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買面包除了喜歡吃面包之外,也有自己沒有察覺的浪漫在其中,包括無法用市場思維去衡量的文化溢價。
以前,人們排隊買包包;現在,年輕人流行排隊買面包。
面包,本來是用來烘托奶茶和咖啡的配角,如今逐漸轉正,成爲獨當一面的主角。面包店見縫插針地蓬勃發展,培養出一批虔誠的面包星人。
這些面包星人,都是特别愛吃面包的人,歐包、貝果、吐司永遠吃不夠,法棍、大列巴也能空口幹。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熱衷于發掘當地的寶藏面包店,把面包當作土特産帶回家。
他們相信面包是面粉、酵母、鹽和水創造的 " 神迹 "。網友 @韓枉祿甚至爲此宣告:" 你一旦開始吃面包,這輩子就定型了。面包松軟香甜有嚼勁,再也不羨慕别人的餅子米飯。包們。"
面包星人當道,面包身價也随之水漲船高。在新開的獨立面包店,一個法式牛角包動辄賣幾十塊,甚至超過打工人一頓工作餐的價格。今年上海一家日式烘焙店裏,一條生吐司要價 98 元,人們排隊 6 小時購買。
面對身價高漲的面包,面包星人的狂熱能持續嗎?對于這波熱潮,業内又是如何看待的?新周刊采訪了一些面包星人和烘焙店家,聊了聊最近的面包熱潮。
繼咖啡節後,面包節成爲今年最具人氣的線下活動。截至今年 9 月底,深圳、廣州、杭州、福州、成都、南京等城市相繼舉辦了大型面包節。每次都會炸出一大幫面包星人,工作日照樣人山人海。
成都面包節,工作日也人頭湧湧。(圖 /@kid 的旅行日志)
" 我們是不是太瘋狂了?"" 是哦,比打折時買衣服還瘋哦。"
相似的熱潮中,結果往往不盡相同。當你在咖啡節上認真排隊,等到一杯特調并不難,但在面包節上卻未必——受面團發酵時間和人手的限制,面包節一旦去晚了," 晚集 " 上就可能再也見不到心心念念的熱門面包。
因此,面包節上最常見到的宣傳物料,是寫着 " 售罄 " 或 "SOLD OUT" 字樣的牌子。
面包節去晚了,看到的隻有 " 賣光了 " 的牌子。(圖 / 藍白白)
前陣子,藍白白帶朋友去打卡廣州某商場裏舉辦的面包節。現場不僅有廣州的手作面包店,還有來自佛山、江門、東莞等地的烘焙店。下午兩三點,部分還在上貨的攤位前已經排起長隊,在人山人海穿梭的藍白白,甚至感到商場的空調都快失效了。
作爲土生土長的廣州人,藍白白調侃自己來自 " 吃包家族 ",愛吃酥皮面包的習慣遺傳自太爺一輩,每次路過烘焙店,聞到面包香味就忍不住想買。不過,她最近的新寵是法式烘焙,正淪陷于各種可頌、派和撻所帶來的酥脆炸裂中。
"(面包節上)看到超多品種的面包,任我選擇,好幸福啊!" 藍白白一邊排隊一邊和前後左右的面包星人互相種草,大半小時的等候很快在熱聊中過去。
半天裏,藍白白掃了總計 200 多塊的面包。碰到不好吃的面包,她表示不會有下次。要是好吃的,哪怕在另一座城,她也希望跨城去打卡。同一個面包節上,有網友一口氣打卡了 9 家店,也有網友與家人協力排隊,花了 1000 多塊把場内最熱門的面包都買了回來。
面包節上藍白白的收獲。(圖 / 藍白白)
面包節的後勁,遠不止這些。對于 " 孤獨的幹飯人 " 來說,一次面包節歸來不僅意味着冰箱冷凍層将塞滿四五天分量的面包,而且會打亂接下來幾個月的周末安排。
這位幹飯人是一位在廣州生活的北方人,喜歡利用周末獨自探店。一連兩天參加面包節後,他踏上以 " 廣州好玩的面包店 " 爲主題的 city walk。每到周末走訪三四家面包店,三個月來風雨無阻,連台風天都不例外。
對于采購回來的面包,幹飯人會嗅聞法棍面包的麥香氣味,觀察恰巴塔的蜂孔結構,切開打量米面包坯的細膩,唇齒實測佛卡夏的紮實,逐一品評後在公衆号寫下自己的推薦指數。
撕開吐司的拉絲感,讓人感到瞬間治愈。(圖 / 圖蟲創意)
" 随着吃的面包越來越多,我越發喜歡堿水、法棍這類能體現面粉香氣的‘原生态’面包。每到周末,我又會期待能吃到新口味的面包。" 他表示。
爲了博取面包星人的關注,面包店也在搞出各種花哨的噱頭。有面包店翻着花樣搞本土特色,根據時令變換夾餡。有法式可頌混搭姜撞奶、貝果裏夾廣式叉燒,餡料裏加紫蘇、陳皮、佛手等本土特産也都見怪不怪了。
有店家在門口用大幅海報介紹自家出品的法包,均采用法國進口 T55 面粉,脆香外皮内藏蜂巢狀氣泡膜。主打口感松軟日式吐司的店家,會直接把日本山茶花面粉摞在店裏,當作鋪面裝飾的一部分。
廣州一熱門面包店标明抹茶堿水各原料的品牌和生産國。(圖 / 菜單截圖)
芝士恰巴塔的價格牌旁邊,會把車達奶酪、紅波奶酪、奶油奶酪分行列出。看着不起眼的社區小店會強調自家出品用了 AOP 黃油,得到産地認證,風味獨一無二。對了,就算酵母也要分一下是天然還是工業。
自 2015 年以來,美食号 " 企鵝吃喝指南 " 每年都會推出 " 上海面包榜單 ",他們發現上海的貴價高級面包店越來越多了。兩年前一個松露起酥包要 38 塊,已算貴得咋舌,今年初公布的榜單裏一個肉桂包更是飙升至 68 塊。
據艾媒咨詢的調研,每周至少購買一次烘焙食品的消費者占比達到 93.2%。至于價格方面,消費者單次消費 20 元至 40 元的占比最高,達 38.6%。
與朋友見面聊天,順便一起吃面包。(圖 / 曉洋)
原料看着更奢華了,各種手寫标簽瘋狂暗示 " 幾十塊錢買得值 ",但消費者真願意爲 " 天價面包 " 買單嗎?
" 雖然近些年面包店越來越多,但面包也肉眼可見地貴了起來,而且是無關質量。" 連續試包幾個月後," 孤獨的幹飯人 " 感歎。
這兩年來,老孫也頻繁光顧面包店。好吃的面包很多,但閉眼買不出錯的面包店,真的稀缺。通過不斷試錯,她一直努力填充自己的 " 面包地圖 ",從不同店家中篩選出心目中的滿分面包。
隻不過,面包店的 " 卷 ",并不總與美味成正比。流行歐包那陣子,老孫發現店家拼命把面包往大了做," 瞎填一大團芋泥餡 "。看似大碗便宜,實際是一記齁甜粘牙的反殺。但最近嘗過一些面包工坊聲稱的 " 少油少糖更健康 " 産品後,老孫又覺得這些走上另一個極端的面包 " 難吃得像啃石頭 "。
花裏胡哨的噱頭,最終還要經過消費者舌尖的檢驗。(圖 / 日劇《幸福的面包》)
" 面包從面粉牌子卷到小麥風味,快要像牛排那樣搞谷飼和草飼了。但我最終看重的還是吃到嘴裏的感受。" 老孫說道。
當奶茶品牌主動調低産品單價,當連鎖咖啡品牌價格戰正酣,不到巴掌大的面包卻抵得上都市年輕人的一頓午餐。他們在咖啡奶茶裏省下來的錢,悄悄讓面包店給賺走了。
隻是,面包一定得這麽貴嗎?
RORO 因喜歡烘焙,曾在日本神戶入讀了世界著名廚藝學校——法國藍帶國際學校分校,現工作之一是與台灣面包名師吳克己一起帶神戶烘焙團,赴日學習烘焙文化。
對于國内面包價格的昂貴,RORO 直言:" 原材料貴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我們的消費者越來越會吃面包了,但滿足需求的面包房還不夠多,競争還不夠激烈。"
日語烘焙翻譯 RORO。(圖 / 受訪者供圖)
日本烘焙行業起步比内地早 20 多年,大量本土面包師也被培養出來。除了五大連鎖面包品牌,日本的社區面包店遍布城市的街頭巷尾。
品質相近的一個可頌,在廣州的面包店可賣到 25 元至 30 元,但在日本神戶往往隻要 300 日元,折合人民币約 15 元。神戶的人均 GDP 接近廣州人均 GDP 的 2 倍。考慮到兩座城市的經濟水平差異,國内大城市的烘焙食品就更顯昂貴了。
在神戶熱門面包店内,單個面包隻要人民币十來塊。(圖 /@大泡菜)
日本生吐司品牌 " 銀座仁志川 ",馬上要在國内開第二家分店了。今年 4 月,該品牌的上海首店以 98 元一條的生吐司,突破上海吐司價格天花闆。最高峰時顧客需要排隊 6 小時購買,提貨碼一度被黃牛炒至 300 元。RORO 表示,該網紅面包店 " 在日本并沒有那麽出名,因爲好吃的面包房太多了,在我們這裏多少有宣傳的噱頭 "。
近年來,國内消費者打卡上海 " 紐約貝果博物館 ",買貝果排隊兩小時起步;韓國品牌 B&C 的一個包裝袋也能收獲路人點贊。對于熱門的線上烘焙店,大家還要根據早晚出爐時間調整鬧鍾上線搶包。但無論排隊、限量供應還是跑腿代買,部分烘焙品牌的 " 騷操作 ",始終難逃網紅營銷的影子。
上海一家網紅面包店剛開業時,許多人排隊進去打卡。(圖 / 視覺中國)
" 年輕人買面包除了喜歡吃面包之外,也有自己沒有察覺的浪漫在其中,包括無法用市場思維去衡量的文化溢價。喝咖啡吃可頌似乎是一種洋氣的生活方式,能拍照發圈,但我們吃蔥油餅吃饅頭肯定就不會發圈啦。"RORO 認爲這種消費心理與早期大家排隊買喜茶的心态相似。
今年以來,RORO 和夥伴已組織了三趟海外面包遊學團。他們帶領兩岸三地的學員飛赴日本神戶,跟世界面包冠軍谷口佳典學做面包,還走訪當地知名面包店,向資深主理人讨教經營之道。
谷口佳典老師與兩岸三地學生在神戶烘焙遊學團的課堂。(圖 / 受訪者供圖)
在 RORO 看來,面包烘焙是一項極其考驗個人修爲的烹饪藝術。出版過多本烘焙書籍的西川功晃在研發新面包時,會考慮社會老齡化問題,讓牙口不好的老人家也能享受麥香的美味。
世界面包冠軍谷口佳典參加世界面包比賽 Mondial du Pain 時,提前一個月開始制作配件,比賽現場再組裝藝術面包 " 甜點之神 ",他平時也很樂意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上面包課,積極分享他理解的面包文化。
基本的烘焙技術短時間内可習得,但創作的藝術審美和人文情懷需要長時間廣泛積累。同樣的樸素原料,在不同面包師手中會發酵出不同的口感,甚至傳遞出不同的幸福。
谷口佳典參加 2021 年 Mondial du Pain 比賽時創作的藝術面包。(圖 / 受訪者供圖)
經過多年來的市場培育和面包職人們的努力,普通日本消費者吃面包已經成了日常,很少追一些網紅店鋪,更習慣光顧家附近的面包店。RORO 說:" 這就像廣州人喝早茶,武漢人吃熱幹面,大家最常去的還是家附近的店。"
除了資本包裝起來的網紅烘焙店,國内獨立面包店也發酵起來。距離廣州五羊邨地鐵站 500 米的範圍,聚集了主打法式烘焙的樸門、日式烘焙的天井、堿水包的 TRIFORCE 等多家獨立面包店。
好吃的面包不僅走進一線城市的社區角落,而且走得更遠更廣。
" 廣州的面包店很多了,但是潮州還沒有!我們想把面包變成這裏的‘腸粉粿條’,讓潮州人的早餐多一個選擇。"G 姑娘和 S 先生現在潮州經營社區面包店 " 個包 "。
G 姑娘和 S 先生的個包門店。(圖 /G 姑娘)
夫妻倆原是學美術出身的。日本留學期間,S 先生幾乎垂直掉入面包坑裏。畢業回國第一年,他碰上新冠疫情。夫妻倆整天待在廣州出租屋裏,丈夫做面包,太太擺盤拍照。哪怕足不出戶,他們都搗鼓出麥香滿屋的生活質感。
看着老公揉面團的認真樣子,G 姑娘突發奇想:" 你可以嘗試做面包呀!" 疫情緩和後,他們帶上自家面包到廣州商場的市集擺攤。收獲良好口碑後,他們回到家鄉開線下店。
2020 年聖誕季的廣州市集上,G 姑娘和 S 先生的面包攤位。(圖 /G 姑娘)
潮州店開業兩年來,G 姑娘留意到當地面包星人比預想的還要多,口味接受度也日益豐富。以前潮州人喜歡吃松軟甜口的面包,現在許多客人會主動找歐包、貝果和堿水包等較有嚼勁的面包。
見到有年輕爸爸給小孩子買歐包,G 姑娘好奇打聽:" 不怕面包太硬,寶寶會咬不動嗎?" 對方回答:" 有嚼勁的面包糖少一點,也算是寶寶天然的磨牙棒。"
不過,開一家面包店并不是童話故事。開店三個月後,他們的斜對面也開了一家面包店。" 這個小小的範圍,居然這麽快有人要跟我們競争了。但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堅持做好自己。"
G 姑娘一邊給當地人帶去新的面包選擇,一邊看着社區孩子們的成長。早上媽媽們推着嬰兒車過來吃面包當早餐,下午四五點學生放學過來買面包。爲了歡迎社區的小朋友,他們特地在店裏增設了嬰兒座椅。
每周末跟媽媽到店裏吃早餐的 " 面包弟弟 "。(圖 / 面包弟弟的媽媽)
夫妻倆不僅在社區裏開店,而且立定心意在社區裏紮根。他們的婚房就買在面包店所在的社區裏,預計年底就能收樓。最近 G 姑娘懷孕了,那些常來店裏吃面包的孩子,都說要把玩具分給肚子裏的寶寶。這些人際往來的點滴讓 G 姑娘漸漸看到 " 一家理想社區店 " 的模樣。
高性價比的咖啡可說是 " 外國人的豆漿 ",提神醒腦來一杯。同樣地,面包也不應該被網紅流量挾持,被供在高價位的貨架上,更應該回歸生活日常。當路過面包店聞見面包新鮮出爐的香氣,買上一兩個好吃的,與家人朋友分享,一起品嘗那些微小不費勁的愉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