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武漢科技大學、募格課堂此前報道
他發表 SCI 論文 39 篇,可供培養博士生的科研經費 49.2 萬元,他是年輕的 "90 後 " 博士生導師,武科大機械自動化學院副教授李梓響 ~
科研幫助李梓響從迷茫混沌中闖出。剛開始讀研時,李梓響和大多數人一樣也曾對未來的生活有着迷茫。在不斷的探索中,他逐漸發現自己在科研方面有些天分。人機協同雙邊裝配的能力規劃與作業調度,可重構人機協作雙邊裝配生産與維護協同作業的智能調度優化研究,動态不确定環境下人機協同裝配的知識型智能優化研究 ...... 他一直在科研路上前行。
" 科研與教學可以并行。" 李梓響說。作爲青年教師,李梓響認爲,導師的職責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科研經驗分享給學生。
新一代的碩博士,在學術圈嶄露頭角:
陸帥華 東南大學物理學院 2019 級博士生,從事計算凝聚态物理與人工智能的交
叉算法開發研究。目前發表 SCI 論文 16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 5 篇,一作總影響因子達 114,總被引 500 多次。
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針對雜化光伏材料和低維磁性半導體的機器學習材料設計軟件和材料數據庫,填補了國内外該領域的空白。
東南大學是陸帥華高中時期的理想學校,在成功獲得保研資格之後,陸帥華便堅定選擇在東大繼續深造,并加入王金蘭教授的課題組,從事計算凝聚态物理與人工智能的交叉算法開發研究材料篩選方面的研究。
研二時,他選擇了碩轉博,開始了 " 每天都在河邊對着自己的倒影練劍 " 的博士科研生活。他深知做科研不能一直踩着前人的腳印,需要打破固有思維,做出自己的東西。在導師的指導下,他開始跨學科研究,博士期間,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針對雜化光伏材料和低維磁性半導體的機器學習材料設計軟件和材料數據庫,填補了國内外該領域的空白。
憑借着突出的科研成績,陸帥華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和雙方導師的資助,在産生了 40 餘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德國馬克思 - 普朗克研究所進行博士生聯合培養,師從世界頂級物理學家、德國科學院院士 Matthias Scheffler 教授。
談及對未來的規劃,他說:" 希望可以在國外繼續進行科研訓練,學成歸來後進入高校,成立自己的課題組,将所學回報給祖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杜佩瑤教授主要從事光電分析化學研究。近 5 年以第一及通訊作者發表 SCI 論文 20 餘篇,主要發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nalytical Chemistry、Small、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等學術期刊上。
杜佩瑤 2012 年至 2018 年在南開大學碩博連讀攻讀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其間在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聯合培養一年半,博士畢業後在天津大學工作三年,2021 年 10 月入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 年獲國家優青項目資助。
" 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 杜佩瑤說,一篇篇科研論文的背後是長期的汗水揮灑,"我每天都有一個計劃表,何時做什麽已經規劃好了。在非工作日工作,淩晨休息都是常态。"
杜佩瑤做科研不僅勤在争分奪秒搶時間上,還勤在與同行專家的交流學習上,讀研至今她已參加全國電分析化學學術會議、先進材料與技術研讨會、環境與健康分析化學前沿會議等大型學術會議超過 15 場。雖然經常舟車勞頓,但她堅定地認爲:" 和領域内專家教授探讨學術課題,能夠幫助我快速成長。"
" 未來我會把自己熱愛的學術之路堅持走下去,也希望能繼續開發出更有價值、更具實用性的前沿技術,在更廣泛的應用場景爲人類健康帶來福祉。" 陳亮如是說。
陳亮,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李大力課題組開展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編輯技術,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的身份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上發表 4 篇文章;申請 12 項發明專利(3 項爲 PCT 國際專利,2 項已授權);受邀參加哈佛大學醫學院 Genome Engineering Seminar 并做報告;兩次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還曾獲全國高校 " 百名研究生黨員标兵 "、華東師大優秀共産黨員、第十二屆 " 挑戰杯 " 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金獎、第六屆中國國際 " 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銀獎等榮譽。
成果背後是經年累月的艱辛
2018 年,陳亮加入李大力教授的 Dali group,正式開始研究生生涯。
起初,超高的實驗強度令陳亮有點窒息。陳亮所在的 BE 小組平時幾乎沒有休息——太苦了。
但師兄張曉輝(現爲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院 PI)的勸慰激發了陳亮不服輸的勁兒。
在這種 " 拼 " 的工作常态下,我們成功開發了超高活性的胞嘧啶編輯器 hyCBEs 和雙堿基編輯器 A&C-Bema。兩項成果分别刊登在 Nature Cell Biology 及 Nature Biotechnology,并且 Nature Reviews Genetics,Nature Cell Biology 配發了成果亮點評述,成果也獲得了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網等媒體報道。
與導師李大力(第一排爲李大力,第二排左一陳亮)
陳亮希望可以從底層克服傳統堿基編輯技術的缺陷,提供更具臨床應用價值的新型編輯器。
但新技術的突破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0 年 5 月到 8 月期間,前期上千次轉染實驗的重複測試都沒有好的陽性數據産出;2022 年上半年疫情、胃疼 / 濕疹越來越嚴重、投稿也兩次被拒……情況一度十分令人沮喪。
但最終,在導師及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陳亮他們再次獲得兩個新技術的突破。第一個是成功開發新一代 " 精準安全 " 的腺嘌呤堿基編輯器 ABE9,将 DNA/RNA 脫靶事件降低到背景水平,有效解決了傳統 ABE 潛在的各類脫靶隐患,理論上将爲近 50% 遺傳緻病性 SNVs 的糾正提供了新的精準靶向工具,這項重要研究發表于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另外一個是構建了第一個不依賴 AID/APOBEC 天然脫氨酶家族的新型 CGBE/CBE 系列堿基編輯器 Td-CGBE/Td-CBEs,有望極大提高将來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并且這種分子改造策略也爲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開發及蛋白質進化工程提供新思路,這一重大成果近期刊登于 Nature Biotechnology。
在學院領導和導師的指引下,陳亮決定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希望通過雙創平台讓這些新型基因編輯技術能夠盡快落地,加速臨床轉化的進程,更快地走到人民的 " 身邊 "。最終,陳亮他們在第十二屆 " 挑戰杯 " 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全國金獎,在第六屆中國國際 " 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榮獲上海賽區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