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李願 , 楊志錦
編 輯丨林虹 , 肖琦
據新華社 10 月 31 日消息,10 月 30 日至 31 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 2017 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時隔 6 年再次召開全國性的金融工作會議,且此次會議升級爲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會議也指出,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隐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部署金融工作三大主題
對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具體金融工作,會議部署了三大主題:金融要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一、金融要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
對于金融如何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會議指出:
• 要着力營造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大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 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
• 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 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标準和監管要求等等。
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貨币政策定調尤爲重要。會議強調,要着力營造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加強貨币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10 月 21 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向全國人大報告金融工作情況時表示,2022 年第四季度以來,穩健的貨币政策精準有力,加強逆周期調節,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廣義貨币(M2)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 穩健的貨币政策更加精準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保持貨币信貸總量适度,節奏平穩。" 談及下一步貨币政策的考慮時潘功勝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信息顯示,貨币政策的 " 結構 " 同等重要。潘功勝表示,結構上,聚焦重點、合理适度、有進有退,繼續加大對普惠小微、制造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好存續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和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 9 月末,各類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餘額總計 7.0 萬億,相比二季度末增長 1443 億。其中支小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餘額增長較多,分别增長 1424 億、568 億,顯示對兩個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大。
在重大領域方面,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制造業中長期、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貸款增速較高。其中,國有大行在支持重大戰略、重大領域和薄弱環節方面發揮着 " 頭雁 " 作用。
" 前三季度銀行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力度不斷加大,民生和社會保障領域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強。" 金融監管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二、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有效的金融監管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風險。會議表示,要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是當前金融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 今年 6 月,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表示,堅決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厘清責任邊界,拉緊責任鏈條,加強綜合治理,完善多主體參與、多領域協作、多層次貫通的責任體系,真正實現監管 " 全覆蓋、無例外 "。強化央地監管協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工作機制,實現中央與地方兩個層面的無縫對接協調。
會議列明了五大風險領域: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地方債務風險、房地産市場風險、金融市場風險和外彙市場風險。
金融監管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此前表示,當前我國金融業運行總體平穩,防範化解風險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其中,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穩妥推進,堅持分類指導、" 一省一策 " 原則,認真履行監管職責,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制定實施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方案,協同做好風險化解工作。
今年 6 月央行發布的 2022 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結果顯示,評級結果 1-7 級的機構有 4022 家,資産占全部參評機構總資産的 98.3%。評級結果在 " 綠區 "(1-5 級)的機構 2199 家," 黃區 "(6-7 級)機構 1823 家," 紅區 "(8-D 級)機構 346 家。全國高風險機構數量較峰值已減少 303 家,現有 346 家高風險機構總資産占參評機構總資産的 1.72%。
地方債務風險也在有序化解中。據統計,目前 20 多個省份已發、待發的特殊再融資債券規模已超萬億,這些債券實際用途一般用于置換隐性債務。據本報此前報道,已經有資金已撥付至企業,用于償還拖欠款。與此同時,中央增發國債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用于災後恢複重建等,助力地方政府專心化解債務。
三、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次會議首次命名爲 "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即是落實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體現。
對于下一步工作,會議作出了具體部署: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要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标準,鍛造忠誠幹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幹部人才隊伍等。
今年 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确,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作爲中央金融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列入黨中央機構序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目前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已經在具體開展工作,相關人士陸續參與了央行、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等多個機構的會議。
上述方案還明确,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作爲黨中央派出機關,同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将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的金融系統黨的建設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還明确提出要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這意味着地方也将成立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
" 省級層面是否需要相應建立省委金融委和金融工委,如果設立,是否實行雙重領導同步向中央金融委報告工作,省級金融委同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之間關系如何界定。" 早在今年 8 月,河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的一份調研報告提出。
對于健全央地監管協同機制,上述調研報告還提出,建議在地方層面的機構改革落地過程中,進一步明确相關問題,強化央地監管協同,形成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效能。
21 解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釋放 10 大信号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此次會議主要釋放以下重大信号:
1. 會議升級爲 "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更加強調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基本上每五年召開一次,此前在 1997 年、2002 年、2007 年、2012 年、2017 年共召開過五次。每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異常重要,因爲它規劃了未來幾年的金融工作方向。
此次召開的會議爲 "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更加強調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
今年新一輪機構改革後,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委成立。其中中央金融委員會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審議金融領域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
中央金融工委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作爲黨中央派出機關。
2. 首提金融強國
此次會議兩次提及 " 金融強國 ",其中一處指出,"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另一處指出," 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爲目标 "。
這應該中央層面首次提及 " 金融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制造強國、農業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等概念,但并未提及 " 金融強國 ",後續需關注官方對金融強國的解讀及對金融行業的影響。
央行前行長戴相龍在 2020 年發表的《中國新時代金融強國戰略研究》提出,建設金融強國要抓住曆史機遇,要使本國具有長期穩定的經濟,在實現經濟全球崛起的同時要積極推動本币國際化。我國已具備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的基本條件。
3. 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原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去年發表的《踐行政治性、人民性,提升專業性,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一文對政治性、人民性進行過解讀。
具體而言,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最核心的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本質特征。金融事關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衆安居樂業,隻有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才能彰顯政治性、确保人民性、提升專業性,才能解決金融運行突出矛盾,才能真正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
堅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最本質的是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金融事業起于爲人民服務,興于爲人民服務,必須充分體現人民性,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金融服務需求爲出發點和落腳點。
4. 以服務實體經濟爲根本宗旨,做好五篇大文章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爲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近年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斷提升。央行數據顯示,2022 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 32 萬億,相比 2017 年增加 12 萬億。
與此同時,金融系統也加強對科技創新、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比如截至今年 9 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 28.74 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約 25%。
此次會議進一步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四次提及 " 實體經濟 "。在對未來工作的安排中,會議提出,要着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會議還提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确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必須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由此推動中國經濟從 " 房地産—地方政府(基建)—金融 " 的舊三角循環過渡到 " 科技—産業—金融 " 新三角循環。
5.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
近年來,中國金融監管不斷趨嚴。監管部門反複重申,金融監管要 " 長牙齒 "、監管姓 " 監 "。與此同時,包括資管新規、隐性債務意見等标志着強監管的意見陸續印發。
此次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在這一基調下,未來金融監管将繼續從嚴。
6. 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會議指出,金融要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着力營造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大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币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中國貨币政策的定調主要有五個範疇:寬松、适度寬松、穩健、适度從緊和從緊。2009 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年實施适度寬松的貨币政策。2010 年以後,中國一直實行穩健的貨币政策。
貨币政策工具方面,既有總量型工具(利率和存準率),也有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近年來中國央行統籌發揮貨币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在創設工具方面,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不斷推陳出新,比如 2022 年陸續創設了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等工具,目前央行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一共 17 項。
今年 8 月央行貨币政策司司長鄒瀾在發布會上表示,必要時還可再創設新的工具。市場預計,将來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可能還會增加。
在宏觀調控中," 跨周期調節 " 和 " 逆周期調節 " 是相對的概念,二者存在區别。其中,逆周期調節,指在經濟下行時宏觀經濟政策寬松,經濟上行時宏觀經濟政策收緊,以避免經濟波動太大,但往往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寬松期積累泡沫化風險、收緊期風險被刺破。而跨周期調節,意味着放松時不過松,收緊時不過緊,爲未來政策空間留有餘地,把政策評估期從短期擴展爲中長期。
7. 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
2017 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确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由此爲開端,對違規舉債的問責正式開啓,起到了強大的震懾效果。
近年來,由于賣地收入下降,地方債務風險上升。目前一攬子化債的大幕正徐徐拉開:截至 10 月 31 日特殊再融資債券規模已超萬億,用于置換納入隐性債務之中的拖欠款、非标及貸款。
與此同時,金融系統尤其銀行支持地方債化解的工作也已啓動:一是對本行貸款展期降息;二是債務置換。
這些措施短期内将緩釋地方債務風險,但市場也高度關注治本的措施。此次會議提出,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适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一些協調央地和多部門的措施已在推出。比如 10 月 21 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介紹,在部委和地方兩個層面建立金融支持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工作小組;今年 8 月時任财政部部長劉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也表示,加強跨部門聯合監管,始終保持高壓态勢,強化定期監審評估,堅決查處新增隐性債務行爲,穩步推進地方政府債務合并監管,推動建立統一的長效監管制度框架。
"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 主要因爲當前地方債務率較高,但中央具備加杠杆的空間。當前中國國債餘額 28 萬億,地方政府債務餘額 40 萬億,如再加上隐性債務,地方債的餘額将更高。總體而言,中國政府債務呈現出地方政府杠杆高、中央政府杠杆低的特點。而國際上普遍是中央政府杠杆率高、地方政府杠杆率低。
如以衡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債務率來看,地方法定債務率已超過警戒線,進一步加杠杆的空間有限。與此同時今年一些地方城投債務風險暴露,也顯示地方債務壓力較大。
在此背景下,地方尤其是高風險省份的重點是化解債務風險,未來要适度壓縮新增地方債額度。但經濟下行壓力猶在,仍需政府投資穩增長,中央國債就需要适度增加。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期通過議案,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發 2023 年國債 10000 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中央将發力發展,地方專注化債。
8. 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
對于化解房地産風險,此次會議提出,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 " 三大工程 " 建設,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 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 " 近年來逐步完善。2019 年央行新設宏觀審慎管理局,牽頭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據記者了解,過去幾年,央行金融市場司牽頭制定了 " 三道紅線 "、貸款集中度等房地産政策,這些均屬于宏觀審慎的範疇。
2020 年 10 月,時任央行副行長的潘功勝在 2020 金融街論壇發表的《中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設與管理實踐》演講稱,推動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根據防範房地産金融風險和 " 穩地價、穩房價和穩預期 " 的需要,研究房地産貸款集中度、居民債務收入比、房地産貸款風險權重等宏觀審慎政策工具,進一步完善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當前房地産行業持續調整的背景下," 三條紅線 " 和貸款集中度管理适度階段性放松,但這些措施不會取消,待房地産行業恢複常态化運行後,還會在逐步完善的基礎上繼續實施。後續需關注居民債務收入比、房地産貸款風險權重工具的進展情況。
保障性住房等 " 三大工程 " 建設指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 " 平急兩用 "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7 月以來,國常會已陸續審議通過相關文件。如 8 月 25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文件。
該意見提出兩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 讓工薪收入群體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消除買不起商品住房的焦慮,放開手腳爲美好生活奮鬥 ";二是推動建立房地産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産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9. 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
2017 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設立國務院金融委,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後明确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設在人民銀行,辦公室主任由人民銀行行長兼任,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統籌協調原銀保監會、證監會推進相關工作。
2020 年,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指導各省份陸續成立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以加強金融監管協調、促進地方金融改革發展和穩定。地方協調機制由央行省會城市中心支行行長或分行行長擔任主要召集人,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彙局省級派出機構、省級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以及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财政部門負責人爲成員。
近期印發的央行 " 三定 " 方案稱,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國務院金融委及其辦公室成爲曆史,地方金融協調機制引起關注。此次會議提出,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這意味着地方也要成立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統籌相關工作的同時壓實屬地責任。
10. 金融工作要和優秀傳統文化結合
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兩次提及傳統文化。在總結過往部分,會議提出,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在部署下一階段工作部分,會議指出,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
近年來,金融工作和傳統文化結合已有實踐。去年 11 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金融街論壇上表示,要把資本市場一般規律與中國市場的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 " 兩個結合 " 重要論述的具體思考。
易會滿解讀稱,我國經濟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真誠歡迎境外機構和資金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中國資本市場。要看到,A 股市場境内投資者持股占比超過 95%,我們的機構做投資更要研究把握好這些基本特征,要有獨立的專業判斷和研究能力,不能人雲亦雲、盲目跟風,不能急功近利、過于浮躁。要更加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揚穩健執中、求真務實、重諾守信、謙虛謹慎等文化理念,并健全與之相适應的公司治理、激勵約束、風險控制和監管制度體系,多管齊下,久久爲功。
原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發表的《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一文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一些案例來闡述現代金融監管理念,比如在談微觀審慎時,郭樹清表示,中華傳統商業文化就特别強調穩健經營," 将本求利 " 是古代錢莊票号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事準則,實質就是重視資本金約束。
在說明宏觀審慎時,郭樹清表示,我國宏觀審慎的政策理念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政府對商品貨币流通的監督和調控,西漢的 " 均輸平準 " 已經成爲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的制度安排。
一圖回顧:曆史上的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據金融時報梳理,此前,黨中央、國務院自 1997 年起先後召開過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作爲金融系統最高規格的會議,每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均對我國下一步重大金融改革方向和政策 " 定調 "。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