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又出了一部小爆款。
拿下播放量周冠軍。
超過了《三體》《寄生獸:灰色部隊》等大制作。
魚叔好奇去瞄了一眼,果然不簡單。
這是一部真實罪案紀錄片,講述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殺人案。
而且,案情讓國内觀衆也很有代入感。
因爲它不僅發生在亞裔群體身上。
更和東亞教育問題、原生家庭話題息息相關。
看過之後,除了震撼,也能引發不少思考——
《雙面女兒弑親案》
What Jennifer Did
故事發生在加拿大多倫多以北的一座城鎮。
這裏七成以上的人口是少數族裔,其中大部分爲亞裔,人們安居樂業,犯罪率很低。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片祥和的社區中,慘案發生了。
2010 年 11 月的一個晚上。
越南移民潘氏夫婦的家中,突然闖進來三個陌生男子。
驚慌中的夫婦二人,照着劫匪的話做,交出了身上所有的現金。
可還是沒能逃過一劫。
他們被拖進地下室,緊接着,砰砰砰幾聲槍響 ……
妻子當場斃命。
丈夫重傷昏迷,被緊急送往醫院,生死未蔔。
唯一的幸存者,是他們的女兒詹妮弗。
當時她被劫匪綁在樓上,沒有大礙。
如此惡劣的罪行,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居民人心惶惶,都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受害者。
警方則苦于線索太少,無從下手。
監控畫面雖然拍到了三名劫匪的身影,但模糊到難以辨認。
更令人困惑的是,這個案子似乎不止是入室搶劫殺人這麽簡單。
爲什麽這麽說?
首先,動機存疑。
潘氏夫婦都在一家汽車零配件廠商工作,不愁吃穿,但絕對算不上有錢人。
從财力來看,顯然不是搶劫犯的「最佳目标」。
何況,案發後屋内的手表、相機、首飾等值錢物品都沒被動過。
這也不符合劫匪的通常做法。
那麽,會是仇殺嗎?
據鄰裏反映,夫妻倆平日裏爲人低調老實,極爲勤懇節儉。
從未結仇,更沒有摻合什麽非法勾當。
因此,也可以排除仇殺的可能。
真實的作案動機,還是一團迷霧。
其次,爲什麽放過女兒。
按照女兒詹妮弗的說法,她之所以沒被殺,是因爲「很配合劫匪」,沒有反抗。
但這不合邏輯。
留下活口,就等于留下了目擊證人,對劫匪來說後患無窮。
于是,警方詳細詢問了詹妮弗案發當時的狀況。
對方回憶自己是如何被劫匪綁起來,又如何拿到手機報警。
說着說着啜泣起來,完全沉浸在悲傷中,看上去也沒有可疑的地方。
在旁人眼中,詹妮弗一直是父母的驕傲。
學習成績優秀,又多才多藝。
她愛好花樣滑冰,差點要去參加奧運會。
還極其有音樂天賦,彈得一手好鋼琴,赢得所有的比賽,讓老師贊不絕口。
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怎麽就惹上了無妄之災?
就在調查陷入僵局時,一個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進展出現了。
詹妮弗的父親從昏迷中蘇醒。
而他的證詞,直接引發了核爆級的反轉——
案發當時,女兒根本沒有被綁在樓上。
相反,她在屋裏自由地走動。
還和劫匪像朋友一樣談笑風生。
就這麽眼睜睜地看着父母被開槍射殺 ……
看到這,魚叔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立刻想到了海報上詹妮弗的頭像。
半邊笑得天真燦爛,半邊陰沉神秘,似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夜之間,詹妮弗從受害者變成了重大嫌疑人。
警方這一次派出了測謊專家,與詹妮弗展開對話。
果然,揭開了那個令人不願相信的真相。
這一切的幕後主使正是詹妮弗。
她花錢雇人槍殺自己的父母,并僞造出入室搶劫的假象。
是什麽令「别人家的孩子」,變成了惡魔?
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症結就在于原生家庭矛盾。
詹妮弗在外人眼中的那些光環,其實都是父母十幾年如一日極端「雞娃」的結果。
她從四歲開始學鋼琴,以及花樣滑冰。
每天必須滑到晚上十點,然後回家繼續學習到半夜。
可想而知,她幾乎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正常的童年。
她對父母的恨意,那時就已經埋下了。
但她沒有向外發洩,而是選擇傷害自己。
小學時她就有了自殘行爲。
胳膊上滿是一道道刀子割過的疤痕。
随着詹妮弗升入中學,對父母的恨意也與日俱增。
她不被允許參加任何派對聚會,不能去朋友家玩,就連旅遊都隻能是和父母一起。
高中開始,詹妮弗變了。
表面上,她還是科科拿 A,無懈可擊。
實際上,所有的成績單都是她自己僞造出來的,她隻拿了 B,排在年級下遊。
在此期間,她偷偷交了個男朋友。
對方不學無術,關鍵還是個毒販。
可詹妮弗沉浸在男方對她的「關心」當中,無比上頭。
臨近畢業,她嘴上應承父母,會考上多倫多大學讀醫科。
但由于挂了科,她連普通大學都沒得上了。
爲了瞞過父母,她幹脆将錯就錯,假裝真的在讀多倫多大學。
趁這段時間,她和毒販男友約會,去他家裏留宿。
詹妮弗自以爲能這樣一直瞞下去。
直到一天,她謊稱自己在一家醫院做志願者,卻被父母發現她沒有相關證件和制服。
終于,紙包不住火了。
父親雷霆震怒,不敢相信引以爲 傲的女兒竟然滿嘴謊話,說着就要将她趕出家門。
在母親的勸說下,才退了一步,改爲禁足,沒收手機,要求她重新讀高中,重新考大學。
并且不得再和毒販男友來往……
這,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詹妮弗心中的恨意,終于變成了殺意。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最讓魚叔感到細思恐極的地方。
「雞娃」很常見。
但「雞娃」和「殺人案」的聯系卻不常見。
這個案子,就用最殘酷的方式讓我們看到:
極端控制狂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是走向自戕,就是走向傷人。
因爲這對孩子的影響不止是巨大的壓力,更是人格的殘缺。
孩子的人生被迫與父母緊緊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孩子自己則變成了「空心」人,沒有主見,不敢表達。
父母安排的人生,就算不想要,也全盤接受。
畢竟,對這樣的孩子來說,沒有比讓父母失望更恐怖的事情了。
就像《年少日記》當中,10 歲男童跳樓自殺。
同樣是因爲高壓、病态的家庭教育,剝奪了孩子的主體性。
當他得知父親讨厭自己,母親因自己而離婚時,整個天都塌了。
對他來說,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家人才能快樂。
詹妮弗則是另一種例子,她最終沒有自殺,而是變成了一個殺人犯。
她覺得隻有父母消失了,自己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而她對于毒販男友的依賴,與其說是「戀愛腦」,不如說是家庭創傷的一種自我代償。
本質上是一個不具備獨立人格的人,從一個依靠轉向另一個依靠。
包括她雇傭的劫匪,也是男友的朋友介紹的。
其實臨近案發前,她曾經動搖過,但男友又說服她繼續殺人計劃。
最終,釀成悲劇。
整個案件當中,最令人心痛的莫過于母親中槍前,對劫匪的哀求:
「别傷害我女兒。」
但有時,最深刻的傷害正是來自于最親密的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