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鋼鐵 75 炮 ,作者鋼鐵槍炮與細菌
在太平洋戰場上,一支美國海軍陸戰隊被日軍的碉堡擋住了去路。印地安士兵拿出報話機,對着麥克風,哇啦哇啦,來了一通隻有 " 納瓦霍族 " 才能聽懂的神秘語言。
遊弋在大洋上的美國軍艦,準确接收到了來自四等人的召喚,火炮指揮官迅速調轉炮口,按照前線傳達的位置信息,火力全開,輕松解決掉了日軍堡壘。
風語者劇照
電影《風語者》向我們展示了在火炮間接射擊時代的一種典型作戰方式。火炮間接射擊戰術起源于 20 世紀初,在一戰中逐漸取代了直接射擊戰術,成爲了各國炮兵的首選。
本文,将會向大家分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爲了适應新戰術,舊日本陸軍的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的升級改造過程。
改造三八式野炮
在一戰前,受限于觀測、測地以及通訊技術的限制,野戰炮兵們一直采用的是直接射擊戰術。火炮隻能射擊炮兵指揮官使用望遠鏡可以看到的目标,距離一般不超過 6000 米。
一戰前的絕大多數野戰火炮都是在這個射擊戰術指導下開發出的産品。法國的 M1897、德國的 FK96 以及舊日本陸軍的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都是如此。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
直接射擊戰術下的炮兵對戰一般将火炮布置在暴露陣地,雙方都在對方目視觀察距離内,這種情況下,你能打到我,我也能打到你。炮兵間的對決,和排隊槍斃時代的線列步兵沒什麽兩樣。
這種戰術在架退炮時代,因爲每次射擊後都要重新瞄準,射速有限,雙方還能打得有來有回。
當升級爲管退炮以後,炮彈在短時間内的投射量是之前的 10 倍。将火炮布置在暴露陣地,将會面臨巨大的風險。一旦被對方的火炮有效命中,短時間内就會喪失戰鬥力。
迫不得已,交戰各方開始采用間接射擊戰術。根據間接射擊戰術的準則,火炮陣地應該設置在棱線後面的 " 遮蔽陣地 " 中,使得敵方無法觀測到己方炮兵射擊時産生的閃光和揚起的煙塵。
然而在遮蔽對手視線的同時,其實也妨礙了己方的觀察。炮兵的射擊指揮更加依賴前線觀察所提供的目标指示。
隐蔽自身,最好的方式是拉開距離。炮兵陣地需要設置在距離前線更遠的位置,這就要求火炮具備更遠的射程。因爲陣地通常布置在棱線後方,炮彈在擊中目标前需要越過棱線的最高點,因此仰角越大,陣地選擇就越靈活。
火炮間接射擊戰術
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最大射程 8300 米,比目視作戰的極限 6000 米還遠 2000 米。在直接射擊時代已經完全夠用了,但是到了一戰後,已經無法适應新的間接射擊戰術。
舊日本陸軍決定開發射程更遠的新式野戰炮,即後來的九零式 75 毫米野炮。開發新炮需要更長的時間周期,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已經裝備的 3000 門三八式野炮全部換裝,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日子雖然在軍隊建設上窮兵黩武,但受限于經濟實力有限,具體到武器研發裝備上,往往又會展現出小家子氣的精打細算。
射程遠的 90 式 75 毫米野炮
要提高火炮的射程,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加炮口初速,飛得越快,自然打得越遠。另外一種方式是讓炮管處于最佳的發射仰角,打出最遠的射程弧線。
在不考慮空氣阻力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下,要使得炮彈飛得最遠,最佳的發射角度是 45 度,在這個角度下,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相等,從而能夠在理想情況下,達到最大射程。
爲了增加射程,擡高仰角
在實際情況中,受空氣阻力等因素的影響,最佳發射角會稍低于 45 度。三八式野炮的最大仰角隻有 16.5 度,提高發射仰角,能帶來射程的顯著增加。
1924 年 9 月,舊日本陸軍決定在研發九零式 75 毫米野戰炮的同時,改進三八式野炮。改進的方向正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兩種方式,增加仰角和提高初速。
九零式 75 毫米野戰炮
單腳式炮架是影響三八式射角不佳的主要因素,要想增加仰角,必須得改造炮架,一步到位的方式自然是改成兩腳式。這樣不僅能提高仰角,還能增加左右射界。
但陸軍省給每門三八式野炮批的改造預算隻有 2800 日元,這點錢可不夠随便花。在綜合考慮之後,小日子的解決辦法是将單腳式炮架的前半部開個孔,改成音叉式。大仰角射擊時,開叉的炮架,就不會影響到炮尾後坐了。
這樣改造一番後,火炮的最大仰角能達到 43 度,正好是能發揮火炮最大射程的最佳仰角。
另外一種方式是将三八式野炮的身管長度,從 31 倍口徑增加到 40 倍,并擴大藥室,增加發射裝藥,以獲得更大的炮口初速。同時調整炮架耳軸位置,縮短射擊時炮身後座距離,略微增加仰角到 20 度。
綜合兩種方式,小日子共提出三種方案:
甲:隻将炮架修改成音叉式,俯仰角爲 -8 度到 43 度,左右射界不變,還是 7 度,戰鬥全重 1135 公斤。
甲方案
乙:加長身管到 40 倍徑,并增加發射裝藥,俯仰角爲 -10 度到 20 度,左右射界增加到 11 度,戰鬥全重 1150 公斤。
乙方案
丙:身管加長到 40 倍徑,但藥室不變,炮架改造方式和甲方案一緻,俯仰角和左右射界也相同,駐退複進機改造稍有差别,戰鬥全重 1147 公斤。
丙方案
1925 年 4 月,野戰炮兵學校對三種方案進行了試驗測試。三種方案中,乙方案的最大射程最遠,不過由于最大仰角隻有 20 度,需要在炮尾挖坑進一步提高仰角,才能達到最遠射程。同時在超過 20 度射擊時,由于炮架的穩定性不足,精度會大打折扣。
甲、丙兩種方案,炮架設計相同,最大仰角相同。由于丙方案的炮管有 40 倍徑,比甲方案更長,因此炮口初速稍高一點。射程和精度上,丙方案相比于甲方案更具優勢。
經過試驗對比、方案讨論,日本陸軍省最終認爲丙方案對火炮性能改造最好,決定予以采用。1926 年 11 月," 改造三八式野炮 " 正式定型,本視頻在後面将其簡稱爲 " 三八改 "。
" 三八改
在采用丙方案的同時,陸軍省也認識到,繼續使用原本的 31 倍口徑身管,更加便宜實惠,而且射程也能超過 10000 米,相比三八式已經有很大的提升,因而決定先不升級炮管,以後再逐步替換爲 40 倍口徑。
不過最終 40 倍徑的三八改隻生産了 10 門。" 九一八 " 事變後,小日子的陸軍軍費進一步捉襟見肘,40 倍徑的升級計劃也被廢止,絕大多數的 " 三八改 " 用的還是原來 31 倍徑的老炮管。
改造三八式野炮戰鬥全重 1122 公斤,加上炮車以後,行列全重 1909 公斤。方向射界 7 度,俯仰角 -8 度到 43 度,發射尖銳彈時,炮口初速 585 米每秒,最大射程 11550 米。
在三八改的升級改造中,充分體現出了小日子想花小錢辦大事的做事風格。不過各國軍隊都是這樣,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就算是最财大氣粗的美國,也不能免俗,要不然,怎麽會搞出一個三軍通用的 F-35" 肥電 "。
隻不過小日子在精打細算方面,表現得尤爲突出。九二式步兵炮、歪把子輕機槍,都是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産物。
九二式步兵炮
三八改是一款按照間接射擊戰術,優化升級的火炮,它的最大射程已經遠遠超過了目視瞄準射擊的極限。要充分發揮這款火炮的射程,戰術水平也必須同步提升。測量、觀察、通訊、計算、指揮、操炮,都要跟得上時代。
如果不經過系統性的訓練,即使有了新式火炮,也難以真正發揮出它的威力。1929 年,南京國民政府曾經從日本購買了一批三八改。
國民黨中央軍的炮兵軍官雖然也是日本軍校裏面學出來的,但小日子留了一手,不僅在教授理論的時候藏着掖着,實操的時候,也隻給留學生們玩老舊的三八式。
中原大戰期間,沒接觸過三八改的中央軍在和西北軍作戰時,由于計算錯誤,炮彈偏離了目标五六百米遠。
三八改的炮口初速不錯,如果用來打坦克,即使是用老式的穿甲榴彈也比 37 毫米的小口徑反坦克炮強點。但它隻升級了俯仰角,左右射界沒有變化,不适合用來對付靈活機動的坦克。
舊日本陸軍心目中,75 毫米野炮的完全體 , 應該是采用開腳式炮架的九零式,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九零式太重了,日本馬根本拉不動,而小日子又沒有能力,給炮兵部隊配置足夠的牽引車輛。
九零式
爲了改善方向射界,适應反坦克作戰,日本陸軍給三八式野炮設計了一種炮床。火炮安裝到炮床上以後,具備 360 度的回旋角度,能靈活射擊各個方向。
炮床重 300 公斤,爲了運輸炮床,需要配置額外的騾馬,由于馬匹匮乏,小日子最終決定隻給每個 4 門制的炮兵中隊配備一具炮床。
反坦克炮床
改造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的總産量約爲 500 門,在全面抗戰爆發前,舊日本陸軍的 17 個常設師團,基本上全部都換裝了三八改。不過,二線部隊大多數仍在使用老舊的三八式。三八式野炮的繼任者是九零式和九五式,但由于産量有限,一直沒能完全取代三八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