,Uber 的利潤也隻會有個位數到低雙位數的百分比下滑。"
因爲 Uber 運營的是市場。
首先,大規模網絡的創建極其困難,一旦建立起來,卻很難被打破。其次,Uber 不是租車公司,它不需要爲大多數成本買單——不用買車輛,也不是真正地給司機付工資。
反過來看,如果 Waymo 和特斯拉 Robotaxi 取代了 Uber 的人類司機,會發生什麽?
它們一定會建立自己的 " 打車網絡 ",由此會帶來運營龐大車隊的高昂成本和複雜性。
特斯拉也逃不過。舉個例子。如果你去打工了,你的特斯拉 No.1、No.2、No.3 也去打工了。畢竟馬斯克說過 " 像牧羊人照顧羊群一樣,一個人就能管理大規模車隊。"
突然,你的特斯拉 No.1 不慎爆胎了;特斯拉 No.2 眼神不好雨天撞樹了;特斯拉 No.3 感應充電突然瓦特了。。。。請問你要先去照看哪隻羊?車裏的乘客怎麽辦?
還是說,你要找特斯拉專業服務團隊?運營這麽一支龐大的隊伍,成本是算在誰頭上?萬一出交通事故了,法律責任要如何劃分?
馬斯克畫的餅,不是特别敢細想。
具體來看,一個純粹的自動駕駛 " 打車網絡 " 在擴展時要面臨的挑戰包括——底層技術、監管審批、建立足夠大的供應基礎以運營高質量的網絡(尤其是在乘客最需要服務的高峰時段),以及最終讓客戶接受這一服務的過程。
而在上述一連串的複雜過程中,Uber 們完全可以繼續扮演 " 需求聚合者 " 和 " 戰略合作夥伴 " 的角色,發光發熱。
對了,馬斯克還特别點出了 " 空駛 " 問題:" 考慮車的使用頻率,一周有 168 小時,可能車每周隻用 10 — 100 小時,大部分時候車什麽都不做。如果車是完全自動駕駛,可以将使用率提高 5 — 10 倍,獲得 5 — 10 倍的價值提升,每周使用時間可突破 100 小時甚至達到 160 多小時。"
有沒有一種可能,當 Uber 的人類司機不載客時,公司不需要分攤收入。而對于 Robotaxi,即使車上沒有乘客,大多數這些固定成本仍然存在。數據顯示,截止今年 5 月,Waymo 網絡每天 " 空駛時間 " 爲 60%-70%," 空駛裏程 " 爲 30%-40%。"
嗯,需求就那麽多。特斯拉憑什麽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呢?萬一造成交通堵塞怎麽辦……
總而言之,無論 Waymo 和特斯拉 Robotaxi 多麽出色,都要迅速地讓 Robotaxi 的座位坐滿。而這正是 Uber 們 " 打車網絡 " 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