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 下一個退出中國的合資品牌,極有可能是廣汽三菱。" 早在 2022 年廣汽菲克退市之時,很多行業人士猜測,下一位成爲 " 前浪 " 的合資品牌是廣汽三菱。
2023 年 7 月 13 日,這個靴子 " 半落地 "。
一封由廣汽三菱汽車公司發出的《緻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成爲行業熱點。信中稱廣汽三菱目前的産品受市場轉型的影響,銷量遠未達預期,經營陷入困境。
" 在行業變革的大環境下,廣汽三菱經營層和股東方經過慎重讨論,公司于 6 月份正式進入臨時停産階段。與此同時,廣汽三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員結構的優化。"
信中雖然寫着 " 臨時停産 ",廣汽三菱官網目前能正常打開,預約試駕也正常。但綜合各方消息,此次複工似乎遙遙無期,據悉廣汽三菱唯一的生産基地長沙工廠,或由廣汽埃安接管改造,升級爲埃安的第三工廠,而員工安置方案也由廣汽三菱人事部門牽頭,部分員工也作爲廣汽埃安的員工繼續留下。至于現有的 4S 店渠道、庫存車清庫未有更多信息披露。
實事求是的說,這殘酷的消息來得并不意外,今年是廣汽三菱 " 命途多舛 " 的一年,曾多次陷入退市傳聞,3 月份官方還對外澄清,說正常經營,并沒有退出計劃。随後 4 月卻傳來 " 暫停新車生産 3 個月 ",預計 6 月恢複生産的信息;當中夾雜着廣汽三菱的努力 " 自救 ",早在去年 9 月,廣汽集團緊急輸血旗下掉隊的合資企業,将 15 億元資金中的 10 億元投向廣汽三菱,今年 6 月 21 日,廣汽三菱各股東方按各自所持股比,向廣汽三菱提供總額不超過 18.84 億元的資金支持。
從退市傳聞到銷量 " 消失 ",到自救不斷,最後 " 臨時停産 ",究其原因廣汽三菱整體銷量依然低迷,寄予厚望的歐藍德,近半年的累計銷量不破萬,最好的 3 月才 300 輛出頭;從 5 月起,廣汽三菱被剔除廣汽集團的産銷快報,原因是 " 月度産銷占比較小,故不再單列 ",而當時廣汽三菱累計産量僅爲 3367 輛,累計銷量爲 8943 輛,同比分别下滑 75% 和 25.1%。
如今廣汽三菱半年發生的轉折,很難不讓人不猜測其最終步廣汽菲克的後塵,三菱撤出中國業務,或者和 Jeep 一樣,與中方合資 " 分手 ",僅留進口車業務。因爲擺在廣汽三菱面前翻盤幾乎爲 0,截至 2022 年末,廣汽三菱資産總額 59.61 億元,負債總額 59.53 億元,資産負債率高達 99.87%,已經處于資不抵債的邊緣。還記得起去年 6 月在全新歐藍德上市現場,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本賢一郎信心滿滿說," 歐藍德爲三菱品牌在中國乃全球市場開創新紀元 ",沒想到一語成谶,令人唏噓。
與 2018 年高光時 14.4 萬輛的年銷量,近年來廣汽三菱早被邊緣化,2019-2022 年間,廣汽三菱的銷量分别爲 13.3 萬輛、7.5 萬輛、6.6 萬輛和 3.36 萬輛,分别同比下滑 7.64%、43.62%、11.99% 和 49.13%。這四年也是中國車市從增量轉向存量、新能源 " 彎道超車 " 劇烈變化的時刻,但廣汽三菱沒有抓住時代變革的機會,油車産品結構單一,更新換代時間長喪失競争力,當家車型歐藍德甚至七年才換代,打不過技術差不多,塊頭配置高,價格還便宜一大截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方面,僅靠廣汽輸血一輛阿圖柯,混動又毫無建樹,廣汽三菱的存量,自然也就變成了别人的增量,被市場邊緣化,并不冤枉。
如今,成立第 11 年廣汽三菱交出一份被時代淘汰的答卷,2023 年産能利用率僅爲 17.75%,全年虧損近 20 億元," 臨時停産 " 後面臨進或退的艱難抉擇,會不會淡出視野,徹底銷聲匿迹,誰都不好說。
" 在近幾個月,公司經營層及股東方都做了最大的努力,有百般不舍,又萬分無奈。但順應趨勢,抓住新能源轉型的機遇,公司将迎來涅槃重生。"
内部信上的這段話讓人淚目。我們還記得,當年 " 三菱 " 在中國車迷中,就是神一樣的名字,當年的速跑,翼神早變成了江湖傳奇;而在一代汽車人心中," 三菱航天 " 這名字更是情懷,對外供貨的發動機曾經滋養了多少蹒跚學步時期的自主品牌;但當年的白月光,早變成了蚊子血,在如今烈火烹油的市場大環境下,廣汽三菱想要破釜沉舟,卷土從來,豈非易事?
當然,目前三菱亮起自家的電氣化計劃,在 2024-2025 年推出油電混合、插電混合車型;但就算電動化爲帕傑羅、歐藍德賦上時代的亮色,若非有重大創新亮點或者非常驚豔的價格,三菱這個品牌的電動化,對絕大多數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已經不太重要了。
寫在最後
" 現在隻有強勢和弱勢車企之分,沒有合資和自主之别。"
如今,廣汽三菱 " 擱淺 " 已成定局,那幾個比廣汽三菱體量好不到哪兒的合資品牌,或者那些非一線,依靠燃油車基盤過日的合資品牌,誰是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的下一位,都不好說。
但一個殘酷事實越辯越明,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之戰,不隻是銷量赢輸的問題,而是直接影響到品牌的生存命運,隻要一天還在中國市場博弈,生存之戰将會打得更激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