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起鮮花,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雲南昆明的鬥南鮮花市場。
因爲它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全國 10 枝鮮花至少 7 枝都來自這裏。
這裏每晚的成交價格,左右着第二天全國甚至亞洲許多國家鮮花市場的行情。
40 多年前,當鬥南的農民種下第一顆花苗時,恐怕不會想到,他們會親手把這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鎮,變成如今的 " 花花世界 "。
從種瓜種菜的普通村鎮,到左右亞洲花卉市場價格的 " 花都 ",這個滇池邊的小鎮陽光、水土沒有任何改變,卻能在一枝花的 " 催化 " 下産生如此奇妙的 " 光合作用 "。
鬥南鮮花,離世界第一,還有多遠?
如果單說鬥南鎮,這個地名可能會讓人有陌生的感覺,但是要加上 " 雲南鮮花 " 這個關鍵詞,亞洲最大花卉市場的形象就馬上蹦了出來。
爲什麽?
因爲花店裏賣的玫瑰、百合、康乃馨這些鮮切花,10 枝裏面至少有 7 枝都是從這兒批發出去的。
鬥南花市是全國第一、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
我們來看一個數據:
2019 年,鬥南花市賣出了 92.31 億枝鮮切花,交易額是 74.36 億元;
鬥南的鮮切花在全國市場份額大于 70%,除了稱霸國内市場,還出口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
雲南省種植的鮮切花,80% 以上通過鬥南花市銷售。截至 2018 年底,整個雲南省花卉種植總面積 171.4 萬畝,其中鮮切花種植面積 22.7 萬畝,産量 112.2 億枝。
整整 22 年,鬥南花市在鮮切花的交易量、交易額、現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額這幾項數據,一直霸占着全國第一,根本沒有對手。
1999 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鬥南鮮花開始接觸世界花卉産業,交易量也開始飛速增長
這個賣花的 " 批發市場 ",一開始隻是昆明人買到新鮮、便宜鮮花的後花園,通了地鐵、公交後,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地的遊客,變成了昆明新興的旅遊景點。
獵奇的遊客、鮮花經紀人、花農和客商,交織出了一個晝夜無休的鬥南花市。
除了白天遊客和晚上對手市場的熱鬧景象外,作爲亞洲鮮切花市場的龍頭老大,昆明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才是鬥南花市的核心。
鬥南花市的拍賣市場,采取荷蘭式降價拍賣,鮮花價格指數對全國乃至亞洲的價格都起着風向标的作用
自從 2002 年敲響中國鮮花拍賣第一槌,到 2014 年發布全國第一個鮮切花交易價格指數,再到如今 16 萬平方米的場館和 2 個拍賣大廳、9 口交易大鍾,每天 300 萬 -350 萬枝的交易規模,讓鬥南的花拍中心成了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拍賣市場。
一個村民自發形成的馬路市場,進化成亞洲第一的花卉交易中心,隻用了 30 多年的時間。
而這個奇迹的發迹點,隻不過是當年種下的一株花苗。
從最初的 0.3 畝花田,到整個鬥南 2589 畝地全都種上了鮮花;從騎着自行車擺地攤一天賣 100 元,到日上市鮮花 300 萬枝,總産值 386 億元;從一條 50 米長的馬路市場,到出口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人均年收入 200 元的拮據生活到如今 0 人外出務工,靠鮮花經濟帶動 100 多萬從業人員的龐大産業,鬥南花市的前世今生,簡直就是個奇迹。
鬥南花市的雛形起源于當地農民自發形成的馬路市場
1983 年,鬥南的村民化忠義,把從廣東佛山買來的劍蘭花苗種在了自家的那 3 分菜地裏。幾個月後,他把花插在水桶裏,讓女兒騎着自行車到昆明賣掉。
結果,當時多數人還認爲是 " 資産階級産物 " 的鮮花,第一天就賣了 100 元。
要知道,當時鬥南人均年收入也才不過 200 元。
當年,他家種花的收益達到 3000 元,是以前種菜的幾十倍。
盡管靠種瓜種菜的鬥南人不知道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是整個地球上最适宜種花的幾個區域之一。
不過眼看種花的經濟效益比種菜高得多,鬥南人紛紛 " 改行 ",幾年間鬥南的土地上全部改種了鮮花,從最初的 0.3 畝發展到 2589 畝。
起初村民每天去昆明賣花,随着鬥南鮮花名氣漸漸地大了,有人就直接到鬥南買花。
于是,在鬥南的花田旁,最熱鬧的一條街上,50 米長的馬路花卉市場就形成了。
鮮花擺在路邊,像賣菜一樣按斤稱着賣," 雲南十八怪,鮮花論斤賣 " 說的就是這個了。
上世紀 90 年代後,昆明出現花店和花攤,店主開始去鬥南進貨
到了 1995 年,雲南開始控制煙草種植面積和價格,加上看到了鬥南種花的經濟效益,鬥南周邊的農民也開始種花。
眼瞅着鮮花交易量暴漲,鬥南又先走了一步。
這一年,占地 8000 多平方米的鬥南村花卉市場建成,鬥南不僅告别了馬路花市,還以這個交易市場成了周邊花卉的集散地。
但是,一哄而上的副作用也在鬥南鮮花規模擴大的同時顯露無遺。
因爲當時的市場隻有昆明市,所以從 1993 年鬥南鮮花就開始顯出過剩的趨勢,最便宜的時候兩枝花才賣 1 分錢。
1998 年,鬥南花市擴建,随後成爲國内最大的鮮切花市場
必須有更大的市場,才能消化鬥南越來越多的鮮花。鬥南的年輕人瞄準了北上廣。
他們幾十個人結伴跑到廣州,在當時全國最大的廣州嶺南花卉市場,開始打起了 " 鬥南鮮花 " 的牌子。
那時的廣州既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可以消化鬥南的鮮花,還有比鬥南更豐富的花卉品種和更先進的種植技術可以學習引進。
邊學習引進邊賣花,沒過幾年,鬥南鮮花的開拓者們,就在廣州打開了局面。
廣州的市場上,出現了一條 " 鬥南鮮花街 "。
自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始,鬥南開始接觸到世界先進的花卉産業
真正讓鬥南開始騰飛的,是 2002 年他們開始和國際接軌的交易模式。
1999 年,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讓鬥南鮮花産業邁出了國際化的腳步,鬥南開始接觸歐洲的新品種。
也是在這一年,鬥南的鮮花批發市場再次擴建,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鮮切花批發市場,鬥南的花開始走出國門。
靠傳統的對手市場批發交易顯然跟不上節奏了。
經過近 2 年的籌備和建設,2002 年 12 月 20 日,中國第一個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在鬥南落下第一槌。
盡管剛開始經過了 5 年的冷場和虧損,甚至有的買家這邊拍到鮮花,轉手拿到門外對手夜市上加一毛錢直接賣掉,盡管花農一開始并沒把花卉拍賣的等級規則當回事,但市場對花卉品質追求更高,以及市場的需求,推着花卉拍賣越來越風生水起。
鬥南花拍市場上待拍賣的都是等級較高、品種較好的鮮花
如今,平均每天 300 萬 -350 萬枝高品質的鮮花從鬥南拍賣市場拍出,連夜發往全國各地和中東、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鬥南拍賣市場的價格,也決定着各地第二天花卉市場價格的走勢。
銷量和流水的背後,還有更重要的:整個鬥南花市爲 29 萬戶花農搭起了銷售的平台,一戶花農平均要雇 4-6 個人,這樣算下來就是上百萬人的就業。
2017 年,時任總理專門去逛了趟鬥南批發市場的夜市,總理說:
現在鬥南花卉市場已經是中國第一、亞洲第一,希望你們向世界第一邁進!
要做世界第一,是中國所有行業的目标,當然也包括鬥南的鮮花。
鬥南爲這個目标列出了時間表,準備分兩步走:
首先是到 2022 年交易量 120 億枝、交易額 150 億元,實現交易量世界第一;然後是到 2028 年實現交易量 160 億枝,交易額 350 億元,實現交易額世界第一。
交易量想沖上世界第一還好說,可交易金額想從現在 74 億到 350 億,卻絕非易事。
如果真能成功,可以說是中國花卉培育科技的巨大飛躍。
鬥南花市已經給自己定下了要做 " 世界第一 " 的目标
這背後的邏輯聯系就是,想要以 160 億枝的交易量完成 350 億元的交易額,那麽每枝花的平均價格就要 2.187 元。我們按 2019 年的數據算一下,每枝花的均價是 0.805 元。
我們再看下最近 3 年鬥南的數據:
2017 年,交易量 65 億枝,金額 53.55 億元;
2018 年,交易量 69.87 億枝,金額 57.68 億元;
2019 年,交易量 92.31 億枝,金額 74.36 億元。
按照均價,鬥南的鮮花價格其實是在下行的。怎麽才能讓今天 8 毛錢一枝的花賣到差不多 3 倍的價格?
除了科技沒有别的路可選。
花卉既然是産品,就有品種的優劣之分。目前國内 90% 的品種還要從荷蘭、以色列、法國這些花卉種植強國進口。
BBC 紀錄片《世界最大的鮮花市場》中,介紹了世界最大的荷蘭阿斯米爾花市,全球 80% 的鮮花都來自這裏的交易
2015 年之前,鬥南這邊種的玫瑰基本上還都是歐洲那邊淘汰了 20 多年,早就過了專利期的品種。
淘汰的品種自然價格比新的低,那想要新品種呢?請支付高昂的專利費再說。
這些花卉産業發達的國家,都是靠它獲得高額的利潤,并以此控制着世界花卉貿易。
再說,就算想付錢買,也不一定能引進。
因爲以前缺乏知識産權保護,曾經吓得國外育種商對中國進行封鎖,不讓新品種進入中國。
荷蘭的花卉種植莊園,自動化程度極高 來源:紀錄片《世界最大的鮮花市場》截圖
新品種是花卉行業利潤和發展的制高點,和其他行業的追趕、發展一樣,鬥南也是引進和自研同步發展。
先來說引進。
專利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可你一個鮮花批發市場怎麽去解決讓花農付專利費種花的問題呢?要知道,一棵玫瑰的專利費是 8 元,花農自己扡插繁殖隻要 5 毛錢。
鬥南的解決辦法是,用市場的力量去保護知識産權。
這裏就要說到拍賣交易中心的作用了,它除了是進入國際市場和國際接軌的交易方式,還是鬥南獨創的解決花卉種苗知識産權保護的平台。
在拍賣市場,育種商、花農、拍賣市場要簽一個三方協議,拍賣市場負責從國外引進品種提供給農戶,花農種出來拿到拍賣市場交易,每筆交易扣下 10% 的專利費,然後分期給育種商。
鬥南鮮花拍賣市場
雖然是個多赢的方案,可是一開始無論是花農還是花商,都不願嘗試這個從沒用過的方法。
直到拍賣中心成立 10 年後的 2013 年冬天,昆明一場大雪讓玫瑰産量減半,一些人看到從國外進口的玫瑰銷路極好,才轉頭關注起拍賣中心儲備的新品種。
消費者喜歡新品種,批發商就關注新品種,市場價格一高,農民就願意種新品種。
就這樣,經過 10 多年的努力,鬥南自創的收取專利費的方式得到認可,吸引了 10 多家國内外育種商、2.5 萬多戶種植戶和 3000 多花商加入合作體系,2019 年爲國内外育種商代收專利費 700 萬元。
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價格問題,還是要靠科技的投入。
回頭看鬥南的鮮花做成一個大産業的背後,其實也依稀能看到科研工作者的身影。
早在 1986 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就從日本引進設施和栽培鮮切花的技術,在自家單位的後山上建了個 " 花卉工廠 ",培育香石竹、滿天星的種苗,然後給鬥南的種花戶去種植。
不過,那時候就連植物所的研究員也對鮮切花栽培所知不多,隻能遇到問題摸索分析,然後再去教給農民。
鬥南的鮮花種植,目前還是種植規模較大,科技技術含量和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還很大
當鬥南的鮮花成了一個大産業的時候,人們從根上看到了科研帶來的價值,對科研的投入才開始逐漸加大。
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給 10 多家傳統園藝企業提供技術支撐,讓這些種花的企業變成了 " 高新企業 "。
2018 年,當地一家花卉公司花了 4 年時間,投入 160 萬元研發出來的玫瑰新品種推廣種植了 1000 多畝,光專利費就收了差不多 200 萬元。
能有這樣的收益,因爲這種玫瑰價格是普通品種的 2 倍,而且一直是拍賣中心的爆款。
昆明植物所也用了 18 年時間,把野生兜蘭馴化成了商品花卉,2018 年這個新品種的花一上市,就給企業帶來了上百萬元的利潤。
2017 年,時任總理在鬥南花市,希望鬥南向世界第一邁進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這話不僅在高新科技行業,在種花、種糧食和種菜的農業也是一樣。
科技不僅能培育出優良的品種,更是搶占知識産權制高點和制定标準話語權的終極武器。
過去,鬥南靠規模和價格的優勢,做成了全國最大、亞洲第一,但是真正的世界第一,不僅有規模,更要有科技研發實力。
這個世界第一,才是鬥南的星辰大海。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正解局 "(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