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轉型的遲滞,讓主流合資品牌的發展日漸式微,受此影響,包括東風、廣汽在内的國有企業,今年上半年的淨利潤均大幅下跌。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吃了合資車企多年 " 紅利 " 的上汽集團,今年上半年卻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
8 月 30 日,上汽集團發布了公司半年報,财報顯示,上汽今年上半年實現合并營業總收入 3265.5 億元,同比增長 3.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70.9 億元,同比增長 2.54%。
并且,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無論是總銷量,還是新能源銷量均有所下滑,在此情況下,上汽集團爲何實現了營收和利潤增長?
合資闆塊壓力較大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表示,新能源車對以銷售燃油車爲主的合資品牌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 SUV 市場上,國内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嚴重擠壓了合資品牌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在小型車市場,國内的純電車型又大幅搶走了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即使在合資品牌實力最強轎車市場,也已經開始出現頹勢。
上汽集團也不例外。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汽大衆累計銷量爲 50.33 萬輛,同比下降 12.42%;上汽通用累計銷量爲 45.09 萬輛,同比下降 11%;上汽通用五菱累計銷量爲 52.01 萬輛,同比下降 16.39%。
而上汽大衆、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三大合資品牌,又在上汽集團總銷售額中占比超 70%,三大合資品牌的下降,也讓上汽集團的總銷量同比下滑 7.28%,至 207.16 萬輛。
合資車企處境艱難,但自主品牌卻逐步成長爲上汽集團增長潛力股。今年上半年,上汽乘用車累計銷售 41.1 萬輛,同比增長 12.3%;上汽大通累計銷售 10.6 萬輛,同比增長 17.74%。根據上汽規劃,到 2025 年,自主品牌銷售占比将達到 60%。
另外,新能源汽車和整車出口也正成爲驅動我國汽車行業恢複性增長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 374.7 萬輛,同比增長 44%,保持全球領先;整車出口 214 萬輛,同比增長超過 75%,躍居全球第一。持續深耕海外重點區域市場的上汽集團,也借着高速增長的海外業務,頂住了合資品牌市場份額縮減所帶來的盈利壓力。
海外業務快速攀升
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海外累計銷量爲 53.34 萬輛,同比增長 40.01%,以 20.63% 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汽車出口量第一。
其中,MG 品牌連續四年排名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第一,今年上半年在歐洲銷售 11.5 萬輛,同比大漲 143%,新能源銷量占比超過 50%,已連續 4 個月單月銷量突破 2 萬輛,在中東、智利、澳洲和墨西哥等地均進入市場前 7,市占率超過 5%。
同時,上汽通用五菱的寶駿 530 也成爲了墨西哥細分市場銷量冠軍、 Air EV 在印尼細分市場份額占到四成;上汽大通海外零售同比增長 47%,在澳大利亞、歐洲和墨西哥市場上半年銷量均已破萬。
對此,上汽集團還在财報中強調,随着海外銷量的快速攀升,今年全年上汽海外業務将實現規模性盈利。這也意味着,海外業務對上汽集團的貢獻将更加明顯。
據悉,目前名爵品牌産品和服務已覆蓋歐洲 28 個國家,服務網點超過 830 個,并且上汽集團正計劃在歐洲當地選址建廠,預計将在今年把歐洲打造成 1 個 "20 萬輛級 " 市場。
另外,上汽集團今年上半年累計銷售了 37.21 萬輛新能源汽車,雖然同比下降 5.26%,但依舊穩居中國車企第二名。爲此,上汽集團也聚焦新賽道轉型發展,制定了 " 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梳理明确了智己、飛凡、榮威、名爵、五菱等自主品牌定位,形成 " 高中低、國内外 " 市場全覆蓋的新能源品牌陣營。
根據計劃,到 2025 年,智己将再推出 3 款全新純電動車型,上汽乘用車公司也将推出 10 款全新車型,全面提升上汽集團在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市場的産品競争力。
事實上,随着新能源加速向前,車企之間的競争,也變得愈發激烈。而上汽集團今年上半年海外的優異表現,則給東風、廣汽等面臨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下滑的車企,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畢竟在電動化轉型的成果還未顯現時,中國汽車出海對于中國車企來說,顯然是一個建立新增長極的機會。