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曾經火熱的元宇宙如今俨然到了幾乎無人問津的地步。而元宇宙這一浪潮的退去更是直接導緻了 XR 生态的下行,近日 PICO 的大規模裁員無疑就是明證。不過 VR 進入低谷期,并不意味着隔壁的 AR 也在走上了下坡路。日前就有消息顯示,國内知名 AR 眼鏡品牌 Rokid 已完成 C 輪融資,總規模達 1.12 億美元,投後估值也來到了 10 億美元。
據了解,Rokid 是一家成立于 2014 年的公司,專注于人機交互技術,總部位于杭州。目前 Rokid 正在研發 AR 眼鏡和 YodaOS 操作系統等硬件和軟件産品,并爲消費者和商業客戶開發了一系列增強現實(AR)解決方案,其中包括 Rokid Max AR 眼鏡和 Rokid Station。
事實上,不僅僅是 Rokid 一家,同樣是國内 AR 眼鏡領軍者的雷鳥創新,此前在今年春季也完成了總額過億元的 A 輪融資。另外一家 AR 眼鏡大廠 Nreal,也在今年 5 月完成品牌升級、更名 XREAL,爲全球擴展做布局。
那麽問題就來了,爲什麽更加前沿的 VR" 涼了 ",AR 卻在 2023 年依然收獲了市場的青睐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是在概念落地上,VR 選擇了 C 端、而 AR 則瞄準的是 B 端。
VR 偏向消費級市場,而 AR 偏向企業級市場,可能正是兩者不同命運的關鍵。畢竟消費級市場的特征是注重體驗,企業級市場則更注重效率。顯而易見,在體驗層面 VR 現在做得并不優秀,内容的匮乏更是導緻了 VR 廠商在用低價打開了市場後,很快就顯現出後繼無力的狀态," 買回來就吃灰 " 也成爲了許多消費者共同的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VR 又如何能夠吸引資本市場的熱情呢。
可反觀 AR,長期以來基本都是面向企業級用戶,而用增強現實技術來爲企業應用賦能這件事,微軟的 HoloLens 已經做出了示範。借助增強現實幫助使用者獲得額外的信息這一場景,也已經在工業、醫療、教育、軍工、安防領域擁有了大批成熟案例落地。當然,AR 行業的從業者更多傾向于 B 端并非是看不上消費級市場,而是這個賽道現象級企業 Magic Leap 的首款消費級産品遭遇了翻車。
Magic Leap 的失敗也證明了 AR 眼鏡的使用場景有一定局限性、交互方式的效率低下,以及續航和佩戴體驗不可兼得的問題,在光學技術沒有跨越式發展的情況下,AR 眼鏡很難取代智能手機作爲個人移動計算設備的地位。但在企業級市場,客戶對于 AR 設備的佩戴要求更加寬容,後者作爲效率提升的工具或者是輔助工作配件的用途,也很快被發掘了出來。
今年年初,Magic Leap 發布了行業内首款可同時用于手術室和其他臨床環境的 AR 頭顯,其能夠通過重建 3D 醫療影像、标注醫療器械等方式來輔助臨床治療。Rokid 也積極參與到 B 端市場中,它推出的 Rokid Glass 2 能夠讓專家第一視角實時參與診療,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
有了來自 B 端的需求爲 AR 托底,這也是 AR 在 2023 年沒有與 VR 一同沉淪的關鍵所在。
與此同時,2023 年 AR 行業也成功地撬開了消費級市場,Rokid Air、Nreal Air、雷鳥 X2 等一大批面向消費級市場的 AR 眼鏡産品,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縱觀在今年上架的消費級 AR 眼鏡,可以說是出奇的相似,基本上都是走了輕量化的路線,功能上也不再花裏胡哨,而是以翻譯、導航、音視頻通話等更加實用的功能爲主。
不同于以内容爲核心競争力的 VR,AR 在消費級市場上選擇了工具化這一策略。不得不說,這些國内的 AR 眼鏡廠商選擇了正确的方向,畢竟以當下的技術條件,無論是反射式的幾何陣列光波導、還是衍射式的表面浮雕光栅波導,或者說衍射式的體全息都還談不上成熟,想要借助增強現實來體驗更具沉浸感内容的結果,就必然是高昂的成本。而 Meta Quest 2、PICO 3 也都已經證明,低價才是大多數消費者願意去嘗鮮新技術的關鍵。
實用的功能搭配具有未來感的 AR 眼鏡這一産品形态,再輔以合适的定價,三重要素就構成了 AR 眼鏡如今能夠受到消費者青睐的關鍵。根據京東潮酷數碼的相關數據顯示,截止 11 月 14 日,今年 AR 眼鏡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 4 倍,雷鳥創新、XREAL、Rokid 等頭部廠商在雙 11 期間的銷量也都超過了一萬台大關。
在一方面是 AR 硬件大本營企業級市場沒有丢失,另一方面 AR 眼鏡在消費級市場接受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最終的結果當然是 AR 廠商和 VR 廠商在 2023 年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境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