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網上有關 " 小米自研 " 的讨論,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事情是這樣的。
舉報本身沒啥問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舉報描述裏所說的 " 我公司從未在任何場合說過澎湃 OS 系統爲自研系統,以上内容嚴重誤導網友 ",這個理由,有那麽點站不住腳。
因爲在之前央視财經發布一篇 " 七年磨一劍,澎湃 OS 來了 " 的報道中,微博文案中使用了 " 自主研發操作系統小米澎湃 OS " 的措辭,并獲得了雷總的快樂轉發。
而且雷總在自己發布的筆記中也提到過,澎湃 OS 中包含了 " 純自研通用操作系統"。
如果按舉報描述的說法,那央視财經。。。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差評君在全網搜了一下這篇文章被下架的文章,并沒能搜到原文。
但有消息靈通的博主單方面聲稱,這個撤稿函舉報是真的,圖也不是 P 的。。。
不過這張截圖目前搜不出更多信息,小米也還沒有正面回應,所以這事到底是啥情況,目前還沒有準數。
但關于澎湃 OS 到底是不是自研這個問題,其實從它的架構裏,能夠看到一些端倪。
簡單來說,澎湃 OS 就是将原先的安卓系統底層的一部分,替換成了自研的 Vela,由它來負責實現小米設備之間互聯互通的部分,而應用服務層依然兼容安卓,保障了小米手機安卓應用的日常運行。
圖源:微博 @數碼閑聊站
所以真要論起來,澎湃 OS 有自研的部分,但不算是完全自研。同樣的,早期基于谷歌 AOSP 開發的的鴻蒙也有點這個意思。
那有沒有更 " 自研 " 一點的?
有。
比如最近發布的鴻蒙 NEXT,都已經不兼容安卓了;隔壁原生安卓那樣基于 Linux 内核構建、開發的系統,基本也算是自成一派了。
如果你認爲這也不算徹底,那還有像 iOS、MacOS 這樣基于 Unix 系統理念開發出來的系統,血統更是純正。
現在,你可以把這幾個例子轉發給朋友們看看,問問他們澎湃 OS、鴻蒙 OS、iOS、Win10 哪幾個算自研系統,出一道多選題,差評君猜他們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所以歸根結底,是大夥兒對于 " 自研 " 這個詞的理解不同,才引發了對這件事的激烈讨論。
事實上,到底什麽樣的技術才能被稱之爲 " 自研 "?要到啥程度才是真 " 自研 ",一直以來都沒有标準答案。
舉例來說,像之前華爲的 " 昆侖玻璃 ",其實是來自重慶鑫景特種玻璃有限公司這家供應商,華爲旗下的子公司在 2021 年,就已經入股了鑫景,一起合作研發應用在手機上的高強度玻璃。
昆侖玻璃的技術專利大部分都在華爲這邊,說是 " 華爲自研 " 其實也沒太大的問題,但要較真要說 " 昆侖玻璃 100% 都是華爲自研 " 的,就有失偏頗了。
又比如今年沒憋出大招魅族 21,也有着 " 自研全鏈路振感解決方案 " 的 mEngine Ultra 觸感引擎,其中用到的馬達,就是來自瑞聲科技的 CSA0916 馬達,體積達到了 602mm ³,是目前安卓手機中體積最大的振動馬達。
雖說一加也有手機用上了這款馬達,但要論調校出來的振動手感,魅族還是獨一檔,從這個角度說是自研,也确實沒毛病。
即使是強如蘋果的自研能力,之前在制造 M1 Ultra " 膠水芯片 " 的時候,宣傳上說自己用的是 UltraFusion 架構,可實際是采用了台積電的 CoWoS-S2.5D 封裝技術,配合自己的設計理念,将兩塊 M1 Max 芯片給粘到一起,提升性能。
小到一個傳感器、馬達可以自研,大到手機上的芯片、系統也可以自研,有專注在屏幕、影像傳感器上的、也有專注在天線、機身材料上的。
産業發展到今天,你是基本上見不到 100% 自研方案的。。。
也正是因爲自研這個概念的尺度比較模糊,隻要是能和 " 自研 " 靠上邊的宣傳點,廠商們都是樂意去做的。
可以說 " 自研 " 兩個字是廠商 " 占領用戶心智 " 的最好宣傳,它對于大衆判斷企業的研發實力、品牌可靠度有着很高的指導意義。
翻譯成人話就是:能有功能帶個 " 自研 " ,産品看起來都精神不少。
當然了,敢開口說 " 自研 " 兩個字的廠商,也不可能完全是在唬人。在如今這個幾乎已經卷到頭的科技數碼領域,還敢把 " 自研 " 說出口的廠商,本身也做好了自己成爲靶子的心理準備。
所以差評君覺得,不管廠商們自研了百分之多少,隻要敢于踏出" 自研 "這一步,把自己架到摔角台上的,全都是好樣的。
畢竟在各類基礎技術已經相對完備的當下,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想要在現有技術之上持續推陳出新,即使是非常小的創新和改動,也都應該得到重視。
這不單單是在告訴消費者,同樣也是廠商在激勵自己的員工能保持這股 " 自研 " 的勁頭。
還是拿小米舉例,之前他們陷入的 " 電機全自研 " 風波,發布會提到的 " 全自研 V8s " 電機,被部分網友質疑不像真的。
最後還是合作夥伴彙川技術出來幫忙打了圓場,表示 V8s 确實就是小米全自研,V6s 是聯合研發。
盡管 V8s 要到 2025 年才能實現上車,但小米這波宣傳不管對于内部還外部來說,都還挺提氣的。
而對于真正掏錢買産品的用戶來說,誠然 " 自研 " 更好,但這兩個字的意義在 " 好不好用、會不會壞、價格高還是低 " 面前,其實沒有這麽重要。
隻要廠商的 " 自研 " 不是瞎吹,不會直接導緻你買到一個惡心自己的産品,那差評君覺得多宣傳宣傳 " 自研 " 也挺好的。
咱們多給點耐心,指不定未來哪天就真成 100% 自研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