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蓮花樓》完結,在點映 6 集 + 日常更新 2 集的助推下,熱度終于破萬,成爲愛奇藝這一年多以來第八部熱度破萬的劇集。
雖然熱播期始終被《長相思》壓着打,但它的成績顯然好過《玉骨遙》和《安樂傳》等暑期檔其他競品,隻是恐怕對比平台與片方的厚望,還有一些差距。
遙想該劇立項、拍攝和播出前,宣傳口徑一直緊扣" 武俠 "二字,物料是眼花缭亂的打戲,文案都是" 新武俠 "" 懸疑武俠 "" 重塑武俠 "的野心,粉絲安利的語氣都帶着一股子自豪,大概是覺得武俠劇既稀少,又能在鄙視鏈上穩居市場主流言情之上吧。
但一個商品的稀少,可能是因爲生産艱難,更可能是不那麽被需要。
武俠已死,這個說法斷斷續續也被提了不短的時間,它是有依據的嗎?武俠影視這幾年又呈現出怎樣的現狀與趨勢呢?
1
武俠影視現狀
毋庸置疑,武俠已是當下影視的非熱門題材。
進入 2020 年代,頭部或靠近頭部的武俠影視,兩隻手數得過來。
金庸系的包括:18 年拍攝,21 年播出的《鹿鼎記》,口碑巨撲,成績平平。
19 年拍攝,2021 年播出的《天龍八部》,口碑成績均巨撲,我不提大概很多人壓根不記得。
《飛狐外傳》,平平無奇播完,唯一出圈梗大概是在乾隆年間敢不剃頭的苗大俠
古龍系隻有 17 年拍攝 20 年播出的《絕代雙驕》,我不提大概很多人壓根不記得 +1
溫瑞安的,《說英雄誰是英雄》,成績口碑雙撲 +1
方羽的《千門》改編的《雲襄傳》,平平無奇播完。
此外,還有《山河令》,耽改爆劇。
男頻 IP 改編的《雪中悍刀行》,口碑撲,播出成績很好,武打場面群嘲出圈。
《少年歌行》,打着武俠旗号但更接近高武的漫改劇
以及最近這部《蓮花樓》,藤萍的懸疑武俠改編。
上述十部中,還有不少是版權到期前草草拍攝的劇集,真正大投資 S+,一年兩部都不到,以資本流向來看,武俠劇,确實已經不是古裝劇大投資的首選了。
武俠電影就更令人唏噓了,在豆瓣做條件篩選,以華語 + 武俠 +2020 年代爲限定條件,得到的篩選結果,全是網絡大電影。
印象裏上一部在影院裏看到的 " 武俠電影 " 大概還是 2017 年的《繡春刀 2》,票房口碑都很難評。
以成績論,上述影視劇裏成績好的,《雪中悍刀行》是男頻 IP 改編,男頻特有的種馬爽文套路和朝堂權謀都蓋過武俠元素。
而《山河令》爆火靠耽改,《蓮花樓》可看性靠奇案。
武俠已經越來越從一個大勢片種,萎縮爲一個疊加于其他片種之上的類型元素,或其他片種的外殼。
武俠會不會死很難講,但武俠影視的式微,已如此明顯。
2
精神内核不合時宜
武俠影視的衰落,最核心的原因是時代價值觀的變化。
武俠二字,重點在【俠】。行俠仗義,快意恩仇,講得是論心不論迹,是不拘于世俗規則的束縛,無畏地追求最樸素的道義。
俠以武犯禁,也可以反過來說:無犯禁,不武俠。對世俗規則的打破,在固有秩序之外遊離,是武俠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可當下的時代情緒和價值觀是什麽呢?是追捧秩序,是歌頌權力,是神聖化規則,是對一切颠覆和挑戰的不容忍。
武俠影視一向以武俠文本爲沃土,從文本的變遷,我們就能看出這種價值觀的轉向。
金庸的最後一本武俠小說《鹿鼎記》,已不再是純粹的武俠,它将傳統的江湖完全拉入朝堂,對自己構建的那個江湖世界,做了非常徹底的解構。
此後黃易、孫曉和諸多網文作者,也繼承并發揚了這種武俠小說的發展方向,令江湖徹底成爲【江山一隅】,令江湖争鬥成爲掌權者的棋子,令武俠踏進了權謀的世界。
另一大發展方向,可能源于倪匡代筆金庸寫《天龍八部》的任性發揮,這也在後來者如黃易的《破碎虛空》等作品裏發揚光大。這個方向是沿着【高武】一路奔向玄幻修真,在玄之又玄的情節中叩問生命本源和存在意義等哲學命題,這也滋養了大陸的無數網文。
這兩個方向發展至今,嚴格來講,已經完全脫離了武俠二字的本義。前者越是接近權力、接受權力,越是 " 俠 " 的反義詞;後者離地越遠,也就越背離武俠紮根的現實土壤。
而經典武俠作品,随着這個時代對 " 正義性 " 越發嚴苛的要求,随着娛樂受衆越發保守的價值觀變化,創作空間也越來越狹窄,甚至舉步維艱。
文本如此,面向最廣泛觀衆的影視劇更加難免。
在這個主角闖紅燈都會被謾罵的時代,在這個觀衆用放大鏡要求主角雙潔雙處毫無道德瑕疵的年代,俠已無禁可犯。犯必死,不被監管摁死,也會被大衆的唾沫星子淹死。
3
技術條件瀕臨斷代
但是當然,很多觀衆看武俠影視就是圖個熱鬧,潛意識裏的價值觀判斷未必會冒出來。武俠黃金時期的那些影視劇也未必都有武俠精神内核,其受歡迎程度并不與之正相關。
是的,【俠】滿足不了,本還可以有【武】,問題是,現在【武】也快沒有啦。
認真提問:上一次看到讓你們内心 " 哇打得好過瘾 " 的武打場面,是哪一年的哪一部武俠?
我有印象的,電影是徐克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劇集是《将夜》,巧了,都是 2018 年,五年前。
武打場面要拍好,首先要有專業的武指,能設計出精彩的動作場面,也能指導培訓演員完成動作場面。
華語區的武指基本上都來自香港電影工業,是港片黃金時代的遺産,如今随着當年那一代人的老去,人才凋零,後繼無力。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就算有好武指,如今站在行業食物鏈頂端的諸位年輕明星,可還願意吃當年前輩們吃的苦呢?
不知道多少次了,我對着影視劇裏切稀碎的武打場面唉聲歎氣,鏡頭切得越碎、越不連貫,就意味着演員用替身越多、自己上陣越少。
有些大全景迫不得已露臉,那動作之綿軟無力,身形之僵硬笨拙,絕對是觀衆行觀衆上的程度,錢好賺至此,前輩們恐怕隻恨自己生錯了時代。
若僥幸武指給力、演員能打得大差不差,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對不起,内娛還有一大批奇形怪狀的導演,拍動作戲的掌鏡水平能創亖所有觀衆。
不多截圖了,順便點名歡瑞深度合作的每一位
按說,雖然武俠式微,但現在無論古偶、仙俠、玄幻還是冒險,都喜歡在自己的劇情裏插一些動作戲撐場面,以證明自己是花了錢的,那到底爲何每一部都拍得如此拉胯呢?
首先,當然是強大的後期特效,讓主創生出了懈怠,把應該在拍攝期精雕細琢的工作,敷衍糊弄後留給後期,最後出來的效果,能及格就已經謝天謝地。
事實上,我經常看到劇粉、演員粉安利劇時吹打戲,點進去一看全是特效,演員連動都沒怎麽動。
其次,觀衆習慣了被垃圾打鬥創亖後,對動作場面慣常倍速觀看甚至拉進度條,這以數據的形式反饋回制作端,下一部動作就會更敷衍,徹底形成惡性循環。
劉宇甯直播時說動作戲随便拍拍就好,因爲觀衆并不愛看,被罵不敬業罵得半死。可是細想想,是誰給了他這樣的數據,是誰向他傳遞了這樣的觀念呢?
這些拿打戲做點綴的劇集,可以大差不差,随便打打。可是武俠影視的根基就是外武内俠,武打這個外在形式都無法滿足基本水準的話,觀衆到底還能看什麽呢?
去年一部由謝苗主導的網絡大電影《目中無人》一反網大僅有下沉市場而無主流關注度的常态,獲得了較高的口碑,靠的就是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真【武打】。
舊時的及格線,已是如今的狀元,武俠内喪精氣神,外失筋骨,徒留一層皮。
4
還有未來?
2024 年是金庸先生誕辰 100 周年,又一批金庸作品的影視改編在拍攝中,看起來仿佛有複蘇的迹象。
然而我很難樂觀。
電影方面,徐克主導的《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要拍攝襄陽之戰。我毫不懷疑徐克在視效上的頂尖能力,但無論他要拍攝的是原著裏的哪一段,抑或是原著沒有提及的原創情節,襄陽大戰本身就已經是郭靖從江湖人士步入體制内的顯著節點,俠向後退,國家大義向前,這大概也是它能成爲中影重點項目的原因。
騰訊與耀客攜手的金庸宇宙,目前也看到了不少路透。這個系列不按作品拍攝,而是按照人物傳記的方式重述金庸故事。這很容易讓我聯想起當年姜大衛主演的《九陰真經》,90% 原創,有一種瞎編的好看。
但無論如何,這個改編方向本身就意味着拎出重點人物與人物關系來做戲,到底能在其中呈現多少武俠味道,隻能等成片出來再做判斷。
此外,至今還 " 坑 " 着我的《英雄志》,大陸版劇集也殺青了,看選角和梗概,這部台灣新武俠的代表作,恐怕難遭魔改噩運。
正如前面所說,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所謂 " 武俠 ",要麽成爲其他題材片種的包裝紙,要麽必須搭配強類型元素做混搭,不然矛盾無法制造,人物無法塑造,情節也無法推進。
因爲在當下的環境裏,影視劇恐怕很難出現 " 武俠主角 " 應該救助的對象,更難出現 " 俠義精神 " 實質上指向的敵人,卻遍布着着無數 " 武俠主角 " 不能觸犯的規則與潛規則。
【對抗這世間的不公】隻能簡單粗暴地做成主角的個人命題,因爲血親複仇恐怕是當下觀衆唯一能容忍的 " 犯禁 ",但還能容忍多久,也很難講。
在新一代娛樂受衆眼中,金庸、古龍等一系列名字及其作品已沒有什麽大師的光環,影響力未必敵得過 ta 們心中喜愛的網文作者,等到我們這最後幾代對武俠有童年濾鏡和無限向往的娛樂受衆徹底喪失娛樂話語權時,武俠大概也就徹底邊緣化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也許這個時代的人們,确實不再需要武俠所代表的精神内核。
但也不排除有那麽一天,在環境劇烈的變革裏,在時代情緒積累到某個臨界點後,那些代表着鮮活的舒展的不受束縛生命力的文藝作品,會再次得到狂熱的追捧。
你們還期待武俠嗎?最近最喜歡的一部武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