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雨雪交加,出門取快遞多有不便,好言請快遞小哥将快遞放在快遞櫃。不承想,對方找了一堆理由,就是沒答應,甯可隔天再送。網上一搜索,此類新聞不在少數。快遞櫃怎麽就不受待見了呢?
仔細回想,确實有時日沒用快遞櫃了。記得前些年,上班時間不便簽收送到小區的快遞,隻好請物業代勞。每次回家,總要第一時間去物業密密麻麻的快遞攤裏,反複找尋辨認一番。痛點就是商機!快遞櫃應運而生,小區裏、單位旁,各類色彩鮮豔的櫃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那時候覺得快遞櫃真 " 香 "。
這才幾年光景,快遞櫃行業怎麽就急轉直下了?
其一,多頭收費,體驗不佳。
當年,快遞櫃甫一問世,就實現了多赢:從此用戶簽收快遞時間靈活,包裹安全也有保障;快遞員可避免重複上門提升效率;物業增加了場地租金收入。快遞櫃還對用戶免費,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天收到好幾條取件短信的記憶。
然而,火爆行情沒持續多久。幾年前,快遞櫃企業宣布對超時快件收費,成爲社會熱點。習慣了免費的部分用戶從此不願包裹被小哥直接投進快遞櫃。對快遞小哥而言,每票快遞隻賺 1 元左右,放進快遞櫃每件要扣去三四角錢,很影響收入。如需征得用戶同意才能使用快遞櫃,也影響了快遞小哥的工作效率。
由此,快遞員和收件人這兩大用戶群體的使用體驗、使用意願都陡然下滑。
其二,追兵叠出,賽道擁擠。
快遞物流賽道的競争出現白熱化。就在快遞櫃企業飽受用戶诟病之際,幾乎與快遞櫃同時問世的快遞驿站精準發力。它們堅持不收用戶費用,而是通過與快遞公司合作賺取代理費,可謂巧妙避開了對手走過的坑,還疊加了寄快遞、零售、社區生活、本地服務等多種商業場景,更像是一個小型綜合體。這位服務多元、武功全能的物流 " 追兵 ",顯然更具性價比。
其三,盈利艱難,資本抽梯。
前些年,快遞櫃的美好前景,引得順豐、郵政等物流巨頭紛紛入局,很快有了豐巢、速遞易、創赢聯盟等代表性企業。發展初期,爲了培育消費習慣,這些企業在風投的助力下,通過燒錢換市場、換規模。如今,資本潮水退去,快遞櫃的收入主要就靠快遞員的寄存費、用戶的超時費和櫃體廣告費。而快遞櫃的成本卻包括櫃體、場地租金、設備折舊、維護管理費用等。微薄的收入與運維成本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眼看快遞櫃深陷客戶不買賬、難見盈利的尴尬境地,近兩年已經少有風投加碼快遞櫃行業。
雖然市場表現低迷,現狀令人揪心,但快遞櫃面對各類競争對手并非毫無優勢。一是安全,不用擔心丢失;二是私密,一件一櫃保障隐私;三是便捷,取件無時間限制。這些都是快遞櫃依然存在的現實基礎,也是各地的快遞櫃雖遇冷,但還沒有完全撤櫃的原因。
當然,快遞櫃企業也在蓄力跨界轉型。比如,知名品牌快遞櫃企業上線了洗衣業務,還通過小程序提供諸如日常家居保潔、空調清洗、油煙機拆洗等生活服務。社區團購、回收、洗衣洗鞋、物品暫存 …… 快遞櫃企業還在深挖社區商業服務的潛力。特别是一些消費平台推出的無接觸外賣櫃、生鮮櫃等業态,想必也能夠給快遞櫃企業更多的啓發和想象空間。
不管是快遞櫃還是快遞驿站,都體現了商家對搶占配送 " 最後一公裏 " 商機的重視。隻要物流業仍然興旺,快遞櫃的進化蛻變就還有發揮空間。眼下,相關企業既需要鍛長闆、謀突破、加快多元發展,還需要引導投櫃快遞員充分尊重用戶意願。做好了這些,快遞櫃企業的翻身仗,或許還有新一季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