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題圖丨 Uhnder 産品
在中國建廠,是特斯拉解決量産地獄,股價起飛的開端和基礎。
有同樣想法的,不止馬斯克一人。
" 中國市場會幫助我們加速 IPO 進程 "。
4D 數字成像雷達芯片技術公司 Uhnder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Manju Hegde 說,中國對 Uhnder 在營收乃至資本市場方面取得進展至關重要。
他指出,傳統雷達可以探測三個維度的信息,即方位、距離和速度。"4D 就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對高度的探測 "。
Uhnder 創辦于 2015 年,總部位于美國奧斯汀,目前已經完成 4 輪融資,并從投資者處籌集到超過 2 億美元資金。
但作爲一家美國公司,Uhnder 期待在中國找到更多客戶。
Manju Hegde 在 2023 年底專門赴華進行了一場商務旅行,并和潛在客戶會見。
他強調,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同時也在創新技術應用上效率更高。
對于 4D 雷達這樣的産品而言,中國客戶從驗證到上車隻需要 18 個月。
但在歐美 Tier 1(即一級供應商)處走完這個過程,則需要 3-4 年。
基于此,他要求 Uhnder 的産品要跟上 " 中國速度 ",而不是沿用海外那一套工作節奏,以免在拓展中國市場時 " 水土不服 "。
這位曾供職于 AMD、麥格納等大公司,并且有成功創業經曆的創始人認爲,如果能夠在今年上半年拿到來自中國的訂單,那麽在 2025 年前就能看到(搭載 Uhnder 産品的)新車上市。
" 這會爲我們的營收帶來非常積極的貢獻,而如果有了營收,那麽 IPO 也就指日可待了 "。
在中國落地效率更高
爲了推廣 4D 數字成像雷達解決方案,Uhnder 去年底專門在上海舉辦了一個 " 車載雷達數字化轉型論壇 ",并邀請了來自車企、本土 Tier 1 在内的合作夥伴參加。
Manju Hegde 說,Uhnder 對中國市場非常感興趣。
他首先提到了中國對自動駕駛的鼓勵政策。
考慮到 Uhnder 的 4D 數字成像雷達技術能夠顯著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的感知性能,政策因素顯然是驅動業務發展的積極因素之一。
圖源:Uhnder 官網
" 中國現在非常注重 ADAS、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他表示,中國去年底發布了《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對 L3/L4 自動駕駛的準入規範進行了具體要求,并完善了相關規則。
對此他認爲,目前還沒有其他政府能做到同樣的事情。
與此同時,如今中國在電動汽車、網聯汽車領域的發展非常矚目,在他看來這都是市場機會。
Manju Hegde 認爲,看好中國市場的第二個原因,在于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并且中國市場和歐美市場的區别在于,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并不在乎汽車上的傳感器。
但在中國,傳感器的選擇對中國消費者很重要。
由于中國首屈一指的市場體量,中國的 Tier 1、OEM 廠商在 ADAS、汽車自動化領域非常先進,這意味着這些客戶對創新技術持開放态度。
這讓中國在新技術落地方面表現突出。
" 如果我們和歐美的 OEM 或者 Tier 1 合作,可能要到 2026 年甚至 2027 年(搭載 Uhnder 産品的)汽車才會上市 ",他稱,同樣的事情中國客戶可能在 2025 年就上市了。
這對 Uhnder 加快在資本市場的進程至關重要。
有望在 3 到 4 年内 IPO
Manju Hegde 說,按照目前的業務規劃,Uhnder 有望在 2026 年左右實現盈利。
但這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而隻有在包括中國市場在内的 OEM 或者 Tier 1 處獲得大量訂單,才能迅速增加營收,并提高公司估值。
Manju Hegde 表示,在幾個月前完成了一輪融資之後,Uhnder 正在推進新一輪融資,所籌集的資金足以支撐到公司實現盈利。
到那時,Uhnder 将會從投資者處獲得更高的估值水平。
Manju Hegde 強調了訂單的重要性。
圖源:Uhnder 官網
他稱,初創公司進入汽車行業的門檻相當高,因爲很難獲得車規級别認證,而且産品上路的過程也很嚴苛。
" 但是如果你開始赢得訂單,營收就變得可預測了 "。
他認爲,如果 Uhnder 在包括中國在内的市場獲得訂單,并規劃好接下來 6 年的産品和營收計劃," 資本市場将會更加樂觀 "。
" 投資者往往非常喜歡企業去推進 IPO,隻要和一些大廠簽署了合作協議,那麽我們就能夠預測後期的大緻營收 "。
Manju Hegde 還舉出了 Mobileye 挂牌資本市場的案例。
Mobileye 在 2014 年首次公開募股時,年度收入隻有 5000 萬美元,但市值卻高達 160 億美元。
" 這是因爲投資者對 Mobileye 的産品在市場上的表現擁有良好預期,投資者認爲 Mobileye 将獲得越來越多的收入 "。
Manju Hegde 說,Uhnder 也将在大約 3 到 4 年後處于類似階段," 我們會有各種産品創新,營收會進一步趕上,會收獲更多的客戶,市場也會更看好我們的表現,我們的估值應該能夠不斷往上提 "。
他透露,Uhnder 希望能夠在 3~4 年内進行 IPO。
4D 雷達和激光雷達目前有競争,未來會融合
在被問及 4D 雷達和激光雷達的對比時,Manju Hegde 表示兩者的關系很微妙。
他坦承,激光雷達在某些場景下的确有優勢,比如擁有更高的分辨率。
但他認爲在商業化層面,4D 雷達更具有競争力。
" 雷達作爲傳感器已經在汽車上應用了 30 年,而激光雷達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技術——盡管成本已經從 1 萬美元下降到了 500 美元 "。
Manju Hegde 指出,4D 雷達和激光雷達并不是互斥關系,隻是在自動駕駛各個階段扮演的角色不同。
對于現在的 L2++ 級别的輔助駕駛和 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來說,4D 雷達可以替代激光雷達的角色。
在這個級别,雙方還有一些競争關系。
但是到了 L3 以上級别,4D 雷達和激光雷達就要實現融合,以獲取更大的自動駕駛能力。
圖源:圖蟲創意
" 當自動駕駛進入到更高級别,肯定需要實現多種傳感器融合,既要有攝像頭,又要有激光雷達和雷達,這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合作、互相補足的關系 "。
在當前 L2 階段,4D 雷達顯然具有一些競争優勢。
這些優勢包括更小的體積,更大的算力,以及更大的探測能力,能在惡劣天氣下識别目标,等等。
具體到 Uhnder 的産品,Manju Hegde 舉了一個例子——高通在 1994 年實現了手機信号的數字化,從而推動了智能手機的出現—— Uhnder 正在以數字雷達的方式重新定義車載雷達。
" 到目前爲止,幾乎所有雷達都是前端接收模拟信号,然後後端再進行數字化處理。Uhnder 所做的就是将前端和後端都實現數字化,也就是我們的調制過程是數字化的 "。
Manju Hegde 稱,Uhnder 數字雷達芯片實現了更低成本,以及更強大的性能。
他表示,恩智浦和 TI(德州儀器)現在部署的雷達芯片是 3x4 的,12 個發射器、12 個通道。"Uhnder 的芯片有 192 個通道,高出 16 倍,分辨率更高一些 "。
而且因爲 Uhnder 是基于數字編碼調制的技術,可以實現抗幹擾,準确性也更高。這些都是自動駕駛在 L2++、NOA、L3 和 L4 必須面對的問題。
先有客戶後創業
Uhnder 在 4D 數字雷達領域的技術創新,跟 Manju Hegde 的職業經曆密切相關。
他的專業是數字通信,而且博士論文就是關于 CDMA 技術研究。
Manju Hegde 還曾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做過電氣工程學教授。
在那之後,他連續創辦了幾家初創公司。
其中一家初創公司名字叫 Ageia,後來被英偉達收購。
收購交易完成之後,Manju Hegde 加入英偉達,成爲了英偉達第一位編碼器業務的總經理,負責 GPU 的編程語言。
在創辦 Uhnder 之前,Manju Hegde 在 AMD 擔任副總裁。
Manju Hegde
2015 年,麥格納(Manga)的 CTO 找到 Manju Hegde,詢問能不能用通信技術做一款數字雷達芯片。
在麥格納找上門之前,Manju Hegde 的創業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先做出産品再去找客戶。
但現在有了麥格納這個現成客戶,而且對方還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所以 Manju Hegde 沒有理由拒絕這個創業機會,于是創立了 Uhnder。
Uhnder 成立後就得到了投資者的支持。
除了麥格納之外,上汽集團、TSMC、TDK、高通、ACME 等都投資了 Uhnder,目前已經完成了 D 輪融資,且正在推進下一輪。
對此 Manju Hegde 表示,經營一家半導體公司成本真的很高,制造芯片的成本也很高。
另外,做汽車供應鏈的成本更高。
因爲汽車的設計周期長,短時間内很難有收益。" 我們既是一家半導體公司,又給汽車供貨,因此公司的運營成本可想而知,我們需要籌集大量資金去支持公司的運營 "。
好消息是,Uhnder 的産品已經實現出貨。
2022 年 11 月,Uhnder 的芯片開始出貨,并在 2023 年 7 月實現量産,現在每個月都有數萬顆芯片部署到量産汽車上。
來自 Fisker 的 Ocean SUV 是第一款搭載 Uhnder 産品的車型。
對于至關重要的中國市場,Uhnder 早在五六年前就在深圳建立了辦公室,而且在深圳開展了各項硬件研發工作。
Manju Hegde 透露,Uhnder 現在已經和兩家中國頂級的 Tier 1 進行了合作,不過出于保密協議,無法透露這些客戶的名字。
他表示,Uhnder 願意繼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
但他也指出,目前 Uhnder 尚無法提供由中國大陸制造的芯片。
" 我們要在中國和歐美供應鏈的相關背景下進行戰略思考。因爲世界形勢在快速變化,我們需要進行對應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