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面我們聊了這一輪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今天再來細說一下其中的金融監管機構改革。
在總計十三條的機構改革中,金融監管機構改革就占了六條,要點包括:組建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深化地方金融監管管理體制,證監會升格爲國務院直屬單位,央行分支機構改革、國有資本金融管理體制和加強金融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統一規範管理。
這麽多條,是不是看得頭暈了?其實,這每一條的後面,都藏着大量的學術讨論、國際經驗、國内實踐和政策路徑,每一條都可以展開來細說。你是不是覺得更暈了?
沒關系。我幫你總結一下,關于這一輪金融監管機構改革,你隻需要記住以下五個關鍵點。
02
關鍵點一:這一輪被改革的主體是 " 金融監管 ",而改革的方式主要是 " 消除盲區 "。
怎麽理解?不論哪個領域,監管最關鍵的就是找到第一責任人 / 機構,并讓第一責任人 / 機構第一時間負起責任。交通堵塞了,肯定找交警。着火了,肯定找消防。但金融有點特殊。一是金融形态變得很快,有各種各樣新的工具、産品;二是金融産品比較複雜,穿透起來有難度;三是金融離錢近,有些心思不純的從業者格外喜歡找監管的漏洞。
那就容易出問題。比如,近年來看到的小貸公司、P2P、互聯網金融都是這樣,不是金融監管部門不管,而是一開始不知道怎麽管,誰來管。也就是說,過去金融監管的盲區太多了。
這次金融機構改革,是想消除兩個盲區:橫向盲區和垂直盲區。
先說橫向盲區。以前的盲區是啥?金融行業已經是混業經營了,但監管還是按行業來管,銀監會管銀行,保監會管保險,證監會管證券市場,這就容易出現有的事情大家都管,但有的事情卻誰都不管的困境。
新成立的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将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監管。也就是說,除了證券市場,其餘的所有金融行爲都會被這個新成立的機構監管。而且,這一監管不僅涉及針對單一機構,還涉及市場中的具體行爲,甚至包括穿透機構後的自然人等。總之,它會盯住金融體系中的每一個機構和每一次行爲。
再說垂直盲區。這就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你知道,各地都有金融管理局,這個機構是幹什麽的?一開始,地方的金融管理部門主要是個協調機構,幫助協調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發展,後來權力多了,又被賦予了一些監管特征,主要是負責監管地方金融機構,即所謂的 "7+4"(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等 7 類機構,以及投資公司、開展信用互助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衆籌機構、地方各類交易場所等 4 類機構)。
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有更大的動力去幹預金融監管,畢竟,誰都想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啊。可是,這就削弱了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的力量,有些地方出現了各種金融風險事件。這次機構改革,就是要将金融監管的事權收回中央,由中央派出機構履行,消除央地間的監管盲區。
那麽,以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就不再有監管的職能,而是重新回到協調金融機構、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目标上。照這麽看,這個機構是不是應該改個名字呢?叫金融協調局好呢,還是金融服務局好呢?你來幫着給出個主意吧。
03
關鍵點二:證監會從國務院直屬的事業單位升格爲國務院直屬機構。
你剛剛心裏還有個疑問,不是要統一金融監管嗎,怎麽證監會沒有被并進來呢?證監會不僅沒有被并進來,而且還升格了。這是什麽信号?信号就是:股市很重要,而且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證監會的升格,要結合注冊制的全面鋪開來看。實行注冊制之後,證監會的職能和功能都有變化,它的組織結構也會進行較大的調整。升格意味着調整。
好多朋友問,是不是注冊制推出之後,股市就要漲了呢?你想多了。注冊制不是爲了刺激股價上漲,而是爲了把遊戲規則定得更清楚。注冊制鋪開之後,并不意味着要對證券市場放松監管,相反,接下來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很可能會更嚴格。從事業單位到直屬機構,證監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強。
那股市到底會怎麽走?這要看宏觀的大勢。大家都說中國 " 消費靠房地産、投資靠股市 ",今年又再提國央企價值重估。這都是很值得玩味的政策信号。今年,我們或許會看到一次頗具力度的 A 股整頓。
04
關鍵點三:央行隻負責貨币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了。
這次機構調整,涉及央行地方支行的機構改革。但這其實是個預期之内的政策,因爲之前已經讨論過很多次了。這次的調整,就是個收尾工作。
這要說到曆史淵源。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隻有一個銀行,就是中國人民銀行,沒有商業銀行,而且當時中國人民銀行還是在财政部裏。當時,央行要放貸款,就必須在基層,甚至到縣裏設網點。
後來,央行從财政部獨立出來,又剝離了商業銀行的功能,這些縣級網點就沒啥用了。但由于曆史原因,人員編制還在。财政不緊張的時候,改革的迫切性沒那麽大。現在到了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的階段,還配這麽多用不着的編制就說不過去了。
要說這次機構改革央行職能的最大變動,那就是将消費者保護職能和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職能剝離。看起來,這是一件好事。央行負責宏觀審慎監管,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負責微觀監管。
但我還是有一個擔憂。今後,央行似乎離監管一線會越來越遠,但又要履行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和最後貸款人的職能。要是真到了處置風險階段,央行能不能夠及時掌握信息?是不是會等到 " 金融病人 " 病危的時候,才去通知 " 大夫 "?
05
關鍵點四:今年是金融監管的大年。
盡管我們對金融風險的防範一刻都不松懈,但客觀上講,金融監管也有 " 大小年 "。
從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我們都能看到對經濟金融風險的強調。最受關注的問題包括:部分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房地産市場的波動,等等。這些新老問題都有可能波及金融市場。另一方面,還要注意,今年 2 月,中央紀委網站刊登了一篇文章:《堅決打赢反腐敗鬥争攻堅戰持久戰》,這表明,加強金融監管已經不僅僅是 " 經濟賬 " 了。
所以,今年可能是一個金融監管的大年。上述機構改革是在爲今後的監管政策打基礎。機構職能理順了,具體的監管政策怎麽出、力度有多強,更值得關注。
06
關鍵點五:金融監管的功能會在長期内動态調整。
我們的機構改革遵從的是 " 問題導向 " 的原則,因此,金融監管改革一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實際上,全球範圍内,金融監管一直是 " 貓捉耗子 " 的遊戲。而且,耗子總是要聰明一點,抓了這一隻,那一隻又跑掉了。比如,美國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制定了比較嚴格的金融監管體系,但 2018 年後又放開了部分中小銀行的監管力度,然後呢?我們就看到了此次矽谷銀行的崩潰。現在大家都在批評矽谷銀行,但這家銀行曾經是以創新業務模式聞名的。
總之,隻要金融還在不斷創新,監管就會不斷創新。好的金融創新,監管會給更大的發展空間。壞的金融創新,改革後的監管會更迅速地出手。
你可能會問,怎麽判斷金融創新是好的還是壞的?這個當然很難,但顯然,衡量的标準不再是能不能讓金融機構賺到更多的錢,而是要把握住兩條線:一條是底線,也就是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另一條是更高的标準線,也就是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