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2022.12.22
至
今日冬至。
冬至,别名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
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冬至後,白晝逐日增長,黑夜逐日變短,進入新的循環。
中國古代将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還是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糾如繩結;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冬至後,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變長,此時山中的泉水開始流動,并且溫熱。
民間素有 " 冬至大如年 " 的說法,人們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
由于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各異,冬至習俗也有所不同。
祭天祀祖
在唐宋時期,冬至就是一個祭天祀祖的日子。
這一天,皇帝要去郊外舉行一個非常隆重的祭天大典,普通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直到現在,冬至祭祀祖先仍是全國各地的普遍習俗,儀式非常隆重。
獻履襪
宋代詩人阮閱的《減字木蘭花 · 冬至》上阕雲:" 曉雲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後塵。" 後兩句描寫了冬至節向老人 " 進獻履襪 " 的民間習俗。
冬至獻鞋襪,有長久履祥納福的寓意,所以,冬至又有 " 履長節 " 之稱。現在,有不少地方的人都會在冬至時給老人買鞋襪。
俗話說:" 寒從腳下生 ",在寒冷的冬天,穿上柔軟暖和的新鞋新襪,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吃水餃
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相傳,在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醫聖張仲景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放鍋裡煮熟,做成 " 驅寒矯耳湯 " 給鄉親們吃。服食後,鄉親們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争相模仿,逐漸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有 " 消寒 " 之意,至今還流傳着 "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 的民諺。
吃馄饨
老北京有 " 冬至馄饨夏至面 " 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甯。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 " 渾 " 與 " 屯 " 之音,呼作 " 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冬至時家家戶戶吃馄饨。
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地區尤為盛行。
" 湯圓 " 是冬至必備的食品," 圓 " 意味着 " 團圓 "" 圓滿 ",冬至吃湯圓又叫 " 冬至圓 "。
吃甜丸
宋、元以來,潮汕人盛行冬至吃甜丸。甜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被稱為 " 冬至丸 "。
" 冬至丸,一食就過年。" 在潮汕地區,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在一大早煮上一鍋 " 冬至丸 "。家人起床後,每人都會吃一碗 " 冬至丸 " 來 " 添歲 "。
喝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而成的,香氣宜人。
畫九九消寒圖
冬至的到來,意味着人們将進入一段非常寒冷的時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 數九寒天 " 了。
冬至這天算是 " 入九 ",每九天算一 " 九 ",第一個九天為 " 一九 ",第二個九天為 " 二九 ",以此類推,數到九個 " 九 ",剛好八十一天,謂之 " 出九 "。
從 " 一九 " 數到 " 九九 ",冬寒就變成春暖了。人們還會畫 " 九九消寒圖 ",記錄從冬到春的這段旅程。
明代《帝京景物略》載:" 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 ......"
我們也可以學習古人,畫九九消寒圖,在寒冷中期盼着春的到來。
冬至已至,春日可期。
感受冬至習俗之暖,體會數九消寒之雅,讓我們一起走進冬至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