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兩委一行一局一會 " 的金融監管格局下,"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 升格,并首次命名爲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 月 30 日至 31 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重磅分析了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從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會議牢牢把握金融高質量發展這局 " 棋 ",并對金融工作進行了全方位部署。
金融工作戰略地位提級
"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爲目标 ",是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而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過往金融工作會議重點内容發現,這也是 " 建設金融強國 " 首次出現在金融工作會議上。
近年來,作爲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國金融行業迅速發展。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 2023 年二季度末,中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産爲 449.21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3%。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相比于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于 "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争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 的定調,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于金融工作在國家整體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提級。
田軒認爲,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逐年增長,至今已達到 8% 左右,這一數字已與美國等金融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基本持平。我國金融體系已經初步完成了 " 從小到大 " 的量變。但客觀上看,我國金融體系仍然存在金融行業結構不夠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市場機制不夠成熟等問題,仍然處于 " 大而不強 " 的狀況,與我國已經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階段之間存在匹配度的差距。
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
自 1997 年以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每五年召開一次,定調下一步金融監管和改革的重要方向。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升格爲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從 " 全國 " 到 " 中央 " 一詞之變,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
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于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在監管機制方面,會議提到,要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制度,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
據了解,今年 3 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調整,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籌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撤銷銀保監會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作爲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爲國務院直屬機構。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金融監管體系改革之後,具有中國特色的 " 雙峰 " 監管正在形成,有助于減少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提升監管質效。具體而言,改革後人民銀行主要負責貨币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金融監管總局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和金融消費者、投資者權益保護;中國證監會資本市場監管,增加企業債券發行審核等職。下一步應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推動中央和地方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更好地防範化解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
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也被視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會議指出,着力營造良好的貨币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币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溫彬指出,與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 " 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系 " 相比,本次會議更加強調貨币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重視總量與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的雙重調節作用,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貨币政策工具,持續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從而實現市場主體融資成本的持續下降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
溫彬預計,今後一段時期,貨币政策取向仍将保持穩健基調,繼續保持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本次會議提出 " 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出台。
此外,人民銀行貨币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将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貨币政策框架,加快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健全貨币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 " 雙支柱 " 調控框架。
謀篇五大金融方向
作爲中國金融領域最高規格的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對未來金融工作的布局至關重要。此次會議對金融領域發展重點方向進行部署,明确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近年來,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已成爲以銀行爲代表的金融機構重要的着力點。從信貸投向來看,金融機構将更多資金投向到了綠色、普惠領域。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3 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 28.74 萬億元,同比增長 24.1%;本外币綠色貸款餘額 28.58 萬億元,同比增長 36.8%。
對比距今最近一次,即 2017 年 7 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科技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在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首次出現。
對于科技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領域,金融機構正在積極布局。随着 2022 年個人養老金制度靴子落地,中國養老第三支柱産業得以豐富和完善,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相繼推出儲蓄存款、理财産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産品,促進養老金融市場發展。在科技金融、數字金融領域,金融機構正通過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來提升自身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能力,并以此提高支持實體經濟效能。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認爲,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到的科技金融是對 " 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 等要求的落實,表明今後一段時間,金融體系要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地助力科技創新和結構轉型升級。而數字金融,更強調金融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打鐵還得自身硬,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爲前提。
完善金融機構定位
會議指出,要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标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 " 減震器 " 和社會 " 穩定器 " 功能。
我國金融機構數量衆多,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爲例,根據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全國共有 4561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6 家,股份制銀行 12 家,城商行 125 家,農商行 1609 家,村鎮銀行 1642 家,農村合作銀行 23 家,農村信用社 545 家。
溫彬表示,支持國有金融機構做優做強,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意味着要充分發揮國有金融機構資源配置能力,保持資本和信貸持續增長,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資金投入,切實滿足市場融資需求。嚴格把控中小金融機構市場準入及監管,鼓勵開展特色化經營,意味着在監管方面,須嚴格控制股東資質審查,推進中小金融機構分類監管;在經營方面,要鼓勵中小金融機構依托區域發展特色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聚焦重點客群,開展特色化、精細化、差異化經營。
活躍資本市場
今年以來,活躍資本市場被不斷提及。在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方面,會議指出,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内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11 月 1 日,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活躍資本市場的明确要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活躍資本市場、提升投資者信心可以期待。同時,資本市場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也日益提升,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得以體現。
李大霄表示,随着一系列穩定經濟,穩定房地産市場,支持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穩定彙率,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的共同發力,穩定經濟穩定股市可以期待。
據了解,今年 2 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多項制度規則,A 股正式步入全面注冊制時代。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也是證監會的工作重點,今年 9 月,中國證監會就曾召開專家學者和投資者座談會,會議指出,要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穩定,準确把握注冊制改革四年多來市場生态持續淨化、市場結構明顯優化、内生穩定性不斷增強等積極變化,穩步推進全市場、全過程、全鏈條改革,推動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走深走實。
建立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
金融發展的同時,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也是永恒的課題。針對金融行業發展現狀,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及,當前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隐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在金融風險防範上,會議重點聚焦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産、人民币彙率以及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等方面。其中,圍繞地方政府債務,會議指出,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适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 ‘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這可包括豐富化險的工具和手段,強化風險監測、評估和防控機制,推動重點地區風險處置等;‘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适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即将績效管理融入到項目資金‘借、用、管、還’全過程,促進資金安全、規範、高效實用。" 溫彬解釋道。
中信證券宏觀與政策首席分析師楊帆認爲,金融機構貸款是存量地方債務的重要置換方式,在貸款中通過拉長債務久期、降低債務支出,最終實現 " 時間換空間 " 完成化債。整體而言,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有望自上而下加速推進,後續包括财政、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有望形成合力,全面系統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房地産發展開啓新模式
針對房地産金融領域,會議指出,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 " 三大工程 " 建設,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在田軒看來,針對房地産金融管理,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開出了相對全面的 " 藥方 ":" 房企主體監管 "" 房企資金監管 "" 宏觀審慎管理要完善 "" 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資需求 "。這些政策導向,精準指向目前房地産風險的重點防範和處置方向,高度概括了房地産金融工作未來的重點。
田軒認爲,未來,在以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爲重心的房地産金融監管機制下,輔之以宏觀審慎管理的跨周期調控機制,中國房地産發展或将走入一種與金融良性互動的新模式。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指出,會議将地産和金融問題統一來看,強調加強監管和風險防範,并通過保障性住房等房地産新模式應對目前市場供求關系的深刻變化。一是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二是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 " 三大工程 " 建設,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穩步擴大金融開放
" 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會議内容如是定調。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持續加大開放态勢,吸引外資流入中國市場。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 " 北向通 " 及 " 南向通 " 等機制接連啓動,境内外互聯互通範圍加大。
溫彬指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爲下階段金融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加快推動監管規則與國際接軌,建立公平、透明、規範的市場體系,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在推動金融開放的同時,也要切實維護好金融安全與穩定,提升風險防控和化解能力,确保金融管理能力與開放水平相匹配。
會議要求,加強外彙市場管理,保持人民币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加強優質金融服務,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好 " 走出去 " 和 " 一帶一路 " 建設,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币國際化。
在溫彬看來,人民币國際化不會一蹴而就," 穩慎紮實 " 符合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當前階段,内外部不确定因素較多,中美貨币政策持續分化,導緻我國跨境資本流動波動加大,人民币彙率面臨短期性、階段性貶值壓力。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國際化更加強調統籌安全和發展,既要持續鞏固加強人民币國際化的成果,又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對于深化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鄒瀾表示要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統籌金融改革、開放與安全,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增強人民币彙率彈性,保持人民币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分類推進中小金融機構監管
會議強調 , 要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近年來,監管部門依法依規接管包商銀行,穩妥處置錦州銀行、恒豐銀行風險,推動中小銀行合并重組,有效遏制了風險的傳染與擴散,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溫彬表示,在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壓力有所加大的情況下,未來分類推進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針對風險暴露的機構 " 定點拆彈 " 仍将是重點工作之一。
會議指出,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把握好權和責的關系,健全權責一緻、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把握好快和穩的關系,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時度效,紮實穩妥化解風險,堅決懲治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爲,嚴防道德風險;對風險早識别、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
" 防範化解風險曆來是金融工作會議的永恒主題 ",薛洪言表示,在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處置方面,未來預計對村鎮銀行、農村金融機構以及部分城商行等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進程将會加快。事實上,近年來對部分村鎮銀行的解散、合并,對縣、市級農商行、城商行的處置已經在逐步進行,積累了較多的成熟經驗,在壓實地方責任、屬地責任的情況下,風險較高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合并重組應是大勢所趨,其他信托、金租等非銀金融機構同樣如此。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 李海顔 馬換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