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姓馬的人那麽多
文字:德米特裏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撲棱蛾
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幾乎每年都會發布《全國姓名報告》,對新生兒姓名用字趨勢、常見姓氏、常見人名及地理分布趨勢進行統計和分析,從中可以查到許多中國人姓名相關的信息。
《二〇二一年全國姓名報告》發布▼
康康裏面有沒有你的姓和名▼
2021 年的報告提到了一個結論,馬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甘肅。除此之外,早在 2019 年的報告中,就已經顯示馬姓爲青海、甯夏第一大姓。再追溯到 2018 年的統計數據,馬姓人數早已超過 1900 萬人。
依據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有約 6000 種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 5 個大姓占到了中國總人口的30.8%。其中," 王 "排名第一,穩坐中國第一大姓。
就是那個曾與司馬家共天下的王氏
就是那個出過書聖和 9 位皇後的王氏
(東晉第一高門,圖:圖蟲創意)▼
在這些排名靠前的大姓氏中,人口排在中國第 13 位的馬姓顯得非常特殊。因爲相比王、李、張、劉這些曆史久遠的姓氏,馬姓出現相對較晚,在曆史上也沒形成現象級的世家大族。
按人數排名的百家姓,馬排第 13 位▼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出現較晚,也沒有形成世家,馬姓人口爲什麽還這麽多呢?
嬴姓?趙姓?
馬姓人口龐大之謎,要從姓氏源流開始說起。
現代人說一個人的 "姓氏名字",無非就是他的姓和名。但在古時,這四個字分别代表四個意思。名和字的區别,現代人應該不陌生,直到二十世紀前半段,仍然會有舊知識分子家庭給孩子取字。
就像郭德綱說的:姓張名飛字翼德
姓嶽名飛字鵬舉,姓于名謙字麒麟
(作業帶了沒?圖:圖蟲創意)▼
而姓和氏之間的區别,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就慢慢混淆了,這個過程被稱爲 "姓氏合流"。
學界一般認爲,姓的出現早于氏,是母系社會的遺留。這就不難解釋,爲什麽中國最早出現的上古八姓,結構裏都有一個" 女 "字。就是說,姓的出現,最早是用來界定母系血緣的。
女娲、西王母,這些神話中的女神
某種程度上是遠古母系社會的遺留
(人文初祖,圖:圖蟲創意)▼
後來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出現了規模更大的氏族部落,女性的主導地位逐漸被男性取代。這時候與父系社會關系密切的"氏 ",就出現了。
關于中國早期父系社會姓和氏的用法,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第一種是:當孩子出生以後,姓确定其血統,氏确定其歸屬的部落或國家。第二種是:男子冠氏,女子冠姓。
它就是個符号,示意一個人來自哪個部落或氏族
(你是哪個屯的?圖:圖蟲創意)▼
至于哪種是對的,其實可能都對。古代交通不便,部落氏族衆多,即使在中原腹地,相互之間差異都很大。直到周朝人在《禮經》中規定,姓用來" 别婚姻 ",氏用來" 别貴賤 "之後,才有了個統一的說法。
《禮經》記載了不少禮儀制度和标準
經由孔子闡發,成爲後世的行爲規範準則
(孔老師的輔導班,圖:圖蟲創意)▼
如今,中國大部分的姓氏都由上古八姓發展而來,馬姓也不例外。
嬴姓始祖臯陶的後裔在西周時被分封于秦、趙等國,就出現了嬴姓秦氏和嬴姓趙氏等支脈。趙國大将趙奢被趙惠文王封于馬服這個地方,他的後代便以" 馬服 "爲氏,後來又改成單字" 馬 "。這就是馬姓的由來。
都知道趙奢這人,但他兒子大家肯定更熟
就是紙上談兵,在長平被白起暴揍的趙括
(虎父犬子,圖:圖蟲創意)▼
秦國早就廢除了貴族世卿世祿制度,待到其一統六國後,原來六國的貴族也失去了顯貴地位。據《通志 · 氏族略》記載:" 秦滅六國,子孫皆爲民庶,或以國爲姓,或以姓爲氏,或以氏爲氏 "。
縱觀曆史,沒有一個王朝能像秦這般奇特
如此短暫,卻又在方方面面産生深遠影響
(百代都行秦政法,圖:shutterstock)▼
這樣一來,氏的 " 别貴賤 " 功能完全喪失。經曆了一段時間的混亂之後,單獨的氏和姓都消失了,隻剩下界定父系血緣的姓氏。
而馬這個姓氏,被趙奢的後人所保留并發揚光大,成爲了由嬴姓衍生出的" 嬴姓十四氏 "之一。
雲台列像,銅柱标功
秦朝時的姓氏合流,使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姓氏。然而這些姓氏大都消亡于兩漢時期,即便有幸留存下來的,也有可能在後來的亂世中因人口基數不足、戰亂仇殺等原因消亡。
逃過秦末漢末,還是逃不過之後的衣冠南渡
他們懷念故國,把江叫晉江,把橋叫洛陽橋
(橫屏,圖:圖蟲創意)▼
馬姓在早期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了很多波折。秦滅趙之後,趙奢的後人大部分被強制遷到了秦地,主要在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和鹹陽一帶。
漢朝時,位于今寶雞的扶風地區發生了一些故事。這個扶風,後來就成爲馬姓最大的郡望。而那些沒被強制遷移的馬姓人,大多離開了趙國故地,一支遷于河東(今山西省運城、臨汾一帶),另一支遷居河南南陽。
無論走到哪,不忘祖先來時路(圖:圖蟲創意)▼
馬姓之所以能留存下來并發展壯大,與漢朝時馬姓軍事将領有很大關系。扶風馬氏裏邊,最早出人頭地的是馬通。而馬通的發迹,要從一起千古少有的宮廷鬥争說起。
公元前 91 年,漢武帝察覺有人用巫蠱之術詛咒他,随即下令徹查。執行官員借此機會報複私怨,或爲洗脫嫌疑胡亂指認,牽連數萬人。而太子劉據,也在這個時候被誣謀反。
漢武晚年多病多疑,一點就炸(圖:圖蟲創意)▼
在這起宮廷鬥争中,馬通因爲平定太子 " 謀反 " 有功,升官封侯。次年,馬通參與了漢匈之戰,立下戰功。
後來,巫蠱之禍被翻案,太子劉據被發現是冤死。一時間,許多在宮鬥中春風得意的 " 功臣 " 紛紛被追責。馬通的兩個兄弟在惶恐中選擇入宮刺殺漢武帝,未能成功,馬通也因此受到株連,一同被處決。
漢武帝在曆史上,是争議性很大的人物
(何計身後評,圖:圖蟲創意)▼
馬通被殺後,對他們家族的追查也就到此爲止了。等事情過去,他留下的軍功和爵位仍然讓他這一族完成了階級躍升。他的子嗣在漢宣帝時入朝爲官,馬氏家族得以延續。
盡管如此,馬氏仍然沒有什麽機會發揚光大。直到兩漢之交,舊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劉秀借助地主豪強勢力繼承大統,馬氏才迎來了高光時刻。
劉秀擅于馭人,因此赢得窦融、馬援的歸心
他能奪取天下,跟地方豪族武裝的支持有關
(東漢合夥人,圖:圖蟲創意)▼
東漢開國将領中,姓馬的就有三個。分别是位列雲台二十八将的馬武、馬成,以及馬通的曾孫伏波将軍馬援。" 伏波 " 爲降伏波濤之意。
其中馬武和馬成都爲南陽馬氏,馬援則是扶風馬氏。三馬爲東漢王朝南征北讨、開疆拓土的同時,也把馬這個姓氏傳播開來。
後來,有個鞋販子招南陽農民和馬援後人入夥
他們一起創業,最後愣是把公司搞上市了
(你懂的,圖:圖蟲創意)▼
據《後漢書》記載,馬武被封郇侯,封地範圍大概在今天山西省西南部,其妻兒也就留守在這裏。而馬武本人因爲違反軍紀,被留在都城洛陽。
至于馬成,他曾率軍攻打今湖北湖南一帶的五溪蠻,其後代被先後封爲棘陵侯、益陽亭侯。湖南、湖北的馬氏很大一部分可能就出自于他。
反觀馬援,雖未跻身雲台二十八将,但他卻是馬氏中的影響力最廣的人物之一。
馬援一生戰功赫赫,定隴西、破烏桓、平嶺南,一路打到了交趾,至今仍在越南曆史教材中留有姓名。但馬援一族的顯赫,遠不止于此。
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
班超和馬援,成爲開拓進取的象征
(西秦戲《馬援》,圖:圖蟲創意)▼
漢明帝立馬援之女爲皇後,讓扶風馬氏一躍成爲外戚家族。東漢初年,皇室對于外戚态度較爲謹慎,扶風馬氏并沒有得到太多政治上的機會,但馬援後人秉持了嚴謹的家風。像東漢經學家馬融、三國時期蜀漢将領馬超,都是馬援的後人。
馬超老哥名氣太大,以至隔壁鄰居都如雷貫耳
(割須棄袍名場面,右滑)▼
扶風馬氏作爲馬姓大宗,一直在關中地區發展旺盛。唐朝時,扶風馬氏還有人被派到嶺南爲官,繼先祖馬伏波未竟的事業,也把馬氏一族的血脈擴散到兩廣地區。
後來,人們感念馬援功績,建了不少祭祀他的廟宇。現在的兩廣和海南,還保留着伏波信仰,依然能見到伏波廟。
馬援南征,劉禹錫作詩紀念,黃庭堅揮毫寫就
無形中,中國曆史就這樣串聯起來,傳承有序
(《經伏波神祠詩卷》,圖:wiki)▼
彙流
馬姓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趙奢的直系後裔之外,外姓、少數民族改姓,也是馬姓今日 1900 餘萬人口的重要來源。
兩晉時期,司馬家族非常繁盛。當時大家都說" 王與馬,共天下 ",但這個 " 馬 ",說的不是馬氏,而是司馬氏。
什麽王不王,馬不馬的,你的就是我的
沒了門閥世家的支持,你司馬家玩得轉?
(清談誤事,圖:圖蟲創意)▼
公元 420 年,權臣劉裕廢掉晉恭帝,建立劉宋。司馬家的輝煌曆史成爲過去,在南北朝的紛亂中,還要躲避随時可能來臨的清算。
于是,很多姓司馬的晉朝宗室,将姓氏改爲了 " 司 "、"馬 "、" 同 "、" 仝 " 等,以此避禍。
劉裕英雄一世,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但他在權力遊戲中起了壞頭——殺前朝末帝
(魏晉具裝鐵騎,圖:壹圖網)▼
今天,馬姓在我國青海、甯夏兩個省級行政區都爲第一大姓。主要原因是當地回族人民中,馬姓比例頗高。
回族形成于元代。元朝疆域廣闊,爲各地人民交流提供了便利。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來到了中原,他們與當地漢蒙等民族相互融合,被稱爲" 回回人 ",也就是今天回族的前身。
回族老人(圖:shutterstock)▼
爲了适應新的生活,元代回回人接觸到漢族的姓氏文化。到明朝時期,明廷禁用胡名、胡服、胡語的政策,加速了回族單字姓氏出現的進程。
明朝開國名将,猛男常遇春就戴遊牧耳環
(正是在下!圖:壹圖網)▼
回族改姓最多的就是馬姓,而回族馬姓又出自多個源頭。最爲人所熟知的,是來自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
元朝時,穆罕默德被翻譯爲馬哈麻、摩诃末,而艾哈邁德則爲翻譯成阿合馬。穆斯林多以先知的名字命名,于是很多名字或父稱叫馬哈麻或阿合馬的,都簡化爲馬。
任何外來事物進入中國,最後都要本土化
隻有這樣,才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流傳興盛
(西安大清真寺,圖:圖蟲創意)▼
其實在阿拉伯語、波斯語當中,以 ma、mu 開頭的名字有很多。馬速太法、馬哈辛、馬哈伊底尼等都爲元代回回人常見姓名,元明之際都被簡化爲馬姓。
此外,元代詩人馬易之出身突厥葛邏祿部,因爲葛邏祿有 " 馬 " 的意思,所以自改姓氏爲馬。元代政治家、文學家馬祖常,先祖是基督徒,因爲在金朝做了兵馬判官,遂以官職爲姓,其後代也都姓馬。
常遇春戴遊牧耳環,馬易之用漢姓
文化融合,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态過程
(如同絲路往來,圖:圖蟲創意)▼
有明一代,許多留在長城以南的蒙古族,大多都從漢俗、改漢姓。清朝後期,蒙古諸部在清廷的主持下,經曆了大規模改漢姓的過程,其中許多部落名近似馬的,也都改成了馬。
這種大規模改姓的情況到民國初年再次出現,滿族八大姓之一的馬佳氏,大多簡化爲馬,成爲形成當代馬姓最後一塊拼圖。
這時,不少前清宗室也都改了姓
比如:金、艾、羅、肇、趙、洪
(民國年間,圖:壹圖網)▼
在宗族觀念強大的古代社會,血緣是區分親疏遠近最直接的方式。通過一個可以追根溯源的姓氏,可以迅速找到父系親屬并結成利益共同體,來抵禦各種外部風險。
血緣相近的人以姓氏爲符号,确認彼此身份
以共同先祖爲紐帶,凝聚成叫做宗族的群體
(同姓宗親,圖:shutterstock)▼
而今天,随着曆史的發展,大多數姓氏都有着多民族、多源流的特征,早已經沒有了區别血緣的可能性," 同姓不婚 " 也成爲了過去式。
但姓氏文化,依然具有其價值。每個姓氏,都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能反映出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曆史變遷。
這些名字串起古今多少事,讓人想起那首歌: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曆史記憶,圖: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 馬成傳》
2.《後漢書 · 馬武傳》
3.《回族姓氏與伊斯蘭教的關系》,沈遐熙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7%93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王者榮耀》- 馬超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