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清茹
15 歲外國語學校才女
學院君說:英國通信行業監管部門曾發布過一份報告,稱在數字時代一個人一生獲取知識以及情商發展的潛能是一條抛物線,6 歲與 45 歲的能力相當,14 到 15 歲則達到頂峰。
也就是說,6 歲到 15 歲是孩子找到自己真正興趣的黃金時期,家長們不可錯過。如何挖掘出孩子的興趣呢?今天的文章或許能夠給您一些啟示。
進入高年級後,學業壓力變大,但是我始終堅持了自己的一些愛好——譬如學習鋼琴、素描,朗誦等。很多人會問我如何平衡學業與自己的興趣。
其實秘訣隻有一個,那就是把興趣和學業結合起來。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西南聯大行思錄》,書中曾摘錄了朱光潛先生說的一句話 " 讀書要有興趣,沒有興趣做不了事 "。
我們老師說過一句話,現在的學習都是在為以後做準備,現在磨練出的技能,鍛煉出的能力,能讓我們以後少做一點自己不喜歡的事,能力越大,以後就會越開心。
這兩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有效的學習是要靠興趣驅動的。那麼我也将結合自己的成長、學習經曆,來談一談把興趣和學習結合起來有什麼好處,并分享一些學習小技巧。
從美劇中總結出鍛煉英語口語
興趣,就是自我驅動力的來源,學習就應該是由興趣驅動的事情。
我的英語成績不錯,有很多同學問我學英語的訣竅,其實我不過是因為喜歡英語,便琢磨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小方法,才取得了進步。
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看英美劇。這可不是走馬觀花地看完,是有技巧的。
我平時挺喜歡看美劇英劇、外國電影,有的時候感覺支線的故事不太完整,支線這裡指在劇中出現鏡頭很少但是我莫名喜歡的角色,就會捏個人物和他對戲,對,是用英語。
把自己放在導演和演員的位置上,為了避免劇情崩壞,就要研究一下劇的背景,比如說權力的遊戲爛尾是讓我很心痛的,我就想着給它添加個後續。
這個時候我創建人物和對話時就要注意歐洲中世紀那種感覺還有比較古老的用詞,不能提到現代化的摩天大廈和汽車之類的。
這種小練習我大概練了三四年,說的簡單點就是每天開口說英語,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好玩,而且可以随意開腦洞。
一開始是有點難度,因為很多詞不會就老是卡殼,所以當時想好好學英語其實大部分是因為我想随随便便想個梗而且還能表達出來,做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再後來,我這種兩者相輔相成的學習模式就形成了——即看劇開腦洞加正常學習。這,就是興趣的魔力。
學習和興趣結合的例子舉了一個學英語的,現在我想講講 " 因戲生情 "。這個暑假,一部日漫因同學的安利進入了我的視野,那就是《文豪野犬》。
因為喜歡漫畫裡的劇情和角色,我就自己去找相關材料,研究曆史上這些文豪的作品。我發現劇中人物其實和真實曆史人物之間是有差距的。
我還因此下定決心要讀遍劇中涉及所有文豪的書。
此外,我通過搜索資料,我對日本的文化,習俗,以及語言都有了新的認知,讓我對日語産生了興趣,更将日語列入了待學習的二外列表中。
我身邊的同學有很多也是這樣,比如因為古風小說愛上漢文化,參加了學校漢服社的;
因為熱愛野生動物看了很多 BBC 紀錄片,關注時事,變成知識儲備相當豐厚的大神的;
也有因為一位學長出色表現然後了解到他的專業,并為之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摸到人生未來方向門檻的 ......
所以熱愛一件事情,可以驅動我去學習一件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事情。不是因為父母要求,也不是因為要考試,是我自己主動願意去嘗試、去鑽研,我所收獲的也遠比我預期的要多得多。
延伸學習:
如何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
點擊「預約」開啟直播提醒
一首鋼琴曲練了幾十遍
即使哭鼻子我也要堅持
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學習素描和鋼琴,中間也經曆過倦怠期——即突然提不起興趣。
我很感謝的是我媽媽沒有逼我繼續,而是遵從了我内心的想法,保護了當時潛藏在心底未被察覺的興趣,休息了半年後,我又重新撿起來,并堅持了下去。
去年考鋼琴十級的時候,其實我當時水平還沒達到,但我還是想試試。
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在大群裡發自己彈琴的視頻,我想發揮到最好,再發到群裡。于是那天晚上我錄了幾十遍,但都不滿意,一邊哭一邊錄。
雖然當時哭了鼻子但是因為對自己有高要求,後來考級的時候也順利考過了。
現在仔細想想,當時媽媽也沒有催我練,她反倒是過來讓我不要練的那個人,我是因為内心裡有股勁再加上本身的興趣才能夠堅持下來的。
雖然那首肖邦的練習曲成了我即使考完級也心有餘悸的噩夢,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其實我學鋼琴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刻意要去參加比賽,考試是因為老師覺得我的水平到了問我要不要試試看,我就順水推舟去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不管是學英語、學日語還是練鋼琴,我都是從興趣出發,所以不管學什麼主觀行動性都很強,也挖掘出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因為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然後觸類旁通對别的語言也産生了興趣;通過練琴,感覺自己更能吃苦,而且三分鐘熱度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的越來越少了 ......
至于素描,很明顯的就是臨摹能力比較強,然後自己創作的時候會注重色調結構線條之類的,總之更專業了,看待事物也多了一個角度。學習藝術讓我擁有了較好的鑒賞力,在做選擇的時候也更有底氣了。
媽媽帶着我走進大自然,
挖掘出我的興趣
那我又是如何挖掘出自己的興趣,并将興趣與學習相結合的呢呢?
這離不開父母的引導。我媽媽一直是一個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的人,正是因為她善于發現,加以正确引導,我才能成為現在的我。
給大家分享幾個我成長中的趣味故事。
那是我五六個月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件衣服,據說我用小手在胸前的橡膠圖案上面彈出一段還挺有節奏的好聽的旋律,帶我的舅婆跟媽媽說了這件事,她本來就有把我送去學藝術的打算,但沒想到在這麼早的時候就顯示出了相關天賦。
所以說,我的興趣起初是媽媽挖掘出來的,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加深。
我媽媽一直堅信大自然和書是最好的老師,上小學後她每年冬天都帶着我穿着簡易工作服,帶着橡膠手套和鏟子去鏟除洋辣子,也就是褐邊綠刺蛾的幼蟲。
一般是櫻桃樹和櫻花樹上有泛濫成災的蟲害,不過我們最常光顧的還是樟樹,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幸運地在紅葉李上發現一個螳螂卵,差點辣手摧 " 蟲 "。
四五歲的時候,媽媽經常讓我指讀漢字,給我買了很多有關動物的書,那時候已經認識挺多字了。
她說我在看白蛇傳的時候抨擊許仙,看西遊記的時候抨擊豬八戒,看法布爾的昆蟲記抨擊襲擊黑螞蟻的紅螞蟻。感覺那時候我就挺有自己的想法呢。
上了小學後,正如之前提到的,我進入了彈琴的 " 倦怠期 ",死活就是不肯坐上琴凳,被拽上去了就随便敷衍摁幾個鍵就算了事了。
我媽媽一開始威脅我說不彈琴就把琴賣了,把譜子都丢掉,我隻好服從命令,不情不願地去練琴,但上課的時候也不在狀态。
後來就停課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我媽态度軟化了不少。不她會裝作不經意地提起 " 啊這個鋼琴好久不彈都積灰了吧?是不是要翻蓋看看啊?" 然後時不時提起著名的 " 二八 " 法則,聽得我耳朵快起繭子了。
有時候還會對我說 " 今天要不要去彈彈琴啊?"" 要不你教我彈琴?" 其實她的話在潛意識中喚醒了我的興趣,後來我重新開始彈琴,那次過後,就一直堅持到現在。
最後總結一下,我這次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學習,主要三個論點:
一是,興趣驅動學習是有效又自主的方法,越學越有興趣是最佳狀态;
二是,學習過程中要有毅力和堅持下去的決心;
三是,興趣需要被挖掘和引導。
很榮幸給大家分享我的經曆,謝謝大家。
直播預約 | 如果您想要系統了解關于孩子特長培養和興趣發展話題,歡迎預約下周的專題直播,1 月 9 日 -14 日早上 8 點,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就孩子的「興趣發展」問題與大家分享幹貨内容,點擊下方「預約」按鈕,或識别下方二維碼,開啟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