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白鹿又惹上事兒了。
她主演的熱播劇《長月燼明》争議不斷,從熱度看這部劇确實屬于大爆款,但口碑毀譽參半,而且有點紅黑到極緻,整個劇組共沉淪既視感。
演女一号的白鹿從被罵 " 普女 " 到劇組撕逼,就差沒住在熱搜上了。
黑紅畢竟也是紅,本來她前有《周生如故》等代表作在手,當下的劇正在熱播,同時作爲各大綜藝常駐嘉賓,後續還有預估會爆的《甯安如夢》和《以愛爲營》待播……
這頂級資源堪稱追着喂飯,本來是最有可能晉升頂流的一号種子選手:
但這次黑曆史被扒,相當大一部分路人緣崩盤,她的後續發展就成了迷。
一封律師函激起的
網友扒皮 vs 頂流塌房
而這次的風波,源自于她工作室發布的一封律師函:
最近,網友扒出白鹿許久之前錄制綜藝和采訪節目上的不當言論,但仍然在飯圈的小範圍内傳播,并未 " 出圈 "。
然而,工作室迅速砸出律師函,狀告某些用戶發布人格侮辱信息,嚴重侵犯其名譽權,并勒令用戶删除否則就吃官司……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熱心網友循聲過去,想看看這些人到底發了啥人身攻擊,結果發現其中不乏某個用戶一份語重心長的倡議——
請求常常把 " 我是個男孩子 "、" 我是男嘉賓 "、" 喜歡男孩子的性格,男生性格更好相處 "、" 我本身比較排斥太娘的那種 "、"(嫌棄地)好娘啊 " ……類似口頭禅挂在嘴上的白鹿,不要再污名化 " 娘 " 字,給性别刻闆印象添磚加瓦。
因爲 " 娘 " 是性别特質,不是貶義詞,也希望其他的女性公衆人物不要跟風踩坑,作爲明星要給追星的小孩帶來正面的性别教育。
大家對比白鹿過去的許多采訪和路演視頻一看,這倡導不僅沒有虛假也不是捏造,講的是确切事實,建議也合情合理。
咋地,講句實話就收律師函了……怎麽着,敢做不敢當,208w 又來捂嘴了?
在這樣的逆反心之下,明星和經紀工作室越想摁下的黑料,被更多網友大肆傳播開來,比上一次曝光度還要高,新的黑曆史也被源源不斷地扒出。
删除了曾經發布過的 " 自稱爲男 " 的微博後,4 月 23 日晚,白鹿公開道歉:因給大家帶來不适深感抱歉,承諾以後會更加嚴格地約束自己言行。
承認錯誤的态度是有的,姑且可以觀望看看。
如今相關詞條已炸,據說某些截圖也會無法過審,所以此篇無相關采訪圖。
但說到底,一條一條羅列罪狀來 " 挖墳 " 和 " 鞭屍 ",拉踩這個來對比彰顯那個,不是本文目的。
從蟬主的角度看,我并不認爲白鹿是主觀惡意要貶低、诋毀女性。
得出這個結論不是爲了給誰洗白。
而是作爲一個對名利榮譽稍微有點追求的公衆人物來說,爲了賺錢即便内心蔫壞表面也要演成好人,沒有人嫌錢燙手,會蠢到故意激怒觀衆,親手砸自己飯碗。
所以答案隻有一個:
她認爲男性特質是強大優秀,接地氣,好相處的代名詞,以自己擁有同款特質爲榮,并把性格上的 " 娘 " 與 " 優柔寡斷、敏感破碎、難伺候 " 挂等号,對之棄如敝履,避如蛇蠍,需要當衆割席。
這種厭女行爲不僅不自知,還要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本質上是白鹿雖然作爲女性,但對自己的性别沒有認同感。
而她如今被全網炮轟,不得不反思自己,公開道歉,也基于同樣的原因。
錯是錯了,反思并改正就行,但是否需要上升到喊打喊殺,恨不得釘在恥辱上除之而後快的恨意,有沒有必要?
非常能理解網友急于 " 爲女性特質正名 " 的情緒,但如果因此把一個 " 精神男人 " 驅逐下台,再歡天喜地地迎來一個 24k 純男性将其捧上頂流之位作爲代餐,這就是舍本逐末。
白鹿在厭女媚男問題上的 " 翻車 ",屬于性别觀念的普遍曆史遺留。
同樣基于剛剛的原因——
公衆人物爲了讨好觀衆,或多或少會在言行舉止上迎合大衆喜好以及當下潮流。
而白鹿前些年的言論,爲何到了今時今日才被挖出來?
原因很簡單——
因爲這些 " 自稱爲男 " 的言論放在當年,不僅不惹人厭,相反還相當漲粉,能成爲一個女明星從一衆美女中脫穎而出的 " 亮點 "。
于是大批女明星前赴後繼,争相給自己戴上 " 男冠 "。
想當 " 榮譽男人 ",
是女性的自我厭惡。
這股潮流如果非要追根溯源,那得往上打撈一下。
冰冰在一開始因爲長相過于妖豔,引發女觀衆對她抱有 " 狐媚 " 的雌竟和敵意,遲遲無法提升路人緣,直到一個 " 範爺 " 稱号擲地有聲地砸開一條出路。
與其責怪她爲啥穿男裝立男性人設,帶了個壞頭,不如質問一下觀衆們——
爲何一個女性特質濃厚的女明星無法得到大家的喜愛,卻要靠女扮男裝、撇清女性特質才能消除敵意?
總而言之,從那時起,無數女明星開始效仿她穿成套西裝,梳大背頭,各種女漢子、哥、爺、叔、老公的稱号此起彼伏。
楊幂曾說自己是 " 直男 ",周冬雨稱自己爲 " 東叔 ",金晨粉絲親昵地喊她 " 喜哥 ",戚薇自稱 " 戚哥 " 喊到大家都習以爲常,從張天愛到劉濤也當了粉絲 " 老公 " 很多年;
楊超越會刻意說自己是 " 鋼鐵直男 ",選秀出來的孟美岐也自稱 " 山支大哥 ",迪麗熱巴在節目裏和男同事拉關系用 " 請多關照熱巴弟弟 " ……
名單太長了列不過來,她們也确實因此圈粉無數。
歸根結底,得有受衆市場,才能引發跟風。
類似的" 褒義詞彙男性化,女性詞彙貶義化 "現象,在我們之前發過的舊文裏,也曾經談過:《又吵上熱搜,請别再丢人了》(強烈建議大家戳藍字複習)。
說這些不是爲了趁機翻舊賬,掃射一大片女明星。
相反,我認爲這一堆女明星同爲厭女思維的受害人,她們在隐秘地自我厭惡,痛恨自己的性别而毫無察覺。
所以爲什麽我一再強調,批評指出這種媚男厭女的行爲可以,圍剿封殺不必。
因爲 " 厭女症 " 是如此普遍的思維病症,如果思維不根除,那麽未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類似的女明星翻車。
社會學家,日本女性學、性别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上野千鶴子所著的《厭女》中提到:
所有人都有厭女症,幾乎毫無例外。
但厭女症在男性身上表現爲對女性的嫌惡和物化。
他們把女性視作洩欲的工具,會滋生對女性的侵犯和暴力,并讓患有厭女症的男性在道德上自我開脫:" 我沒有錯,是她先勾引我的。"
而厭女症發生在女性身上卻表現爲『自我厭惡』,這更棘手,它會引發女性對自己和對同性的攻擊。
具體表現爲兩種方式:一種是自我厭惡,默認了文化中拔高男性而貶低女性的規訓,從别人說你不行,到承認自己不行;
另一種則是把自己當做 " 女人中的例外 "。
比如努力成爲特權精英女人,争取被男人當做 " 名譽男人 " 來對待,即向上走成爲 " 女強人 " 的策略;其次還有自動退出性别範疇,從而逃脫被估價的女人身份,即向下走的 " 醜女 " 策略。
《美國夫人》中,女主妄想通過
" 反對女權 " 加入男性陣營,最終遭到背叛
理解了這一點,許多生活中的迷惑現象都有了答案。
比如試圖用男性特質來給自己身上 " 貼金 ",而翻車的女明星們,則是在想要融入男性群體,成爲 " 名譽男人 " 而逃避被厭惡。
但上野千鶴子也一針見血地指出:
這種 " 名譽男人 " 在表面被恭維的背後,絕不會被男性認作是同夥,如同再優秀的黑人,也無法得到白人中産階級發自肺腑的認可。
厭女現象到底有多普遍?
攻擊女性異性緣好桃花運旺用 " 綠茶婊 "、" 漢子婊 "、" 狐狸精 "、" 公交車 ";
諷刺女人無理取鬧事兒精用 " 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 "、" 女人就是情緒化 "、" 别和女人講道理 ";
試圖打壓限制女性發展,把女性價值和顔值身材生育情況挂鈎的用 " 女人老了就不值錢 "、"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 不夠溫順好看活該沒人要 ";
挑撥離間女性同盟,分化女性社會關系,使其落單隻能依附于男性家庭的 " 防火防盜防閨蜜 "、"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 女兒 / 媳婦是外人 " ……
上面的言論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從許多男性甚至女性的嘴裏,都能反複聽見。
而這,就是厭女思維深入骨髓的證明。
優秀的人都是 " 雌雄同體 ",好的性格特質不分男女,如果有,那也是長期以來刻闆的性别印象教化之下沉澱下來的。
迪麗熱巴采訪:
父母想要兒子不喜歡女孩
因爲世界上存在重男輕女,男性因爲性别得到優待(出生被全家期待,習以爲常的冠姓權,默認兒子得到家庭财産繼承權);
而女性什麽都沒做錯,僅僅因爲性别遭受不公(是父母想生兒子的 " 意外 ",被寄予 " 招娣 "、" 若男 " 的工具屬性,因婚育在職場被歧視,随父姓從夫居,得不到家庭财産是常态)……
章若楠本名是 " 若男 ":
不被期待的女孩的一生。
所以才導緻那麽多女性滋生自我輕賤的想法——
如果我是個男的就好了,
不然我裝成男的也能行,
女人活得太辛苦,所以我要生兒子……
這種自我厭惡,也不自知地厭惡同爲女性的母親、姐妹、同性、女兒,于是 " 重男輕女 " 進入惡性循環。
而這也是爲什麽:
蟬主雖然旗幟鮮明地反對女性公衆人物加劇這種 " 厭女媚男 " 的言行舉止,但也不支持大家用滔天的恨意拉出某一個女性來當靶子。
人人都是厭女症的受害者。
用今天的觀念去苛責 10 年前的人,無異于刻舟求劍。
正如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說的那樣:
" 世界上沒有不厭女的女性,正是我們認識到了對女性身份的厭惡,所以才積極地投入對自身厭惡的抗拒當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争議仍然有其積極意義:
曾經這種抹殺女性特質并用男性頭銜來自我貼金的行爲,能圈粉漲粉,引發廣大女性跟風;
如今大家性别意識覺醒,雖然後知後覺,但終于意識到這種厭女媚男行爲是錯的。
促使一個公衆人物公開道歉,如同蝴蝶煽動翅膀般,激發其他想效仿的女性警醒反思,也是一樁好事。
時代變了,從公衆人物到普通網友,得跟上進步的潮流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