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王新喜
在不少國人眼中,豐田在兩年前就已經是諾基亞了。燃油車在不少車企大佬口中,在一年前就應該要被禁售,淘汰了。但是豐田汽車公布的利潤卻打了很多人的臉。
豐田汽車近期公布 2024 上半财年(2023 年 4 月至 9 月)财報,顯示公司營收爲 219816 億日元,淨利潤爲 25894 億日元,同比大幅增長 121.1%。換算成人民币是 1296.5 億。
豐田利潤是比亞迪 11.8 倍
在 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狂賣 125.56 萬輛車,利潤高達 109.5 億,但豐田利潤是比亞迪的整整 11.8 倍!
而得益于強勁的上半财年業績,豐田還上調了全年利潤預期至 4.5 萬億日元。此外,《2023 年全球車企上半年銷量報告》顯示,豐田上半年全球銷量爲 541 萬輛,領先于大衆集團的 437 萬輛和比亞迪的 125 萬輛。
豐田在全球賣得這麽好,不僅僅是油車,也包括電動車,豐田公司正在加速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同時保持高利潤,這是值得國産廠商警惕的。
豐田是老牌巨頭,盤子體量大,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業内認爲它的趨勢是向下的,中國車企的整體勢能是向上的,問題是,豐田的這個利潤是增長了 121.1%,兩年前就已經被認爲是諾基亞的豐田,爲什麽利潤翻了一番,這不值得思考嗎?
我們要認清的現實是,與豐田相比,國産新能源大多數還在虧損。如果國産新能源要反擊豐田的觀點,最好的辦法或是在全球市場用電車打敗豐田。
我們知道,中國汽車這兩年,出口也在快速增長,超過日本成爲第一大汽車出口大國,但是利潤增長堪憂。
目前我們主流的賣的好的自主車企大約爲十家,主要是比亞迪、長城、吉利、長安、奇瑞、廣汽、上汽、東風、理想。這十家的利潤加一起爲 369.9 億元,豐田的利潤是國内十大頭部車企總和 3.5 倍!
而新勢力車企中,大部分都是在虧損賣車,從此前業内整理的數據來看,蔚來、阿維塔單車虧損均超過 12 萬,深藍單車虧損超 4.7 萬。哪吒稱每賣一輛就要虧損超 4 萬元,小鵬每賣一輛車平均虧 8 萬。
盡管中國新能源車企很多還在深陷虧損泥潭,但是我們展望未來,内卷程度堪憂,車企比的是誰最能虧,而不是誰能賺。
年底新一輪價格戰,國産新能源比誰更能虧
日前,媒體報道,據不完全統計,12 月已經有包括比亞迪、上汽大衆、長安、零跑、吉利、小鵬等超過 16 家車企宣布降價,其中上汽大衆途昂最高降幅達 5.8 萬元,小鵬也直接把 P7i 的入門價格拉到了 20 萬元左右。
有車企經銷商表示,年底經銷商背負着公司運營指标和單店銷量雙重指标,各家基本都在虧着賣,就看誰有能力虧。
對于車企來說,現在的虧錢賣車也不過是爲了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讓别的車出局,當市場玩家越來越少的時候,将來才能賺更多的錢。
但問題是,如果一直虧損,沒有利潤,那麽怎麽有足夠的現金流投入研發,誰能保證其能笑到最後?而如果規模與利潤上不去,成本攤銷不下來,企業現金流不能轉正,将陷進危險的惡性循環。
現在中國的存量市場大,但車企太多了,一個消費者有買車需求,可能有幾十款車等着看,不打價格戰不行。在過去一年,有幾家車企,盡管在過去賣得不錯,但今年逐漸陷入危局,比如威馬與高合。
國内市場僧多粥少,明年小米汽車又要入場,在 2024 年,注定會有不少的車企可能将因此而出局。這個時間節點越來越近了。
現在的問題是,車企的創新明顯已經進入瓶頸期,冰箱彩電大沙發成爲标配,亟待拿出更有賣點的創新亮點與布局來吸引消費者,提升産品的綜合競争力。
另一方面,油車也在打價格戰,并且市場在回暖,由于新能源續航充電等方面的短闆,目前消費者選擇燃油車的不在少數,而電車與油車還沒有站在公平的戰場上競争,電車依然享受着綠牌,購置稅優惠,不用交養路費等。
而在海外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牢牢被豐田、大衆、寶馬奔馳等車企占據。
而重視海外市場,決心做大全球市場的車企不多。在目前,歐洲也發動了對電動汽車的以及電池的反傾銷調查,而豐田的固态電池的研發也在推進之中,國産新能源虧損以及盈利的難題還在,這意味着國産新能源依然面臨着諸多問題待解。
豐田成功的背後,國産新能源要學啥,要反思啥?
而豐田是面向全球市場的車企,它的成功,是國産手機需要學習與反思的。首先豐田是立足于于它的産品質量與發動機技術、混動技術領先," 開不壞的豐田 " 在全球不少國家地區都是一大共識。
豐田混動技術包括電動機、電池組、發動機、變速器等多個方面。
其次是,豐田不僅僅是做燃油車或者單一車型,而是涵蓋了從小型車到豪華車、從混合動力車到純電動車的各類車型,滿足了不同國家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
其三是豐田對不同市場的需求和文化的适應性,積極拓展全球市場,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建立本地化生産和研發中心,使其産品更符合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擴展全球影響力。
其四是,它深耕全面的銷售與服務網絡,在服務與銷售層面做到更加及時的響應與支持。
豐田的成功,與三星在手機界的玩法非常類似。不僅是産品質量與品質過硬,而且注重全球市場的銷售網絡與影響力擴展,對不同國家文化的适應性與本土化。
在這些方面,是國産車企的短闆,對于國産新能源來說,國外市場消費者的用車環境、習慣與中國市場存在較大差異;歐美等發達地區對車輛環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嚴苛;以及部分市場不公平競争等因素等,這些都是現實挑戰。
從國産新能源在海外布局來看,部分還沒有明顯的技術标簽,要麽當地渠道與銷售網絡欠缺深耕,要麽産品過于單一、不夠全面,對當地消費者習慣、文化與政策适應性尚有欠缺,這些都需要向豐田學習的。
在國内極限内卷、中國電車暫時領先的環境下,車企應該明白現階段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快擴大海外市場。
在比亞迪内部,已将海外市場放到了與國内同等級别的位置,目前包括小鵬、蔚來、零跑以及比亞迪、上汽名爵等都已經在發力海外市場,但整體還無法形成規模優勢,品牌認知度也非常有限。
汽車行業一直是一個面向全球化的市場行業,汽車品牌被認可,一定要在全球主流市場被認可。豐田做到了。如何在海外市場形成規模效應,賺取超額利潤,通過利潤驅動研發投入,實現技術叠代,才是國産品牌當下需要重視的。
而差不多 10 年前就開始布局至今,不管是電動化技術還是智能化技術,從智駕、座艙、整車域控等諸多方面,中國都是領先的,從 IGBT 芯片到電池、電控、電機,到整個新能源産業鏈,中國是最完整的。
既然具備這麽多的優勢,有這麽多廠商,但廣闊的海外市場卻依然是國人眼中落伍的豐田、大衆們把利潤從頭吃到尾,這是不是值得國内車企思考呢?
豐田對不同國家文化、政策的适應性與本土化,滿足不同國家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是值得借鑒的,而推進海外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需要盡早布局的一環,盡早打磨出更強的全球适應力與競争力。
豐田有巨額的利潤投入到研發中,打技術升級戰與持久戰,強化純電與混動的競争力,當前大衆、豐田、福特、寶馬奔馳奧迪等均在加速研發新能源技術,追趕中國車企。
如果你未來沒有足夠的利潤投入到下一輪的産品研發與叠代升級之中,你的後勁就可能不足。
因此,中國車企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研發投入正循環,确保可持續競争力,如何在全球市場,把你眼中的諾基亞 - 豐田打敗才是關鍵。
這值得一直在國内比誰更能虧的國内廠商反思,也需要清醒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