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駕公司來說,在資本市場遇冷後,與主機廠合作,以供應商身份推動旗下智駕方案量産落地,成爲實現自身造血的務實途徑。但在極緻内卷之下,這條看似傳統的道路,對初創企業也并不是那麽容易。突圍的核心,是在發揮技術創新優勢的前提下,兼具能夠與車企深度磨合與合作的工程化能力。這樣才有望成爲能收割行業紅利的勝利者。那麽,如今這些有望剩下來的公司都有哪些呢?
文 | 智駕網 黃華丹
" 從今天的市場來看,想通過給主機廠做供應商實現産品量産落地賺錢,可能并不會比做 L4 來得快。" 某論壇上,一位從 L4 降維進入 L2 供應商量産領域的智駕公司高層說得非常實在。
這樣的聲音,和當下的認知有些相悖。
自去年始,一批曾經秉持 " 技術至上 " 的 L4 級自動駕駛公司紮堆成爲 L2 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業内的評論是 L4 級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受阻,資本市場遇冷,自動駕駛公司需要通過爲主機廠提供量産服務來實現自我造血。
這當然是事實。
" 我們做量産,不是爲了賺錢,而是因爲這是自動駕駛的一條發展路徑,也能滿足我們對數據的需求。"這樣的理由,有幾分冠冕堂皇,也有幾分迫于無奈。
現實情況是,曾經高舉高打,不必爲技術方案長期穩定與成本控制關注太多的 L4 公司,要想進入主機廠的供應商采購鏈,既要面對廠商車規級質量标準考驗,還得經過激烈的報價競争。在這個過程中,再考慮利潤回報,變得愈發困難。更簡單地說,就是想賺車企的錢,看上去容易,實際更爲艱難。
但這又是智駕公司們當前不得不走的路。
曾經的資本熱潮不再,如今僅僅靠融資獲得現金流維持公司運轉,已經是一條愈發艱難的道路。
看清現實,選擇就變得簡單,先活下去,才可能有未來。
在量産領域,上述這家公司已經與某知名 Tier 1 公司達成合作,共同爲主機廠提供智能駕駛系統。而據相關人士透露,雙方合作中,該智駕公司的話語權很低,從簽訂合作協議環節開始,就沒有多少主動權。
與此同時,對如今的智駕公司來說,拿到頭部 Tier 1 的合作,進入車企的供應商産業鏈,是維持生存的迫切任務。但對于主機廠而言,卻不是隻有找智駕公司做配套這一種選擇。
01.
自研是主機廠津津樂道的方案
從目前來看,主機廠要獲得智駕能力,主要有三種途徑:自研、成立智駕子公司、向傳統 Tier 1 采購或初創智駕公司采購。
自研,是智能化浪潮中,最受矚目的方案。不少主機廠都将 " 全棧自研 " 作爲技術領先的标簽,在營銷宣傳聲量上搶占高點。
但落到實際層面,目前隻有 " 輕裝上陣 " 的新品牌和新勢力,才依靠自研走在了智能化探索的前沿。從特斯拉,到國内的蔚小理,無論是早期的輔助駕駛系統,還是如今發展到高速領航和城市領航系統,都是整車廠中的引領者。
另一方面,正在加速轉型的傳統廠商,如今不少選擇了将智駕研發部門獨立剝離,成立下屬子公司,來開發智駕系統,例如長城的毫末智行、上汽的零束科技。
此外,規模龐大的傳統汽車集團,在實現智駕落地的道路上也不會隻單純地綁定一種模式,将 " 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 ——以比亞迪爲例,雖然王傳福公開稱自動駕駛是 " 虛頭巴腦 ",但比亞迪在智能駕駛能力上的儲備并不落後。即使早期比亞迪在這方面做得不好,如今已經開始加速追趕,既會與供應商合作,又會自己組建研發團隊,通過多種渠道來更有效地彌補智駕短闆。
主機廠這種 " 多條路走路 " 的方式,導緻在具體的研發過程中,出現種種不确定性,給合作項目增加種種變數。
曾有報道指出,某剛剛進入智能駕駛供應商領域的頭部大廠,因爲主機廠在後續的合作中轉向自研而被放鴿子,導緻大量投入化爲烏有,對其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這也是智駕公司面臨的一大普遍困境。即使如今有不少智駕公司對外宣稱已與多家主機廠達成了合作,拿到車型的定點。但能夠長期合作下去,真正實現量産的項目并不多。
定點不代表一定能落地。汽車産品的量産時間線通常拉得很長,需要兩到三年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既會面臨創新技術出現,導緻原有方案的更新叠代,也會遭遇車企自身戰略方向變化帶來的種種變數。而且即使最終能夠實現量産,量産車型銷量還要接受市場的檢驗。這對于智駕公司的抗風險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驗。
當然,也有部分主機廠仍然選擇相對更傳統的供應商采購合作模式。而相比曾經較爲固化的 " 主機廠 -Tier1" 模式,如今這條路徑中,參與方更多,既有成熟穩健的 Tier 1 大廠,也有更有創新性、更具效率的初創智駕公司。
前者包括博世、大陸、德賽西威等,後者則包括從 L4 降維而來的智駕公司,如小馬智行、文遠知行、輕舟智航等,以及從公司創立之始即走漸進式道路的企業,如 Momenta、禾多科技等。
區别在于,傳統 Tier 1 公司有更多與主機廠打交道的經驗,産品更加豐富,且在規模效應下更有能力控制成本,但相對來說技術路線會更傳統。智駕公司的優勢則是專注智能駕駛,在軟件算法能力上會更先進,企業架構簡單,技術層面能更快跟上市場變化,例如目前流行上車的 NOA 功能。
相比初創公司,Tier 1 在量産方面的先發優勢,工程化能力不容小觑。數據顯示,在 L1-L2 時代,博世的輔助駕駛系統在自主品牌市場上占有率達到了 60%。雖然随着主機廠對智駕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入局的智駕公司越來越多,博世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其行業地位依然難以撼動。同時,在原有業務基礎上,博世們也正加快研發步伐,力圖在高階智駕功能領域持續發力。
02.
智駕公司的出路正在收窄
主機廠加大自研投入,Tier 1 加速轉型。在此背景下,智駕公司要通過量産實現盈利并非易事,但量産也是智駕公司必須抓住的機會。
從目前發展來看,智駕公司的生存方式包括:融資 IPO 上市,量産落地實現自身造血或被主機廠或 Tier 1 巨頭收購。
在融資不暢的現狀下,尋求上市成爲多家智駕公司的選擇。
從公開信息可知,縱目科技和知行科技均已申請 IPO,Momenta 也同樣被傳即将申請港股或美股 IPO。
2022 年 11 月 23 日,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上交所遞交招股書,拟科創闆挂牌上市。
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來看,從 2019 年至 2022 年一季度,縱目科技淨虧損額分别爲 1.60 億元,2.10 億元,4.16 億元和 1.55 億元。
知行科技則于今年 4 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日前剛傳出其獲港交所聆訊通過的消息。其招股書顯示,知行科技的營業收入從 2020 年的人民币 4765.5 萬元增至 2021 年的人民币 1.78 億元,2022 年則增至人民币 13.26 億元。
而其 2020-2022 三年間的經營虧損則分别爲 5382.7 萬元,4.64 億元和 3.42 億元。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營收增加的同時,從 2020-2022 年,知行科技的毛利率卻從 2020 年的 20.1% 降到了 2022 年的 8.3%。
這與知行科技的業務嚴重依賴吉利有關,知行科技 2021 年和 2022 年度來自吉利集團的收入分别爲人民币 0.95 億元和 12.78 億元,分别占知行科技總收入的 53.0% 和 96.4%。
兩家公司的招股書也暴露出智駕公司普遍面臨的困境,虧損嚴重,面對主機廠的議價能力弱,尤其當公司業務嚴重依賴單一主機廠時,知行科技産品毛利率的明顯下降就是明證。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知行科技和縱目科技的财務數據并不好看,相對于大部分仍停留在定點甚至尋求定點的智駕公司來說,已經是領先了一大步。也正是已經有量産經驗,才使得縱目科技、知行科技、Momenta 們,能夠在業務之外,進一步來尋求資本的關注。
在資本市場層面,投資方對于初創公司的态度也更加務實,擁有穩定的主機廠合作客戶、具備量産項目的企業更加受到資本青睐。
今年 7 月,禾多科技宣布完成 C3 輪融資,由廣東粵科金融集團和廣汽資本共同領投,共融資 3 億元人民币,C 輪融資總金額超過了 10 億元。在當前相對清冷的市場環境下,禾多科技能獲得億元規模的融資,正是與其擁有穩定的車企客戶,以及量産業務穩步擴大密不可分。
2021 年,禾多科技就與廣汽集團實現 " 産融聯合 " 式合作,在引入廣汽資本投資的同時,攜手廣汽研究院爲廣汽車型平台開發智駕系統。今年上海車展期間,禾多科技宣布其 " 行泊一體 " 智駕方案在昊鉑 GT、傳祺 E9、埃安 LX Plus 和傳祺影酷等多款廣汽車型上陸續量産裝車。與此同時,禾多研發的域控制器、智能前視攝像頭也即将在奇瑞、東風的新車上搭載,于今年年底上市。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的是,智駕公司之間的競争通道正在逐漸閉合。
雖然智駕領域活躍着多家以提供軟件算法的供應企業,但真正有量産經驗的并不多。
部分智駕公司标榜的技術差異性,一方面沒有經曆過量産的驗證,同時,在被價格戰裹挾的主機廠眼中,也大都讓位于成本控制。也就是說,成本可控,有量産經驗,方案可靠性經過驗證,且工程能力有保障,已是現階段智駕公司最大的競争力。
越是有量産項目支撐的企業,越是能拿到更多的業務和資金。而沒有量産經驗的智駕公司,此時再想進入到主機廠的供應體系,已非易事。
03.
量産是自動駕駛走向未來的基礎
Momenta 與禾多科技是目前量産領域的代表性企業。
Momenta 客戶以上汽系品牌爲主,禾多科技則以廣汽爲主。與此同時,兩家公司也已拿下多家合作車企的定點,逐步擴大量産規模。
Momenta 與上汽高端品牌智己深度綁定,合作打造 IM AD 智能駕駛系統。通過 Momenta 的 AI 算法優勢,結合上汽的數據積累,雙方更加高效地推動量産,号稱 " 在 2 年走完友商 9 年智駕研發路 "。在今年 4 月實現高速 NOA 導航輔助落地後,IM AD 計劃在年底開啓城市領航輔助的公測。
與之類似,禾多科技與廣汽的合作,也是将智駕公司的算法創新優勢與主機廠的工程能力、數據優勢結合,更加高效地推動智駕系統量産。在今年廣汽集團推出的全新高端車型昊鉑 GT 上,雙方攜手打造的 " 行泊一體 " 系統已實現高速領航輔助、記憶泊車等高階功能,并逐步向城區智駕場景覆蓋。
除了廣汽量産項目,禾多還拿到奇瑞、東風等品牌的定點項目。禾多科技基于地平線芯片打造的域控制器、智能前視相機将搭載這些車企的新産品,從今年年底開始量産。與此同時,禾多智能前視相機已滿足國際 NCAP 測試要求,未來有望伴随中國自主品牌同步進軍海外市場。
禾多的産品譜系也揭示了一種趨勢,即智駕公司在發揮軟件創新的優勢上,未來還需要形成更加完整的軟硬件垂直整合能力。
一方面,在激烈内卷之下,軟硬一體成爲了智駕公司尋求更多業務和利潤空間的一種策略。例如,知行科技的招股書顯示,智駕域控制器已經成爲重要業務增長點,而 Momenta 在不久前也被傳出将自研芯片。
另一方面,面臨量産的成本控制需求,在有限算力和性能的芯片、傳感器方案中,充分發揮算法的效能,形成更有性價比的智駕方案,也是當前規模量産與市場競争的時代所需。
總體來說,現階段的智駕公司,基本都是在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無論是融資還是自身造血,量産都是必要前提。正如禾多科技 CEO 倪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隻有先做好量産交付,自動駕駛才有未來。
這是最艱難的時刻,但已有少數先行者看到了黎明。
【關注智能汽車,關注智駕網視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