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蔚青學者,題圖來源:AI 生成
既然博士就業難,那就迎合市場,按照就業需求定制 " 專業博士 "……
據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顯示,博士專業學位類别數量比舊版大大增加,增加了 177%。
2022 年,專業學位博士的招生數量比五年前增加了 8 倍。通過專業學位博士點獲批數量較多的專業來看,專業博士在高校和專業的分布明顯偏向于實際應用和技術創新。
當博士學位成爲可以批量發放的 " 證書 ",博士成爲走向就業市場的重要門檻,博士隻不過是發 offer 前一個篩選 " 學曆 " 的條件。專業博士 " 大熱 ",似乎正在讓博士集體走向 " 市場化 " 的道路 ……
專業博士 = 博士 " 市場化 "
所謂博士 " 市場化 ",即區别于以往主流基礎學科的學術型博士培養路線,由市場需求決定博士的培養方向、博士供需關系,在培養目标上更側重于實際應用和技術創新。
一是,專業博士的持續擴招,作爲博士 " 市場化 " 的重要表現,已于多個政府文件有所體現:" 推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占比 ……",這是近期兩辦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格外亮眼的一句描述。
2023 年 11 月 24 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提出,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爲重點,進一步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到 " 十四五 " 末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今年 10 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下達 2023 年度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共新增 828 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 476 個,專業學位博士點 352 個。全國專業博士學位點數量從 407 個增加至 759 個,增幅達 86.2%。
二是,在培養方向和需求導向上,專業博士以貼近 " 市場 " 爲主要特點。在專業設置上,專業博士以實際應用和技術創新的理工科方向專業爲主。資料顯示,本輪專業學位博士點設立,材料與化工獲批數量居首,通過率 63% 爲最高,46 個推薦學位點獲批 29 個。其次爲電子信息推薦學位點獲批 24 個。在新增學位點數量前十的博士專業學位中,排名前八的均系工學門類。
此外,在需求導向上,由于專業博士是以業界高端人才爲培養方向,成爲當前博士申報的熱門類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表示:" 目前,企業中的研究型崗位尚未被完全開發,許多企業并未發展爲研發型企業。" 他認爲:" 博士擴招,尤其是專業博士擴招,有助于培養尖端人才加入企業研發隊伍,促進企業轉型,從而形成人才流動的良性循環。目前,專業博士還存在很大缺口。"
市場化的博士,不一定有市場
誠然,以業界需求爲培養方向、重實踐應用的培養方式,專業博士在讓博士進一步走向市場。但,市場化的博士,就一定會有市場嗎?
一方面,高校一側,專業博士學位點大範圍設立,确保專業博士在數量上的穩定增長。但在培養質量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據長三角 211 高校材料方向的博士生導師姜珊(化名)介紹道:" 高校做科研注重的是有新想法、新技術,企業做産品則是要解決系統性問題,受制于企業研發思維,高校‘理論’式的科研創新往往與‘市場’相差較遠。雖然專業博士在培養上注重實踐應用,但在産品化、系統化思維上,僅僅是定期實習還難以達到 "。
另一面,博士一側,專業博士大熱,究其原因,是博士學位成爲步入社會的剛需品。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攻讀博士學位,以培育自身社會競争力,3~5 年攻讀博士的時間成本不能避免。此外,較之學術型博士,專業博士貼近市場的培養需求和多樣化的人才評價标準,也是衆多博士湧向專博賽道的主要動機。然而,相對多元化的專博考評條件,能否在短期内培育出企業所需的 " 市場化 "、" 産業化 " 人才條件,這仍待商榷。
博士,該如何走向市場
正如此前在《韓啓德院士:中國如此之大,爲什麽容納不了那麽多博士?》中所言:" 博士通脹襲來,大學博士的‘學曆紅利’正悄然褪去。" 同時,我國的博士 " 市場化 " 程度還遠遠不夠。那麽,專業博士又能憑借什麽具備 " 市場化 " 優勢,真正走向市場?對此,我們或可從外國專業博士相關制度設計借鑒一二。
在培養模式上,國外的專業博士培養模式起步較早:美國 " 指導委員會 " 集體承擔博士培養責任,聯合導師、多樣化的導師團隊以拓展學生研究視野,指導博士生科研實踐。德國模式以結構化培養制度保障博士培育質量,諸如博士班、博士培養中心等機構明确博士培養目标、培養流程及要求,在培養理念上有着可靠的制度化質量保障。英國搭建了專門的協同培養運行機制保障博士培養專業度。以英國博士培養中心爲例,各研究委員會與大學、政府、高校、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結合學術研究與專業知識以保障博士生培養質量。
在博士培養是否具備 " 市場精準度 " 上,美國模式以結構化系統課程和高強度科研訓練保障博士生獲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設立博士 " 淘汰機制 " 以保障博士培育質量。通過教學科研實踐等硬指标要求博士群體以匹配社會需求。英國模式,強化市場與社會共同參與的大學治理理念," 延伸 " 博士綜合競争力以助力博士生走出 " 象牙塔 ",更好的投入社會。比如,在博士培育中,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科研資金與實踐平台,并将研究成果商業化,以實現多方互利共赢。
相比之下,我國當前在專業博士之外,也建立了一批協同創新中心來促進博士生的協同培養,但在博士 " 市場化 " 程度上,目前還缺少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的深度參與,相應組織機制仍有較大優化空間。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指出," 目前,企業中的研究型崗位尚未被完全開發,許多企業并未發展爲研發型企業,急需博士人才參與其中。"
相關數據顯示,國内企業研發隊伍中博士學位人數占比與國際差距較大,美國企業研發隊伍擁有超 20 萬名博士,而國内企業研發隊伍中隻有 5 萬名左右。
寫在最後
目前,受到政策大力傾斜,博士 " 市場化 " 仍将繼續。專業博士,出于其更注重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導向,在規模上将獲得大幅擴展。并且,短期内這種變化難以改變。對此,我們還需思考的是,如何在具體的培養方案上,進一步聚焦專業博士發展方向、讓專業博士于企業轉型深度結合,助推專業博士群體發揮其真正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