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陳伊凡
頭圖 | 電影《敦刻爾克》
在多家晶圓廠喜迎年報 " 開門紅 " 的氛圍中,一場 " 晶圓價格戰 " 已經悄然發生。
2 月 15 日,據中國台灣媒體《電子時報》報道,聯華電子已願意向在 2023 年二季度提高晶圓投片量的客戶提供 10%-15% 的價格折扣。
就在幾天前,業界已有傳聞稱三星和世界先進打算對部分成熟制程芯片降價一成。虎嗅就上述消息向晶圓廠相關人士求證,對方表示,國内部分公司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已經開始主動下調産品價格,業内價格戰早已打響。
" 部分 MOSFET(金氧半場效晶體管)産品當前的價格與去年年中相比,已逼近腰斬 ",上述人士向虎嗅确認,在經曆近半年的價格調整後,除了先進制程的邏輯芯片,行業内其他産品的價格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
此前受疫情導緻的半導體供需關系的轉化,讓晶圓代工廠的毛利率在過去三年顯著提高,但這場似乎無法避免的價格戰,或将導緻晶圓廠的盈利水平再次被 IC 設計廠商拉開。
砍單、違約,價格戰早有端倪
" 到了今年二季度,國内一些成熟制程的産線,能不能保證 50% 的産能利用率都很難說。"一位從業人士指出,當前最核心的問題是市場需求存在嚴重不足,與消費電子産業相關的晶圓廠都遭遇了砍單的情況。
第三方調研機構 Omdia 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總計 3.015 億部,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 15.4%,而第四季度的全球 PC 市場更是暴跌了 28.5%,創下多家機構自追蹤 PC 市場出貨量以來降幅最大的季度。
受此影響,許多 IC 設計廠商及終端廠商都開始砍單以縮減開支。去年 11 月,全球筆電觸控闆模組與觸控屏 IC 龍頭義隆電子宣布,将提前解除與晶圓代工廠簽訂的三年期産能産能保證合約,并支付違約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年初,業内許多 IC 設計廠商都主動與晶圓廠簽署了 LTA(長期合同)以保障供應,但受限于終端市場低迷,義隆電子甚至不惜支付 30% 的合同金額作爲違約金。
從後續晶圓廠價格下調的幅度來看,義隆的違約反而是讓損失減少至最低的方法。該公司董事長葉儀皓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 未來晶圓價格一定會下降,如果現在不這麽做,之後投片時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下遊廠商砍單不止出現在成熟制程上,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台積電屢次傳出遭到砍單的消息,對象包括英特爾、聯發科、AMD 等主流 IC 設計廠商。根據 Digitimes 的測算,台積電今年手機 7/6nm 将跌至 5 成,第三季還滿載的 5/4nm 與 28nm 也将出現松動的迹象。
不過,與其他廠商不同的是,台積電并不打算攪入到這場價格戰中。按照計劃,台積電今年将繼續提高 6% 的代工費用,而對于那些需求銳減的用戶,台積電願意接受大客戶換約或延長合同的執行周期。
當然,這對公司的盈利水平并不會起到什麽幫助,隻會讓 Wafer Bank(客戶寄放庫存)進一步提高。
實際上,從各大晶圓代工廠近期發布的四季報及年報的對比中,也能明顯看出價格戰近期對于晶圓代工廠的影響。
中國台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電此前發布的财報顯示,2022 年全年,聯電實現營收 91.9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0.8%;營業利潤翻倍至 31.42 億美元;年平均毛利率增長 45.1%,各項關鍵财務指标均創曆史新高。
但細分到季度來看,去年四季度,聯電實現營收 22.38 億美元,環比下降 10%;歸母淨利潤 6.27 億美元,環比下降 29.4%;産能利用率從 100% 滿載下降至 90%。
另一家代工巨頭力積電也是類似的情況。該公司财報顯示,2022 年力積電全年營收實現 25.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淨利潤 8.68 億美元,同比增長 31%。
而在去年第四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 4.73 億美元,環比減少 25%,淨利潤更是直接環比減少 68%,毛利率也從三季度的 46.2% 下降至 34.8%。該公司總經理謝再居表示,去年四季度公司産能利用率僅爲 70%,預計一季度會再降低 10%。
唯一能夠實現 " 獨善其身 " 的是行業龍頭台積電。該公司财報顯示,2022 年第四季度,台積電實現營收 206.42 億美元,環比增長 2%;淨利潤達到 97.64 億美元,環比增長 5.4%。更難能可貴的是,台積電上季度的毛利率從 60.2% 進一步提升至 62.2%。
晶圓代工廠 2022 年 Q4 淨利潤環比增長 Q4 毛利率台積電 97.645.4%62.2% 聯華電子 6.27-29.4%42.9% 中芯國際 5.18-30.1%32% 格羅方德 6.222%30.1%
全球頭部晶圓廠 2022 年 4 季度盈利情況,單位(億美元)
不過,台積電得以在行業下滑的背景下保持高增長,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産品結構的升級,在 2022 年 4 季度的出貨中,台積電先進制程占比再創新高,5nm 産品更是貢獻了 32% 的總收入。但随着 IC 廠商的砍單,在 3nm 産品規模量産前,台積電也将受到影響。
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指引中,台積電管理層給到的收入指引是 167 億美元到 175 億美元,較四季度環比下降 12.2%-16.2%。此外,指引給的毛利率也進一步下滑到 53.5%-55.5%。
" 價格博弈 " 會持續多久?
" 盡管年前各家都消耗了一波庫存,但目前下遊公司庫存水平仍處于高位,尤其是 MCU(微處理器)這類此前需求旺盛的芯片,下遊廠商都囤了很多貨,即使終端市場恢複,需求也很難立即傳導至代工端。" 一位業内人士向虎嗅表示,短期内需求端不會産生太大變化。
台灣半導體行業分析師陸行之此前也做出過預測,他認爲今年上半年代工廠平均産能利用率可能隻有 66%。
比産能利用率下降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除了此前價格暴跌的 DRAM(動态随機存儲器)的相關廠商外,目前行業内的産能擴充并沒有出現放緩的迹象。
去年 12 月,聯電董事會通過資本預算方案,預計投資 10.69 億美元(總投資 100 億美元)建設中國台灣南科晶圓 12A 廠 P6 廠區及新加坡 P3 廠,上述工廠将全部用于 22 納米及 28 納米制程的生産。
另一家代工巨頭格羅方德此前也宣布投資 40 億美元,擴建其位于新加坡的 12 寸産線,在擴建完成後,該工廠的産能将從 105 萬片 / 年産量提升至 150 萬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擴建的産能全部集中在成熟制程上,而成熟制程代工價格的變化恰恰是晶圓廠 " 價格戰 " 的焦點,如果市場需求在上半年仍維持現狀,這或許将導緻本輪降價潮愈演愈烈。
不過,對于體量較小且産品結構相對單一的廠商而言,由于産品結構調整相對容易,它們受到産能擴張的影響也比較有限。比如中國大陸廠商華虹半導體,這家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受消費電子需求減弱的拖累,邏輯及射頻産品銷售收入同比下滑了 49.5%,但在同一時期,eNVM(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主要用于車規 MCU)的銷售收入同比增幅高達 75.7%,達到 2.36 億美元。
得益于汽車半導體市場的旺盛需求,華虹半導體在去年四季度行業普遍減産的背景下,綜合産能利用率高達 103.2%。
而對于台積電、三星這樣的行業龍頭,即使消費電子市場再萎靡,也不會松懈對先進制程代工的搶占,尤其是 3nm 芯片進入量産階段的 2023 年。考慮到先進制程代工幾乎沒有降價的可能,頭部公司大概率會繼續擴大成熟制程産品的降價範圍,以穩定産能。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價格戰似乎還未到 " 激戰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