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稱王之路
如果在 2021 年之前,提起王傳福,大家可能不會有太多關注,但如今他已成為和馬斯克比肩的企業家,一時間萬衆矚目。
1994 年,28 歲的王傳福放棄國企的 " 鐵飯碗 ",在深圳創立了一個生産法鎳鉻電池的小工廠——比亞迪。
創業艱難,剛開始的比亞迪買不起生産線,隻能用人力手工代替機器,和十幾個工人省吃儉用、廢寝忘食地完成了第一批電池的生産,賺到了第一桶金。
經過 9 年打拼,2003 年,比亞迪好不容易做成了上市企業、電池之王,王傳福卻跟股東們說要做汽車,此舉一出,比亞迪股價應聲暴跌,兩天蒸發幾十億。
面對公司内外的聲聲質疑和千斤壓力,王傳福像是沒有看見似的," 一意孤行 " 地向造車事業挺進。
之後,比亞迪經曆了市場、技術、資金、質量等挫折,不斷遇到問題、不斷地探索,造電池、造電機、造芯片、造新能源車,圍繞綠色出行,他們構建起了一個生态圈,但近 20 年的時間裡,比亞迪也隻是龐大的造車隊伍中波瀾不驚的一個,直到 2021 年。
這一年,比亞迪推出第四代混動系統 DM-i,并在年初推出三款搭載 DM-i 的車型,憑借超低油耗的高性價比迅速成為 2021 年的爆款車型,至 2021 年底,比亞迪累計銷售超過 150 萬輛電動汽車,實現了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燃油車的戰果。
2022 年 6 月底比亞迪市值突破萬億,全年累計銷量 186.85 萬輛,同比增長 152.46%,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 186.35 萬輛,同比增長 208.64%,超越特斯拉的 131 萬輛,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車企。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從第一輛到第 100 萬輛,用時 13 年;從 100 萬輛到 200 萬輛,用時 1 年;從 200 萬輛到 300 萬輛,僅用時半年。
網絡上有句話:成功就是長期的艱苦忍耐,最終換來一次淚流滿面的機會。把這句話用到王傳福身上應當是再貼切不過了。
02
赢的邏輯
汽車制造業是工業體系中最複雜、難度最高的産業之一,能夠帶領比亞迪從一個小電池廠走到新能源汽車行業第一的位置,而且是建立起一個新能源汽車生态,王傳福靠的是什麼?有哪些可供民族企業借鑒的經驗?研究比亞迪的成長曆程以及王傳福的語錄,我們整理了以下幾點心得:
1. 胸有大志
王傳福出生于安徽蕪湖的一個農村家庭,家中排行老七,父親是個木匠,母親是個家庭主婦,一家九口人靠父親的木工活和母親的縫縫補補,勉強維持生計。
但好景不長,王傳福 13 歲時,父親因肝癌去世,母親因積勞成疾,沒過兩年也撒手人寰,王傳福的生活和學業變得更加艱難困苦,好在憑借自身強大的意志和兄嫂的扶持,王傳福出色地完成了學業,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并在兩年後當上了所裡的副主任,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然而,1994 年,王傳福放棄了 " 大好前途 ",決定下海創業。曆盡艱辛,小有成就後,他又決定跨行做汽車,而且要做新能源汽車。
每一次經曆挫折、打拼換來成功後,似乎應該停止奮鬥了,但在王傳福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隻是開始……
《基業長青》的作者說:高瞻遠矚公司的關鍵問題不是 " 我們做得有多好 ",而是 " 我們明天怎樣做得比今天更好 ",他們把這個問題看做生活方式,變成思想和行動的習慣。
我們研究很多企業的成功之路,發現很多優秀經驗,但具有根源性的因素是 " 志向 ",或者說是企業家的 " 志向 "。無論何種事業、何種目标,隻有内心渴望,你才可能實現,大功大業隻屬于 " 胸有大志者 "。
2. 使命牽引
當初決定做新能源汽車時,很多人都不看好,甚至明确反對,但王傳福卻說:" 我對電動汽車有 200% 的信心,比亞迪要成為國内最大的電動汽車企業。"
令人驚奇的是,比亞迪不僅把新能源汽車做成了,還能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和車載芯片等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他們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生态。
為什麼王傳福敢做出一個又一個大膽的決策?底層邏輯是什麼?
2017 年 11 月,王傳福在央視的演講中講述做新能源汽車的原因," 作為一個企業家,錢已經不是大問題了,更多想到的是通過産業來報國。因此,中國面臨石油的安全和空氣質量的改善這兩大緊迫性的問題,我們怎麼去改變?因此我們的目标就要發展零排放的電動車,推動電動車的進步,進而取代燃油車,改善我們空氣的質量,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2021 年 3 月的《酌見》節目中,王傳福與俞敏洪對談,他說:" 一些不懂技術的企業家以為我們在豪賭,一些不懂市場又不懂技術的投資家也認為我們在豪賭,其實我膽子很小,我根本不會去豪賭。戰略不能賭,每一步都是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科學驗證,而且是以社會需求,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底層邏輯是企業家社會責任。"
德魯克說:每一個組織,無論其是否為商業性的,都要有自己的事業理論,一個正确、清晰、一緻和專注的事業理論是無比強大的。
事業理論包含三項基本的假設:第一,組織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這個環境中存在哪些需求或者等待解決的問題;第二,組織應該承擔一項什麼樣的特殊使命,對社會有什麼意義;第三,組織為完成其使命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核心能力。
企業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無論是創業還是尋找新的增長曲線,當我們猶豫不決時,不妨回到 " 社會的問題 " 和 " 自身的能力 " 尋找答案。
3. 善抓關鍵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台詞:1 秒鐘能看透問題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透本質的人,注定不一樣。
新能源汽車行業競争這麼激烈,市場、技術、品牌、人才等各種要素,競争取勝的關鍵是什麼?王傳福認為是 " 技術 "。
" 隻有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别人做多元化,90% 都以失敗而告終,為什麼比亞迪幹一個成一個?因為我們高度地重視技術,反而覺得技術是很容易的事。"
" 我們崇尚技術,技術可以讓企業家變得更聰明,眼光變得更遠,看得更深,這也是比亞迪的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理念。"
" 善抓關鍵 " 可沒那麼簡單,因為關鍵因素往往是難以攻克的,隻有沉住氣、下大功夫才能見效,很多人就是缺乏耐心和魄力," 避重就輕 " 或者急功近利,短時間内取得了一些功效,但從長遠看,後勁不足,還要把之前錯過的課補回來,例如,我們的芯片産業,如果當時能夠按照倪光南院士的建議重視對芯片技術的研發,我們現在也許不用再補芯片的課了。
4. 戰略導向
王傳福認為:" 在一個激烈競争的環境裡,企業家對方向的把握至關重要 "。" 技術首先要為戰略服務,因為一個産品的失誤,可能造成的損失也就是幾千萬,或者某一個模具的失誤,損失也就幾百萬,花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就可以調整過來。但如果一個公司的戰略失誤,耽誤的可能是五年、十年,損失十億、百億,甚至企業就滅亡了。因此,戰略對公司來說是最重要的。"
從電池到汽車,從鎳镉電池到锂電池、刀片電池,從傳統汽車到新能源汽車,從整車到電池、電機、電控等一體化産業鍊,比亞迪發展過程中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轉型,而且大多成功了,這離不開王傳福對戰略的把控能力。他認為:" 隻有戰略先人一步,跨入高門檻行業,才能赢得發展優勢。"
關于戰略,有環境學派與能力學派之分,王傳福的戰略思維是以外部環境驅動為主,緊跟社會中的現實問題,下大力氣投入資源研發技術,通過技術為社會帶來解決方案。但不管哪種思維,有一點是肯定的:企業要重視戰略。在比亞迪的成長過程中,王傳福早已想好了下一步的方向。
5. 壓強投入
" 我們堅持‘壓強原則’,在成功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以超過主要競争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麼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實現重點突破。"
這是 1998 年《華為基本法》中所寫的有關 " 資源配置 " 的原則,在王傳福身上體現也非常突出。
1994 年為了創業做電池,他放棄了前途光明的 " 鐵飯碗 ";2003 年,電池業務剛站穩腳跟,比亞迪用将近三億的價格收購了陝西秦川汽車的股份,2004 年虧損 7000 多萬,王傳福不死心,2005 年又砸了 2 個億造新車;為了做光伏,連續虧損很多年,比亞迪仍在堅持投入。
在技術研發方面,據财報顯示,2021 年,比亞迪研發投入超過百億,同比增長 24.2%,研發人員數量超 4 萬。截至 2022 年 6 月,比亞迪在全球已累計申請專利 3.7 萬項、授權專利 2.5 萬項。研發上的不斷加碼,使比亞迪已擁有超安全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e 平台 3.0、IGBT4.0 等核心技術,支撐着各項業務的蓬勃發展。
6. 激活組織
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最高的造詣也不過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要想把一個企業做大做強,則必須有組織思維。何為組織思維?通俗地講就是如何由一個王重陽打造出全真七子和全真教。正如王傳福所說的:如果我本人算是取得了一點成就的話,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子公司都成為一個 " 小王傳福 "。
王傳福在組織管理上有兩點是很突出的:
一是重視人才。他說:" 人才資産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我要投資公司,固定資産像房子、機器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會更看重它有多少工程師。隻要這些工程師還在,即使所有财産包括土地、廠房、專利、股票全部消失,随時可以東山再起。"
二是激活人才。2017 年,比亞迪在組織上進行重大變革,成立了雲軌、乘用車、商用車、電子、電池五大事業群,形成 " 事業群 + 事業部 " 的組織模式,給每個事業部很大的決策權和管理權限,除了投資由集團掌控外,其他的都有高度的自營權,各項業務獨立發展,做好後可以獨立上市,上市後給管理人員一些幹股。這種做法,把一個比亞迪分成了多個小比亞迪,按貢獻分配,既解決了企業過大帶來的 " 大鍋飯、官僚主義 " 等問題,也激活了各業務線上的人才。
我們研究很多營收十億、百億級的企業,之所以陷入一個瓶頸難以突破,其中一個共性的特點就是企業家比較集權,未能實現 " 從企業家的企業到企業的企業家 " 的轉換。這是個難題,但如果想突破瓶頸,就要完成這一蛻變。
7. 堅忍不拔
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王傳福更像是 " 堅韌的孤勇者 "。
平常人面對幾個不同意見就不敢決策了,但王傳福,面對股東的反對和外部的質疑,甚至面對股價暴跌,業績虧損,仍然沒有妥協。
平常人做一件事,如果一年兩年沒有成效,大多都不再堅持了,但王傳福為了把新能源汽車做起來,堅持了十幾年。
他說:" 新能源車就是一條‘大魚’。10 年前,沒人相信電動車時,我們就開始‘養’,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股東說你 " 燒 " 了這麼多錢,分紅少了,有争議。這就是困難,但我們堅持、不放棄,因為我們認為中國有石油安全、空氣清潔、氣候變暖這三大問題必須直面。"
比亞迪從 2008 年開始做太陽能,連續虧損了十幾年,王傳福還是不放棄,因為他身上有一股韌勁,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事實上,每一個企業家都是 " 堅韌的孤勇者 ";每一個企業家都曾對峙絕望、孤身走暗巷;每一個企業家都是污泥滿身、倔強堅韌的。隻是這些經曆和特質在王傳福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而已。這種孤勇和堅韌應該是企業家們能做成事的一個深層原因吧。
8. 持續創新
創新不僅指技術,還包括思想、管理和商業模式等," 創新的原動力,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生存而創新,因為競争和過剩,我必須要創新。競争壓力就是推動創新的動力。每一個企業家都如履薄冰,必須不斷推出新東西。"
在王傳福看來,創新不是錦上添花的可選項,而是競争生存的必選項,在充分競争的時代,不創新就會陷入危機甚至滅亡。
2018 年 9 月 5 日,比亞迪組織召開了以 " 開放 · 創未來 " 為主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向全球的開發者開放汽車上的 341 個傳感器和 66 項控制權。這樣做比亞迪可能會失去一些技術上的控制權,但未來它會像智能手機系統一樣,吸引成千上萬的開發者共同開發出繁榮的智能汽車生态。
" 就像手機智能化的過程一樣,我們認為從封閉走向開放,也是汽車智能化的必經之路。擁抱智能化浪潮,比亞迪的策略是‘開放’。"
比亞迪将攜手全球創新者、創業者和開發者,一起開創智慧汽車萬物互聯的新未來。(本文完)
點贊關注管理智慧視頻号,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原創商業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