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高位運行、地緣政治沖突持續、國内疫情擾動反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整體恢複基礎尚未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但央行始終堅持穩健的貨币政策靈活适度,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追求 "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 的政策基調,在總量上以降準、降息等政策工具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積極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在結構上不斷上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 " 三農 "、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房地産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助力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展望 2023 年,伴随疫情擾動逐漸減弱,宏觀經濟将處于快速恢複階段,總量政策仍可期待,而且過去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的支持政策有望得到延續,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也将繼續配合财政政策促進經濟穩定恢複,并擴大精準滴灌範圍,實現調結構、降成本的目的。綜合而言,2023 年信貸規模将高于 2022 年,整體融資環境維持穩健略偏寬松,M2 同比增速較 2022 年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區間。
一、2022 年貨币金融回顧
(一)人民币貸款方面
2022 年,全國新增人民币貸款 213096 億元,同比多增 13634 億元。其中,短期貸款 41100 億元,同比多增 13232 億元;中長期貸款 138100 億元,同比少增 15000 億元;票據融資 29600 億元,同比多增 14600 億元。分部門看,2022 年,居民戶新增人民币貸款 38300 億元,同比少增 40900 億元,其中短期貸款 10800 億元,中長期貸款 27500 億元,分别同比少增 7600 億元和 33300 億元;企事業單位新增人民币貸款 170900 億元,同比多增 50700 億元,其中短期貸款 30300 億元,中長期貸款 110600 億元,分别同比多增 20832 億元和 18300 億元。
第一,人民币貸款總量多增,但結構有待進一步改善。
2022 年以來,央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貨币政策調控,一方面通過降準或降利率的方式加大穩健的貨币政策實施力度,合理增加流動性,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另一方面發揮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作用,如精準設計并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創設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設備更新改造四項專項再貸款等,同時用好央行結存利潤支持經濟的穩增長,共同維持全年信貸規模穩步增長。
然而,盡管 2022 年信貸規模總量維持正增長,但内部結構并未得到進一步改善。從短期和中長期貸款結構來看,2022 年短期貸款同比多增 13232 億元,而中長期貸款卻同比少增 15000 億元,意味着中長期貸款對全年信貸規模總量形成了拖累,表明經濟長期發展的預期偏弱,内生增長動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為 2022 年第二季度以來國内疫情出現了較大面積的擴散,疫情防控形勢進一步升溫,相關防控措施導緻經濟運行減緩,投資需求減弱,同時疫情的發生具有較強的不确定性,導緻市場對未來的預期不穩,減少了對長期信貸的需求,轉而增加對短期信貸的替代。
第二,部門結構差異顯著,居民戶和企事業單位形成鮮明反差。
2022 年,居民戶新增人民币貸款 38300 億元,同比少增 40900 億元;企事業單位新增人民币貸款 170900 億元,同比多增 50700 億元,表明企事業單位對本年度信貸規模形成支撐,而居民戶造成拖累,兩者形成鮮明反差。進一步從兩者的分項來看,居民戶不管是短期貸款還是中長期貸款,均出現了少增,尤其是中長期貸款大幅少增 33300 億元,超過了去年水平的一半,而企事業單位正好相反,由此顯示出居民戶信貸在 2022 年全面偏弱,企事業單位仍有支撐。
這一現象的背後主要是疫情反複引緻不确定性增強,導緻居民戶擴大預防性儲蓄,同時疫情引起經濟增速波動,人均收入同樣受到了不利沖擊,在收入不穩定的前提下,貸款性支出相應受到抑制。此外,今年 7 月國内出現了期房爛尾停貸潮,該事件導緻居民戶的購房計劃推遲或是持觀望态度,住房貸款作為居民戶中長期貸款的主要部分,所以直接導緻居民戶中長期貸款大幅少增。企業貸款能夠實現同比多增,主要是穩增長政策的持續發力。今年以來各類穩增長政策層出不窮,例如大規模的留抵退稅、上半年的 3.45 萬億政府專項債、6000 億元的政策性開放性金融工具、2000 億元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5000 多億元專項債限額等,共同支撐企事業單位的信貸。
第三、新增人民币貸款季節性波動顯著加劇,超過往年同期水平。
2022 年以來,由于整體市場預期偏弱,信貸需求較往年普遍不足,在各類穩增長政策的作用下,季末信貸沖量效應顯著,大幅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如 3 月、6 月和 9 月,但季初又因上月的透支效應導緻大幅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如 4 月、7 月、10 月。通過計算近五年新增人民币貸款的标準差,可以發現新增人民币貸款的标準差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2022 年超過 2018 年 2 倍多,接近 2019 年的 2 倍,且較 2021 年大幅擴大 49.73%,表明新增人民币貸款月度波動幅度顯著逐漸擴大,2022 年已達到近五年最高值。這種現象的背後也正好印證了中長期貸款需求的持續偏弱,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成為支撐整體信貸主要分項的現象。
(二)M2 方面
2022 年,廣義貨币(M2)餘額 266.4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8%,較上期提高 2.8 個百分點;狹義貨币(M1)餘額 67.17 萬億元,同比增長 3.7%,較上期提高 0.2 個百分點;流通中的貨币(M0)餘額 10.47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3%,較上期提高 7.6 個百分點。
第一,M2-M1 同比增速差顯著高于往年,存款活期化下降明顯。
2022 年,M2 同比增速與 M1 同比增速的差為 8.1%,增速剪刀差較 2021 年提高 2.6 個百分點,表明 2022 年貨币存款活期化較 2021 年明顯下降。從 2022 年的整體情況來看,M2 同比增速高位運行的同時 M1 同比增速并未提升,兩者之差基本維持在 6% 左右的水平,表明今年以來 M2 的高位增長并沒有大幅帶來存款的活期化,由此反映出不确定性對需求端的影響依然較大。此外,從全年的走勢來看,2021 年增速差呈現明顯的上升态勢,而 2022 年增速差在基數效應下前三季度平穩波動,但第四季度明天擡升,表明盡管今年貨币政策較為寬松但存貨活期化有限,例如 2022 年 4 月 25 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0.25 個百分點;1 月 20 日、5 月 20 日、8 月 20 日央行分别對一年期 LPR 和五年期 LPR 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降息,而且降息步伐明顯加快;9 月 30 日央行下降公積金貸款利率,共同推動房貸利率下降,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
第二,社融 -M2 同比增速差近五年來首次轉負,流動性持續充裕。
2022 年,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與 M2 同比增速的差為 -2.2%,增速剪刀差較 2021 年下降 3.5 個百分點,顯示社融擴張速度依舊弱于貨币擴張速度,資金流動性充裕現象仍在持續,預示着信貸需求和貨币寬松的錯配現象仍然存在,金融市場的資金空轉現象并未好轉,利率有望繼續維持低位。從 2022 年整體情況來看,在進入第二季度後,M2 同比增速超過了社融增速,增速差由正轉負,從此進入負值區域并持續到現在,這是兩者增速差近五年來首次轉負的情形。從增速差轉負的時間點來看,正好是今年上海大規模暴發疫情的時候。相較于 2021 年,2022 年疫情的影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加劇,長期以來的不确定性導緻市場預期普遍偏弱,市場融資需求由此下行,在寬松的貨币政策背景下,增速差出現了負值。
二、2023 年貨币金融展望
綜合國内外各方面的影響因素,2023 年中國貨币政策預計維持穩健略偏寬松的基調,助力經濟基本面穩定恢複。
從信貸規模總量來看:2022 年 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同時 2022 年第四季度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例會也指出,2023 年要為實體經濟提供 " 更有力支持 "。基于以上政策層面的總基調,考慮到 2023 年國内宏觀經濟基本面有望逐步恢複,尤其是先前受疫情等因素被壓制的信貸需求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但同時下行壓力猶存,預計整體融資環境仍将維持穩健略偏寬松,為經濟穩定恢複創造較好的貨币金融環境,新增信貸規模将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助力宏觀經濟快速恢複。綜合而言,預計 2023 年信貸規模将有望超過 2022 年,實現 22 萬億左右的規模,M2 同比增速較 2022 年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區間。
從信貸投放來看:2022 年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第四季度例會提出," 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 "、" 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 "、" 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标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 等;2023 年 1 月份召開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中明确要求銀行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适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有力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由此預計 2023 年銀行信貸投放将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例如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等現代化産業體系,以及向汽車、綠色家電、住房等擴内需領域。考慮到 2022 年下半年已經出台了各項提振房地産的金融政策,2023 年銀行信貸對房地産的支持也将持續,例如 " 保交樓 " 專項資金、專項借款等金融政策。此外,從時間上來看,信貸發力主要集中在上半年,适逢宏觀經濟恢複的初期,給足流動性,最大力度地提供經濟恢複動能。
從信貸結構來看:2022 年信貸結構較為突出的特征表現是居民戶貸款不管是短期還是中長期貸款均出現了同比減少,而企事業單位則是同比多增,部門結構出現截然相反的現狀。然而,伴随國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轉變,疫情擾動影響趨于減弱,過于壓制的需求也将逐漸得到釋放,尤其是居民戶相關的需求,同時在各類擴消費、穩投資的金融政策支持下,居民戶信貸将得到有力支撐,居民戶貸款結構以及整體信貸結構也将得到顯著優化。
從貸款利率來看: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央行在部署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時提出要繼續推動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考慮到當前國内貸款利率均以降至低點,但外部環境壓力随着 2023 年美聯儲加息節奏的放緩而有所緩解,所以國内信貸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行,為宏觀經濟恢複增強内生動力。從時間點來看,第一季度降息的可能性較大,一方面适度靠前發力的政策目标使然,另一方面第一季度疫情影響仍在,為确保 2023 年 " 開門紅 " 平穩,有必要采用降息政策加大需求端的刺激,對沖疫情感染高峰的不利影響。此外,2022 年下半年房地産金融支持政策相繼出台,供給端已經提前發力,後續需要進一步需求端的提振來促進房地産市場,推動樓市回暖。
綜上所述,2023 年中國信貸規模有望繼續實現新的突破,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現精準滴灌,優化經濟發展結構,同時部門結構在新的階段有望實現再次優化,提升信貸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利率環境大概率進一步下行,為宏觀經濟恢複增強内生動力。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簡介: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成立于 2004 年。挂靠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依托北京大學,重點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濟波動和經濟增長、宏觀調控理論與實踐、經濟學理論、中國經濟改革實踐、轉軌經濟理論和實踐前沿課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教學研究等。同時,本中心密切跟蹤宏觀經濟與政策的重大變化,将短期波動和長期增長納入一個綜合性的理論研究框架,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去解讀,把握宏觀趨勢、剖析數據變化、理解政策初衷、預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産生了較大影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動了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中心主任蘇劍教授從 2006 年開始就呼籲中國應該立即徹底放棄計劃生育政策,并轉而鼓勵生育。(2)關于宏觀調控體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場化改革、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維宏觀調控體系。(3)關于宏觀調控力度的研究:2017 年 7 月,本中心指出中國的宏觀調控應該嚴防用力過猛,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務院主要領導的批示,也與三個月後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 " 宏觀調控有度 " 的觀點完全一緻。(4)關于中國經濟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 年,劉偉、蘇劍經過缜密分析和測算,認為中國每年隻要有 6.5% 的經濟增速就可以确保就業。此後不久,這一增速就成為中國政府經濟增長速度的基準目标。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實踐也證明了他們的這一測算結果的精确性。(5)供給側研究。劉偉和蘇劍教授是國内最早研究供給側的學者,他們在 2007 年就開始在《經濟研究》等雜志上發表關于供給管理的學術論文。(6)新常态研究。劉偉和蘇劍合作的論文 " 新常态下的中國宏觀調控 "(《經濟科學》2014 年第 4 期)是研究中國經濟新常态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蘇劍和林衛斌還研究了發達國家的新常态。(7)劉偉和蘇劍主編的《尋求突破的中國經濟》被譯成英文、韓文、俄文、日文、印地文 5 種文字出版。(8)北京地鐵補貼機制研究。2008 年,本課題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設計了北京市地鐵運營的補貼機制。該機制從 2009 年 1 月 1 日開始被使用,直到現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雜志。《原富》是一個月度電子刊物,由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目的是以最及時、最專業、最全面的方式呈現本月國内外主要宏觀經濟大事并對重點事件進行專業解讀。(2)《中國經濟增長報告》(年度報告)。該報告主要分析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中長期問題,從 2003 年開始已經連續出版 14 期,是相關年度報告中連續出版年限最長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報告資助計劃。(3)系列宏觀經濟運行分析和預測報告。本中心定期發布關于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系列分析和預測報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預測報告在預測精度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免責聲明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屬學術機構,本報告僅供學術交流使用,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觀點僅供參考,亦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緻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報告版權僅為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制、發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